第四百六十五章:哈里发的抉择
大食帝国,大马士革,哈里发奥马尔的宫廷。
辉煌的宫殿内弥漫着胜利的喜悦,却也潜藏着不易察觉的暗流。阿慕尔·本·阿斯在叙利亚取得的辉煌胜利,不仅收复了失地,更极大地提振了帝国的士气,他的声望如日中天,甚至隐隐有超越留守东方、与波斯残部缠斗的哈立德之势。来自各方总督、部落首领的贺信和贡品络绎不绝,歌颂着哈里发的英明和安拉的庇佑。
然而,奥马尔哈里发端坐在宝座之上,脸上却并无多少狂喜之色。他是一位以虔信、简朴和深谋远虑着称的统治者。他深知,巨大的胜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隐患。
“阿慕尔……做得太好了,好得让人有些不安。”奥马尔对身边最信任的顾问低声说道,目光扫过殿内那些正向阿慕尔的使者热情道贺的贵族们,“罗马人虽败,但根基犹在,希拉克略只是病了,并非死了。我们吞下的土地需要消化,新附的民众需要安抚。而东方……”他的目光投向东方,那里有尚未完全臣服的呼罗珊,更有那个庞大而神秘的唐帝国。
就在这时,魏王李意那份“不卑不亢”的照会,被呈送到了奥马尔的案头。照会中“祝贺”胜利的词语显得例行公事,而“重申维护西域及呼罗珊地区和平稳定的决心”以及“希望大食恪守边界”的语句,则像两根无形的针,刺入了奥马尔敏锐的神经。
“唐人……这是在警告我们吗?”奥马尔沉吟着。他召集了核心的幕僚和将领,包括刚刚从前线返回、风尘仆仆但意气风发的阿慕尔·本·阿斯。
会议上,争论激烈。
以阿慕尔为首的一批少壮派将领,主张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呼罗珊的波斯残部,并试探大唐在西域的底线。“哈里发!安拉赐予我们如此良机,岂能坐失?呼罗珊唾手可得,西域诸国畏威而不怀德,只要我们展示出更强大的力量,他们自然会屈服!唐人远在万里之外,能奈我何?”
但更多的老成持重者则表示反对。“不可!呼罗珊山险地贫,伊嗣俟已投靠大唐,若我军大举东进,势必与唐军正面冲突!唐军战力不明,但其国势强盛,绝非波斯可比。此时与如此强敌开战,实属不智!我们应当巩固叙利亚和埃及的统治,消化战果,积蓄力量。”
阿慕尔激动地反驳:“正因为唐国强盛,才更应在其尚未全力西顾之前,抢占先机!若待其完全消化波斯残部,稳固西域,届时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更强大的对手!”
奥马尔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他欣赏阿慕尔的勇猛与进取心,但也忌惮其可能带来的不可控风险。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对那个能制造出如此精良弩箭、能通过商贸和谋略就将西域经营得铁板一块的唐帝国,抱有深深的忌惮。
最终,奥马尔做出了决定。
“安拉的恩赐,我们已收获颇丰。此刻,并非与大唐全面对抗的时机。”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阿慕尔,你的功绩,帝国不会忘记。现任命你为埃及总督,全权负责对北非的征服事宜!那里的财富和土地,同样等待着安拉之剑去夺取!”
他将战功赫赫的阿慕尔调离了东方前线,明升暗调,既酬其功,又避免了其与唐帝国可能发生的直接冲突。
“至于东方……”奥马尔继续道,“呼罗珊之事,暂且维持现状。哈立德继续围困,但暂不发动总攻。加强对唐国情报的收集,尤其是其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同时,派遣一个正式的、友好的使团前往龟兹,回应那位魏王殿下的照会,表达我们和平的意愿,并探讨扩大商贸的可能性。”
奥马尔的抉择,体现了一位成熟政治家的审慎。他选择了巩固现有成果,规避与大唐的过早决战,转而将扩张的方向暂时转向相对薄弱的北非。大食与大唐之间那根紧绷的弦,暂时没有断裂,但彼此的警惕和试探,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龟兹,魏王李意很快收到了大食使团即将前来“友好访问”的消息,同时也得知了阿慕尔被调任埃及总督的情报。
“奥马尔……果然是个厉害角色。”李意对玛丽公主和郭孝恪说道,“他这是以退为进,既安抚了内部,又避免了与我们直接冲突,还想通过商贸来摸我们的底。”
玛丽公主分析道:“如此看来,短期内,大食应无大举东犯之意。这对我们稳定西域、消化呼罗珊,是宝贵的时间。”
郭孝恪则有些遗憾:“可惜了,若是他们真敢来,正好让他们尝尝我安西铁骑的厉害!”
李意笑了笑:“郭都护,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维持住眼前的和平,让我们从容布局,便是胜利。准备接待大食使团吧,规格要高,但要让他们看清楚,我大唐的繁荣与强盛,绝非虚言。”
西方战线,进入了一段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外交博弈期。
东洲,丛林深处。
韩猛率领的清剿部队,在经历了那次惨烈的河滩夜袭后,行动变得更加谨慎和艰难。叛军联盟如同附骨之疽,利用对丛林的绝对掌控,不断消耗着唐军的士气和体力。部队的补给线时断时续,伤病员增多,非战斗减员甚至开始超过战斗损失。
韩猛和阿兰试图通过阿兰的关系,联络那些尚未加入叛军联盟、态度中立的部落,许以贸易和保护的承诺,进行分化瓦解。这一策略取得了一些效果,少数小部落愿意提供有限的情报或允许唐军借道,但也引来了叛军更加疯狂的报复。一个刚刚与唐军接触的部落村寨,在一夜之间被血洗,老弱妇孺无一幸免,残酷的景象连久经沙场的唐军士兵都为之动容。
“他们这是在杀鸡儆猴!”阿兰看着那片化为焦土的村寨,声音带着愤怒和悲伤,“他们想让所有人都害怕,不敢再靠近我们。”
韩猛紧握着刀柄,指节发白。他意识到,单纯的军事清剿,在这片广袤而敌意深重的丛林里,代价太高,效果有限。必须改变策略。
他将部队化整为零,以五十人到一百人为单位,组成多个精干的猎杀小队,不再追求占领和推进,而是专注于猎杀叛军的有生力量和重要头目。每个小队都配备了最好的弩手、丛林战好手,以及熟悉当地情况的归附土着向导。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征服土地,而是用最精锐的力量,像猎人一样,耐心而致命地消灭丛林中的“野兽”。
同时,韩猛和刘仁轨、杜环商议后,决定加大对归顺部落的扶持力度。唐城派出了更多的农师和医官,帮助他们在靠近唐城势力范围的相对安全地带建立新的、更容易防御的村寨,学习更先进的农耕技术,并提供武器,帮助他们自卫。韩猛向这些部落承诺,只要他们忠诚于唐城,唐城就将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这是一场意志、资源和时间的比拼。清剿行动从轰轰烈烈的攻势,转入了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和治安战。每一天,丛林都在吞噬着生命和资源,考验着唐城统治的韧性。韩猛和阿兰,这对因政治而结合,却在血火中逐渐产生真情的夫妻,成为了唐城在这片新土地上艰难前行的象征。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也关系着东洲这片新领土的未来。
长安,李琰审阅着东西两线的最新奏报。
西方,奥马尔的审慎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批复魏王,令其“外示宽和,内修武备,善加接待使团,窥其虚实”。
东方,东洲面临的困境同样没有让他意外。开拓新土,从来不是请客吃饭。他批复刘仁轨,“稳扎稳打,以抚代剿,以时间换空间,东洲之利在于长远,不必急于求成”。
他的目光再次掠过寰宇全图,无论是西方暂时平息的烽烟,还是东方无尽丛林中的血腥拉锯,都只是这盘大棋中的局部争夺。他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等待真正一击制胜时机的到来。帝国的车轮,在平稳与颠簸中,继续向着未知的远方,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