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赫尔辛基,总统府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得如同极地的寒冰。芬兰总统屈斯蒂·卡利奥、总理里斯托·吕蒂、外交部长埃利亚斯·埃尔科以及国防委员会主席、陆军元帅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等最高决策层齐聚一堂,商讨如何应对莫斯科发来的、措辞强硬但看似“公平”的领土交换提议——苏联要求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地峡的一部分(包括其防御核心“曼纳海姆防线”)、汉科半岛作为海军基地,并调整北部边界,以换取苏联东卡累利阿地区面积更大但价值较低的森林地带。
总理吕蒂忧心忡忡地首先发言:“先生们,莫斯科的胃口太大了。卡累利阿地峡是我们的命脉,汉科半岛是赫尔辛基的门户。答应他们,无异于敞开国门,引狼入室!但是…如果我们断然拒绝…”他顿了顿,声音带着恐惧,“…看看波兰吧!斯大林和希特勒能瓜分波兰,难道就不会对我们动手吗?我们芬兰,比波兰弱小得多啊!拒绝苏联,我们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波兰!”
外交部长埃尔科也附和道,语气中充满无奈:“也许…我们可以尝试谈判?尽量降低损失?用东卡累利阿的广阔领土作为筹码,争取保住地峡和汉科?直接拒绝,风险实在太大了。我们承受不起战争的后果。”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曼纳海姆元帅猛地站起身,他高大的身躯和坚毅的面容像一座花岗岩雕像。他用那双经历过沙俄时代和芬兰内战的锐利眼睛扫过在场所有人,声音洪亮而充满不容置疑的力量:
“谈判?妥协?幻想!”曼纳海姆的语气近乎严厉,“先生们,你们难道还看不穿斯大林的真实意图吗?这根本不是一场平等的领土交换!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为入侵寻找借口的陷阱!斯大林要的不是一块土地,他想要的是一个不设防的芬兰!一旦我们让出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御工事,交出汉科半岛的控制权,芬兰的胸膛就将完全暴露在红军的刺刀之下!到那时,苏联的坦克开到赫尔辛基城下,只需要几天时间!所谓的‘交换’,不过是糖衣炮弹,是让我们自毁长城的毒计!”
他走到巨大的芬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御线上:“这里,是芬兰的咽喉!曼纳海姆防线是我们唯一能倚仗的屏障!失去了它,我们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只能任人宰割!”
总统卡利奥痛苦地揉着额头:“卡尔,我明白你的担忧。但是,如果我们强硬拒绝,斯大林真的会入侵吗?我们有能力抵抗吗?”
曼纳海姆转过身,目光炯炯:“总统先生,斯大林当然想吞并芬兰,但他现在有他的顾忌!他刚刚和希特勒瓜分了波兰,已经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英法面前,背上了‘侵略者’的恶名。如果他紧接着就对一个小国芬兰大动干戈,他将彻底坐实‘帝国主义强盗’的称号,这会让他在外交上更加孤立。”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关键的战略:“但是,仅仅指望斯大林的‘顾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主动争取生存的机会!我们的希望在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
曼纳海姆详细分析道:“第一,英法!他们绝不会坐视苏联进一步扩张,威胁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的战略平衡。只要我们坚决抵抗,展现出战斗的决心和价值,我们就能争取到英法的外交支持和至关重要的军事援助——飞机、大炮、反坦克武器!
第二,德国!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但希特勒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北欧,不希望苏联完全控制波罗的海出海口。在某种程度上,德国甚至会暗中掣肘苏联,防止斯大林的力量过度膨胀。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芬兰人自己!我们熟悉这片严寒的土地,我们有为保卫家园而战死的决心!只要我们依托曼纳海姆防线进行顽强防御,利用冬季的严寒和复杂的森林湖泊地形,我们就能让红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的血的代价!我们要把战争拖入冬季,把卡累利阿变成红军的坟场!让斯大林意识到,吞并芬兰的代价,是他无法承受的!”
曼纳海姆最后斩钉截铁地总结:“所以,我的建议是:立即、公开、坚决地拒绝苏联的无理要求!同时,向伦敦和巴黎发出紧急求援信号,并秘密接触柏林,阐明利害关系。全国即刻进入总动员状态,准备迎接最残酷的战争!这是一场赌博,但却是我们唯一能赢得尊严和独立的机会!妥协退让,只有死路一条!”
曼纳海姆充满激情和战略眼光的演讲,深深震撼了在场的高层。经过激烈的辩论和痛苦的权衡,芬兰政府最终采纳了曼纳海姆的强硬路线。
几天后,芬兰政府向莫斯科发出了正式照会,以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由,严词拒绝了苏联的领土交换要求。这份照会语气坚定,不留妥协余地。
历史证明了曼纳海姆的远见。芬兰军队在他的指挥下,依托曼纳海姆防线和严冬,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抵抗,让强大的苏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赢得了世界的敬佩和有限的国际援助(尽管不如预期)。虽然芬兰最终因实力悬殊战败,被迫割让了更多领土,但顽强的抵抗避免了被彻底吞并的命运,维护了国家的独立。曼纳海姆的决断,在绝境中为芬兰守住了一丝尊严和生机。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当芬兰政府严词拒绝苏联领土交换提议的照会送到约瑟夫·斯大林手中时,他并没有像外界预想的那样暴跳如雷。他平静地放下文件,嘴角甚至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冰冷的笑意。他对自己提议的不合理性心知肚明,那本就是一个为下一步行动预留的、蓄意的挑衅。
“看来,芬兰人比我们想象的更有‘骨气’。”斯大林对身旁的伏罗希洛夫(国防人民委员)和贝利亚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他们选择了最愚蠢的抵抗,而不是明智的妥协。也好,这为我们采取‘进一步措施’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
他走到巨大的西北边境地图前,下达了明确的指示:“通知列宁格勒军区,从即日起,在苏芬边境地区,特别是卡累利阿地峡一带,制造一些…‘摩擦’。规模要控制好,要像是芬兰军队的小股部队或激进分子进行的挑衅性射击或越境巡逻。我们的边防部队要‘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目的只有一个:营造出芬兰方面首先挑起事端、威胁苏联边境安全的‘既成事实’。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是芬兰人在破坏和平,苏联是被迫采取行动的受害者。”
苏芬边境,卡累利阿地峡
命令下达后,苏芬边境的气氛骤然紧张。苏军巡逻队开始有意识地、频繁地靠近甚至短暂越过边界线,开枪射击进行威慑,或者制造小规模的交火事件。他们期望能激怒芬兰守军,引诱对方开火还击,从而落下“先动手”的口实。
然而,芬兰军队最高统帅曼纳海姆元帅早已看穿了这套把戏。他向前线部队下达了极其严厉且明确的命令:“全体官兵必须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无论苏军如何挑衅,只要对方未大规模越境进攻,绝不允许开第一枪!所有遭遇必须详细记录并立即上报!这是敌人的陷阱,我们必须忍耐!”
芬兰士兵们眼含怒火,紧握着手中的步枪,看着对面苏军嚣张的挑衅行为,但他们以铁一般的纪律执行了命令。一次次苏军的挑衅,都像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未能引发预想中的冲突。
列宁格勒军区司令部
前线的“平静”让负责执行“摩擦”任务的苏军指挥官们坐立不安,冷汗直流。时间一天天过去,“摩擦”计划毫无进展。他们深知斯大林“慈父”的耐心是有限的,任务失败的后果不堪设想——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黑色轿车随时会把他们带走。
在一次焦头烂额的作战会议上,一名师级参谋军官在绝望中半开玩笑地嘀咕了一句:“…真他妈窝火!要是能像关东军在满洲里对付中国人那样,随便找个借口就好了…” 他指的是日军为发动“九一八事变”而自导自演的“柳条湖事件”。
这句话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点醒了与会的将军们!对!何必费尽心机去引诱对方上钩?自己动手伪造一个“受害者”身份,岂不是更直接、更“完美”?
一个阴险的计划迅速形成并得到批准。1939年11月26日,一个寒冷的夜晚,在列宁格勒以北的边境村庄麦尼拉附近,苏军炮兵秘密地向己方一侧的阵地发射了数发炮弹,造成了几名苏军士兵的轻微伤亡(或声称有伤亡),并摧毁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设施。
炮击刚一停止,苏联政府立刻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机器。塔斯社发布紧急通告,以无比“悲愤”的语气宣称:“野蛮的芬兰军队无视国际法,悍然炮击苏联领土麦尼拉村,造成我方和平居民和士兵伤亡!这是赤裸裸的战争行为!是对苏联安全的严重威胁!”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拿着这份“紧急报告”,脸上露出了“沉痛”和“愤怒”的表情。他立刻召集政治局会议,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话,指责芬兰政府的“侵略行径”和“反苏阴谋”。会议“一致决定”,为了保卫列宁格勒和苏联的安全,必须采取“坚决的、及时的军事措施”,给予芬兰“毁灭性的打击”。
在未正式宣战的情况下,集结在边境的苏联红军第7集团军等部队,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分多路越过苏芬边境,向芬兰发起了全面进攻。苏芬冬季战争(又称冬战)正式爆发。
在赫尔辛基,曼纳海姆元帅接到前线雪片般飞来的急电时,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尽管芬兰军队保持了最大克制,但强盗要抢劫,从来不需要受害者真的犯错,他们只需要一个自编自导的借口。他立刻下令全国总动员,芬兰军队依托曼纳海姆防线和严寒的天气,进行了震惊世界的顽强抵抗。
这场由斯大林一手策划的“假旗行动”所引发的战争,最终让苏联在国际社会道义上彻底破产,暴露了其扩张主义的真实面目。虽然芬兰因国力悬殊最终战败,被迫割让了更多领土,但芬兰军队在曼纳海姆指挥下取得的辉煌战术胜利和展现出的英勇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处于低谷的反法西斯力量,也让斯大林付出了惨重的政治和军事代价。这场战争,成为强权政治史上一个极其肮脏而又影响深远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