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扫、烹茶、读书、待客,昭阳于最平凡的日常中,持续练习觉照。她真切体悟到,道场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动念与举手投足之间。
清明祭祖带来的那份关于传承与责任的深沉感悟,如同给昭阳的生命底色增添了一抹更厚重的庄严。她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这条修行长路上的位置与使命。然而,真正的修行并非总在墓园的肃穆或顿悟的狂喜中,它更如涓涓细流,渗透在每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子里。
晨光熹微,昭阳如常早起。她没有立刻开始例行的禅坐,而是拿起靠在墙角的竹扫帚,走到院中。昨夜风雨,落英与残叶铺了一地。她并不急于立刻将它们清除干净,而是调整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扫帚上。
她感受着竹柄温润的触感,听着扫帚划过青石板时发出的“沙沙”声响,富有节奏,如同大地沉稳的呼吸。她看着落叶被聚拢,灰尘被拂去,院落一点点变得洁净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察到心中偶尔会升起“快点扫完”的急躁,或是“怎么又有落叶”的微烦。每当这些念头生起,她只是轻轻看到它们,然后又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扫地的动作上。扫地,不仅仅是清扫庭院,更是在清扫内心的尘垢。“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外婆从前常念叨的这句话,此刻她有了更深的体会。
清扫完毕,她回到屋内,开始煮水泡茶。看着炉火由弱变强,听着水从微响到沸腾,她只是安静地看着,听着,感受着水温的变化。取茶、温杯、注水、出汤……每一个步骤,她都尽量保持觉知,不疾不徐。当清亮的茶汤注入杯中,香气袅袅升起时,她端起茶杯,感受着指尖传来的温热,细嗅茶香,然后小口啜饮,让茶汤的滋味在口中充分展现。这杯茶,不再是为了解渴,而是一次与当下、与自然的深度连接。
午后,她坐在书桌前,整理与出版相关的一些笔记,也阅读一些书籍。当目光掠过书架上那本父亲手抄的《心经》时,心中会泛起温暖的涟漪;当读到某句契合心境的经文或哲语时,会停下来细细品味;当思绪因久坐而有些纷乱时,她会起身活动一下,看看窗外的绿意,而不是强行逼迫自己。读书与工作,也成了修心的过程——练习专注,管理精力,保持内心的清晰与灵活。
傍晚,小慧带着她在大学里遇到的烦恼来找她。昭阳没有立刻给出建议,而是先为她泡了一杯安神的桂花茶,安静地听她倾诉。在整个过程中,昭阳不仅用耳朵听,更用心去感受小慧的情绪起伏,保持着全然的临在。她没有评判,没有打断,只是在她情绪激动时,递上一张纸巾,或是一个理解的眼神。直到小慧自己将郁结的情绪宣泄完毕,逐渐平静下来,昭阳才分享了自己类似的经验和如何看待烦恼的视角。待客,成为了修习慈悲与智慧的良机。
夜晚临睡前,她照例在日记上记录一日的心得。回顾这一整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玄妙的境界体验,有的只是扫地、喝茶、读书、待客这些最寻常不过的生活片段。然而,正是在这些片段里,她持续不断地练习着“觉照”——知道自己在扫地,知道自己在喝茶,知道自己在倾听,知道念头生起,也知道念头灭去。
她提起笔,在日记的新一页上,写下了近日最深的体悟:
“修行不在别处,不在深山古刹,不在特定仪式。”
“它就在扫地时感受竹帚与地面的接触,”
“在烹茶时聆听水沸的声音与感受茶汤的温度,”
“在种田时体会泥土的芬芳与秧苗的生命力,”
“在读书时保持心灵的开放与思维的清晰,”
“在待客时付出全然的倾听与真诚的关怀。”
“若能于行住坐卧、衣食劳作中,时时提起觉照,保持心的清醒与柔软,”
“那么,生活本身,即是究竟的道场。”
写完这些,她放下笔,心中一片澄明安然。她不再将修行与生活割裂开来,不再认为只有在蒲团上、佛经里才是用功。真正的功夫,是体现在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是将禅心融入日常,让智慧照亮平凡。
她终于领悟,最上乘的修行,是将整个生命都转化为觉醒的道场,在每一个当下活出内心的光明与自在。
日常的修行在平实中持续深化,昭阳的成长也被清心师姐看在眼里。
一日,师姐将她唤至身边,目光中充满欣慰与期许,对她说道:“你已从当初那个四处寻找灯火的迷路人,成长为可以稳稳持灯的行者了。但要记住,持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看清道路,更是为了照亮他人前路。”这番郑重的嘱托,将如何烙印在昭阳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