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师姐郑重肯定昭阳的成长,指明她已从寻灯人蜕变为持灯者,并嘱托其肩负起照亮他人前路的使命。昭阳深深鞠躬,全然承接这份传承。
将修行融入日常的体悟,让昭阳的生活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于平凡处见真章,每一笔都蕴含着觉照的功夫。她安然地度过着每一个当下,扫地、读书、待客、整理书稿,内心那盏灯稳定而温暖地燃烧着,光晕所及,周遭的一切仿佛都浸润在一种宁静而清晰的气息中。这份沉淀下来的力量,自然也被一直默默关注着她的清心师姐看在眼里。
这日清晨,昭阳照例来到寺庙帮忙打扫庭院。晨雾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香烛和草木清冽的气息。她正专注地拂去佛堂廊下供桌的微尘,清心师姐缓步走来,在她身边驻足。
“昭阳,”师姐的声音平和如常,却比往日多了一份郑重的意味,“随我来一下。”
昭阳放下手中的抹布,心中微微一动,安静地跟随师姐穿过回廊,来到她平日静修的那间简朴的禅房。房内只有一桌、一椅、一蒲团,墙上悬挂着一个笔力遒劲的“静”字。师姐没有坐下,而是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渐亮的天空和苏醒的庭院。
昭阳静立在一旁,等待着。
片刻,清心师姐转过身,目光温和而深邃地落在昭阳身上,那目光仿佛能穿透表象,直抵心灵深处。
“昭阳,”她缓缓开口,每个字都清晰而有力,“我看着你从当初那个深陷迷茫、四处寻找一丝光亮的‘寻灯人’,一步步走到今天。”
昭阳的心轻轻一颤,过往那些挣扎、求索、顿悟的画面在脑海中飞速掠过。
“你经历过内心的寒冬,也沐浴过智慧的暖阳;你在烦恼中磨砺,也在平凡中修行。”师姐的语调带着赞许与欣慰,“你不再仅仅渴望被照亮,你的内心已然生起了稳定而明亮的光源。你手中的这盏灯,已经可以自己点亮,并且,风雨难侵。”
昭阳感到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她知道,这是师姐对她修行之路的确认与印可。
“如今,”清心师姐的目光变得更加深沉,带着一份庄严的嘱托,“你已不再是那个仅仅寻找灯火的‘寻灯人’。你已经成为一名可以稳稳持灯的‘持灯者’。”
“持灯者……”昭阳低声重复着这个称呼,感觉肩上仿佛落下了一份无形却沉甸甸的重量。
“是的,持灯者。”师姐肯定地点头,语气恳切而充满期许,“但要记住,持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看清脚下的路,获得个体的安宁与解脱。更是为了,用你手中的这盏灯,去照亮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渴望光明的同路人的前路。”
她走近一步,声音虽轻,却字字如磬,敲在昭阳的心上:
“灯火相传,光光相映,方是菩提大道。你已得灯,当时时勤护持,并念念不忘,将这份光明传递下去。这便是‘灯灯相续’,是修行者应有的担当与胸怀。”
禅房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外早起的鸟儿偶尔传来一两声清脆的啼鸣。昭阳站在原地,清心师姐的话语在她心中激荡回响。她从“寻灯人”到“持灯者”的蜕变被清晰地点明,而“持灯者”背后所蕴含的慈悲与使命,更是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
她回想起那个因她文字而重拾生机的陌生人,回想起小慧找到方向时明亮的眼神,回想起李女士在商海中的豁然开朗,回想起村民们聆听佛法时的专注与触动……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她手中的这盏灯,其光芒已经开始照亮他人了。而师姐今日的嘱托,是让她将这种自发的分享,升华为一种自觉的、永不停息的使命。
她没有激动地誓言,也没有惶恐地推拒。她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面向清心师姐,极其郑重地,弯下腰,行了一个深及九十度的鞠躬礼。这个动作缓慢、沉稳,充满了敬意与感激,也充满了对那份使命的全然接纳。
“师姐教诲,昭阳铭记于心。”她直起身,目光清澈而坚定,声音平稳有力,“必当时时勤护心灯,念念利益众生,愿效古德先贤,灯灯相续,光光互照,直至菩提。”
清心师姐看着她,脸上露出了欣慰而释然的笑容。她看到了昭阳眼中那份不是冲动、而是源于深刻体认后生起的坚定力量。她知道,这盏灯,已经找到了它正确的持守者和传递者。
昭阳深知,从此刻起,她的修行有了更广阔的意义——不仅要让自己这颗心灯长明不熄,更要让这光明,照亮更多有缘人的生命旅程。
承接了“持灯者”的使命,昭阳更加注重在具体事相上磨练心性。
她开始跟随母亲远程学习茶道,在每一个注水、出汤的细微动作中修炼专注与恭敬。当她将精心冲泡的第一杯茶,恭敬地奉给外婆时,那份流淌在祖孙三代间的温情与宁静,让她对“平常心是道”有了更深切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