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下拨的巨额重建资金,如同一剂强效的活血药,注入了林城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然而,资金的到来非但没有让气氛轻松下来,反而让林城市委市政府内部的空气变得更加凝重。如何分配、如何使用这笔承载着无数期望的“救命钱”,成了摆在桌面上的最尖锐问题。
在市常委会的专题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
“我认为,当前最紧迫的是恢复生产!”分管工业的副书记周明首先发言,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林城钢铁、林城化机这几家大厂,是全市的税收命脉,必须优先保障它们的恢复资金,尽快复工!工人要吃饭,财政要收入,这才是大局!”
“周书记说的有道理,但民生保障更是刻不容缓!”常务副市长孙建成立即反驳,“数万受灾群众还住在临时帐篷里,眼看天气转凉,越冬都是问题。房屋重建、过冬物资的采购,这笔钱必须优先保障!社会稳定才是最大的大局!”
“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落后!”另一位常委补充道,“被冲毁的道路、桥梁、电网,是经济复苏的血脉,必须尽快修复……”
各方都有充分的理由,都代表着不容忽视的利益诉求。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意见僵持不下。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主持会议的李为民。
李为民一直沉默地听着,手指在那份厚重的《林城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上轻轻敲击。他知道,这是预料之中的局面。分蛋糕,永远比做蛋糕更难,尤其是在资源极度稀缺的当下。
“同志们,”他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定鼎乾坤的力量,“大家的意见都有道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笔钱,是中枢对我们林城的信任和重托,是全省人民挤出来的宝贵资源!它既不是单纯的‘救济款’,也不是哪个部门的‘专项经费’。”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那张巨大的林城规划图前,拿起指示棒。
“我们的重建,绝不能是‘撒胡椒面’,更不能回到洪水前的老路上去!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战略优先级。”他的指示棒首先点在规划图的几个绿色区块上,“第一优先级,是‘保基本、守底线’——确保所有受灾群众在入冬前住进安全、保暖的过渡安置房,确保不饿死一人、不冻死一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政治责任,是重建工作的基石,没有任何价钱可讲!”
指示棒随即移动到那些代表工矿企业的图标上。“第二优先级,是‘保重点、促复苏’——集中力量支持那些关系国计民生、产业链长、就业容量大的骨干企业恢复生产。但是,支持必须有条件!”他语气加重,“所有申请资金支持的企业,必须提交详细的恢复生产方案和未来三年发展规划,承诺进行必要的技术升级和环保改造,特别是那些原本就位于高风险区、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要么搬迁,要么转型,要么淘汰!绝不允许简单地原样恢复!”
最后,指示棒划向那些被标记为水利设施和生态区域的地方。“第三优先级,是‘固根本、利长远’——将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我们防御体系的根本性加固上!按照新的、更高的标准,重修、加固堤防;规划建设城市蓄滞洪区;下决心将那些屡屡被淹的村镇、企业从行洪区内迁出来!这笔钱,现在看是投入,长远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投资!”
李为民的“三优先”原则,如同一把快刀,斩断了纷繁复杂的争论乱麻。它既保障了最基本的民生底线,又着眼于经济复苏的核心,更体现了超越眼前困难的远见。尽管周明等人对限制企业资金使用条件仍心存不满,但在李为民有理有据、占据道义制高点的论述面前,也难以公开反对。方案最终在常委会上获得通过。
原则定了,执行就成了关键。李为民深知,如此庞大的资金流经手,必须建立最严格的监管制度。他亲自牵头,成立了“林城市灾后重建资金监督审计领导小组”,聘请了第三方审计机构,并要求将所有资金项目的申请、审批、拨付、使用情况,全部在市政府公告栏和指定报纸上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重建工作,不仅要速度快、质量好,更要经得起看、经得起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谁敢在这笔‘救命钱’上动歪心思,伸手必被捉,绝不容情!”李为民在监督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话,掷地有声。
就在林城上下按照新的蓝图奋力重建时,省委召开了全省灾后重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省委书记在部署全省工作时,多次提到林城的例子。
“……有的地方,重建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将恢复重建与产业升级、布局优化结合起来,值得肯定!比如林城市,他们提出的‘三优先’原则和严格资金监管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各地要学习这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态度,不能只顾眼前,忘了伤疤……”
这无疑是省委对林城工作思路的公开肯定。消息传回林城,极大地鼓舞了奋战在重建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的士气。那些曾经对李为民“苛刻”条件有所抱怨的企业负责人,看到省里的态度和严格监管的态势,也纷纷收敛心思,开始认真思考企业的转型之路。
资金的阳光雨露,政策的强力支撑,加上相对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监管,让林城的重建工作迅速走上了快车道。一片片规划整齐的过渡安置房小区拔地而起,远比周围其他地区混乱搭建的帐篷区显得井然有序;一家家骨干企业在获得资金注入和技术指导后,机器重新轰鸣,烟囱再次冒起代表着生产恢复的白烟;而在各大水利工地上,更是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加固堤防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李为民站在一处正在施工的堤防加固工地上,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并无太多轻松。他知道,重建之路依然漫长,资金压力依然巨大,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阻力依然存在。周明等人看似妥协,但未必心服;企业的转型升级也绝非一蹴而就;而如何将这次灾难的教训,真正转化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持久动力,更是他需要持续思考的课题。
洪水的痕迹正在被一点点抹去,但一场关于城市发展理念、关于利益格局调整、关于执政能力的更深层次的“重建”,才刚刚开始。破局之后,是更为艰巨的立新之路。李为民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远方,那条曾经咆哮不驯、如今暂时温顺的江河,他知道,与这条河流的相处,与这座城市命运的博弈,还将继续下去。而他,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将继续引领着林城,在这片洪痕未干的土地上,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