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瑞金越界调查李为民家人的行动被雷霆般喝止,如同一盆冰水浇在汉东省委每一个常委的头上。虽然具体细节被严格控制在极小范围内,但沙瑞金因此事承受了来自京城的巨大压力,以及李为民背后那深不可测能量的骤然显现,已是不争的事实。原本许多处于观望状态,甚至略微偏向沙瑞金的常委,此刻都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局势。
汉东的权力天平,发生了决定性的倾斜。站队的时候,到了。
沙瑞金在最初的惊慌和挫败之后,迅速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如果不能尽快压服李为民,他这位省委书记将在汉东彻底丧失权威。他手中最大的牌,依然是省委书记这个一把手的位置所赋予的组织权威和人事建议权。
他开始了密集的、一对一的常委约谈。首先被请到办公室的是省委秘书长,这位负责省委日常运转的关键人物。沙瑞金没有提及任何具体事件,而是从维护省委权威、确保政令畅通的角度,强调在当前复杂形势下,班子成员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性,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暗示。
随后,他又分别与组织部长、宣传部长进行了谈话。对组织部长,他着重询问了近期的干部调整预案,暗示在一些关键岗位上,必须使用“政治上绝对可靠、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的干部。对宣传部长,他则要求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统一思想,为省委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他甚至尝试拉拢之前相对中立的统战部长和兼任京州市委书记的李达康。对统战部长,他大谈团结各方力量支持省委工作;对李达康,他则罕见地肯定了京州近期在规范执法、注重程序方面的工作,试图找到共同语言。
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秘书长态度恭敬却言辞模糊,只强调按程序办事;组织部长提供的干部名单依然四平八稳;宣传部长承诺做好宣传,但对“统一思想”的具体内涵把握谨慎;统战部长表示会做好本职工作;而李达康更是直接表示,京州工作千头万绪,他首要任务是抓好发展和稳定,对其他不便过多参与。
沙瑞金清晰地感受到,他这一把手的权威,正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稀释和抵抗。许多人对他敬而远之,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密跟随。
与此同时,李为民的反击和拉拢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他并没有像沙瑞金那样频繁地找人谈话,而是采取了更巧妙、更有效的方式。
他通过父亲李振邦以及王建军等发小的家族网络,向几位与李家或有旧谊、或存在利益关联的常委,传递了明确的信息和支持承诺。例如,一位常委的子女在京企发展遇到了瓶颈,李振邦方面一个电话就帮助疏通;另一位常委关注的某个产业政策在部委层面卡壳,王建军等人动用关系帮忙推动。这些帮助,精准而高效,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难题,换来的是发自内心的支持。
在汉东省内,李为民则高举“发展”这面旗帜。他亲自拜访了省长刘长生,两人进行了一场深入的闭门长谈。李为民向刘长生详细阐述了“区域协同创新与发展试验区”即将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政策红利以及可能的人事安排空间,并明确表示,只要项目顺利推进,刘省长作为政府主官,功绩簿上必然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也暗示,沙瑞金这种搞法,只会让汉东陷入内耗,最终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刘长生本就与李为民利益绑定较深,此前态度暧昧主要是忌惮沙瑞金的一把手权威,如今见沙瑞金受挫,李为民又展现出更强的实力和更光明的前景,心中的天平彻底倒向了李为民,明确表示省政府将全力支持“试验区”建设。
对于其他常委,李为民则通过祁同伟、以及在发改委等关键部门的旧部,进行穿针引线。他承诺,只要支持稳定和发展,未来“试验区”这块大蛋糕,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资源,都会有他们的一份。他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共同的发展愿景,将越来越多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
省军区司令员蔡建武的存在,更是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他虽然不直接参与地方事务,但他的态度明确,与李为民关系密切,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和号召力,让许多原本摇摆的干部,倾向于选择看起来根基更稳、后台更硬的李为民。
一时间,汉东省委常委会内部暗流涌动,格局悄然重塑。
以省长刘长生为首,加上原本就与李为民关系密切或近期得到李家切实帮助的几位常委,形成了支持李为民的“发展派”或“本土派”。
而沙瑞金身边,除了纪委书记田国富、以及那位被他牢牢掌控的秘书长外,似乎只剩下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还保持着相对紧密的跟随,但他们的支持也多了几分审慎和观望。这可以称之为“书记派”或“空降派”。
另有极少数如李达康和统战部长等,则依旧试图保持中立,但在这股强大的分化浪潮中,他们的中立空间已被急剧压缩。
沙瑞金绝望地发现,自己这个名义上的一把手,所能直接掌控的常委会票数,竟然已经不占优势,甚至可能处于劣势!他引以为傲的组织权威,在李为民那更为深厚磅礴的根基和精准的利益捆绑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省委常委会,这个汉东最高决策机构,已然分裂。下一次常委会,不再仅仅是工作讨论,必将成为两大阵营公开角力的战场。沙瑞金和李为民都非常清楚,最终的摊牌时刻,即将到来。而这一次,决定的可能不仅仅是某项政策的走向,更是汉东未来由谁主导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