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森林覆盖着深秋的霜华,松针上凝结的冰晶在阳光下闪烁,像缀满了碎钻。李雯踩着厚厚的落叶穿行在林间,脚下发出“簌簌”的轻响,空气里弥漫着松脂和腐叶的混合气息,清冽而安宁。
“全球基因库的北欧分库就藏在这片森林深处,”林栋拿着地图,指尖划过一个被松树环绕的标记,“建立在二战时期的地下掩体基础上,外墙用特殊混凝土浇筑,能抵抗极端气候和地质灾害。”
他们此行是为了参加全球基因保护联盟的年度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环保主义者和伦理学家齐聚于此,共同讨论基因技术的未来走向。小陈背着采样箱,不时停下脚步,采集路边的植物样本,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北欧特有物种的素描。
“你看这株云杉,”小陈指着一棵树干扭曲的古树,“它的基因里有抵抗霜冻的特殊序列,是经过几百年自然筛选形成的。比起人工编辑的抗冻基因,这种自然进化的序列更稳定,也更契合当地的生态。”
李雯凑近观察,树皮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裂纹,像是岁月刻下的密码。她想起父亲笔记里的一段话:“自然的实验室比人类的更浩瀚,它用百万年的时间试错,才给出最稳妥的答案。”
会议在地下掩体改造的会议厅举行,墙壁上的显示屏循环播放着全球生态恢复的影像:非洲草原上,黑犀牛的种群数量稳步回升;澳大利亚的珊瑚礁重新染上斑斓的色彩;曾经被“暗河”污染的河流里,重新出现了绝迹多年的鱼类……每张画面下方,都标注着“平衡修复计划”的实施进度。
“基因技术的首要准则,应该是‘最小干预’,”一位来自肯尼亚的生态学家在发言席上说道,“我们不是造物主,而是自然的学徒,要学会倾听风里的答案,而不是强行写下自己的公式。”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李雯看到小陈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这句话,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问号。休息时,他拿着笔记本找到那位生态学家,两人在角落低声讨论了很久,年轻的脸上渐渐露出豁然的神情。
会议间隙,李雯独自走到掩体顶部的了望台。深秋的风穿过森林,掀起她的衣角,远处的湖泊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倒映着低垂的云层。她想起在南美雨林听到的古老歌谣,在北极冰原见过的极光,在非洲草原闻到的尘土气息——那些不同地域的自然之声,其实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万物共生,失衡则乱。
“在想什么?”林栋端着两杯热咖啡走来,递给她一杯。咖啡的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很快消散在风里。
“在想父亲当年为什么放弃了前景光明的基因编辑研究,转而投身基础生态研究,”李雯望着远处的森林,“以前觉得是他妥协了,现在才明白,他是找到了更根本的答案。”
林栋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森林在风里起伏,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就像这森林里的风,”他轻声说,“它不会只吹向一个方向,却总能让每棵树找到自己的生长姿态。真正的平衡,不是强求统一,是允许差异共存。”
会议的最后一天,所有参会者在森林里种下了一片“和平林”,每棵树苗上都挂着写有物种名称的铭牌,来自不同国家的手共同培土、浇水,泥土在掌心混合,分不清彼此的来源。
李雯种下的是一棵来自中国的银杏树苗,小陈在旁边种下了一株从南美雨林带来的“希望草”,纤细的茎秆在北欧的秋风里微微颤动,却透着顽强的生机。
“它能在这里活下来吗?”小陈有些担忧地问。
“风会教它适应的,”李雯拍了拍他的肩膀,“就像所有来到这片土地的生命一样,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节奏。”
离开森林时,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在空中打着旋儿飞舞。李雯看着那些旋转的叶片,突然明白“风里的答案”是什么——是自然的节律,是生命的韧性,是懂得在干预与尊重之间找到支点的智慧。
车行驶在林间的公路上,窗外的森林渐渐远去,后视镜里,那片新栽的“和平林”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无数双挥舞的手,向着天空,向着未来。李雯知道,他们追寻的答案,就藏在这风里,藏在每片落叶的旋转里,藏在每个愿意倾听自然的心里。
而他们,会带着这份答案,继续走下去,让风里的智慧,吹向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