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章:徒劳挣扎
办公室的中央空调不知何时调到了节能模式,微凉的风从出风口缓缓吹出,拂过林晓妍的后颈,让她打了个轻颤。窗外的天色早已沉了下来,城市的霓虹灯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地面投下一道道斑驳的光影,与办公桌上电脑屏幕发出的冷光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片孤寂的加班场景。
林晓妍抬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尖触到皮肤时,能感觉到一丝发烫。她已经在工位上坐了整整六个小时,从下午两点接手数据对接的烂摊子,到现在夜幕深沉,肚子里空空荡荡,只有胃壁偶尔传来的轻微绞痛提醒着她忘记了晚餐。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三个不同部门提交的Excel表格并排打开,每一个都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数字、字母和杂乱的备注,像是三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
“再试试内部手册吧,说不定是我之前没找对地方。”林晓妍喃喃自语,声音在空荡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连自己都没察觉的底气不足。她点开公司内网的资料库,在搜索栏里输入“数据对接标准流程”,页面瞬间跳出几十条相关结果。置顶的便是那本厚厚的《公司业务操作规范手册》,图标是单调的蓝色文件夹,点开后,密密麻麻的文字立刻占满了整个屏幕。
手册的字体是标准的宋体小四,段落之间没有任何配图或表格辅助说明,只有枯燥的条款一条接一条地罗列着。林晓妍拖动鼠标滚轮,从“数据采集规范”看到“数据审核标准”,再到“跨部门对接流程细则”,每一条都写得晦涩难懂,充满了“权责划分”“闭环管理”“风险管控”这类专业术语。她试图逐字逐句地理解,可看着看着,眼皮就开始不受控制地打架,那些文字像是活过来的小虫子,在屏幕上扭曲、跳跃,根本无法在脑海里形成连贯的逻辑。
“到底是哪一条啊……”她烦躁地抓了抓头发,原本整齐的发髻散落下几缕碎发,贴在汗湿的额头上。为了集中注意力,她拿起桌上的笔,在草稿纸上一笔一划地摘抄着可能相关的条款,可写了满满三页纸,依旧没找到针对“多部门数据口径不一致”的具体解决方案。手册里只笼统地规定了对接流程,却没有说明遇到数据冲突时该如何协调,更没有提及不同部门提交的格式不统一时该如何处理。
她重重地把笔摔在桌上,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出一道长长的墨痕,像是在宣泄心中的憋屈。入职新公司还不到一周,她就被领导委以重任,负责这个涉及三个核心部门的大型项目的数据汇总工作。原本以为凭借自己过去的工作经验,就算有难度也能应付,可现实却给了她狠狠一击。三个部门提交的数据简直是一团乱麻:市场部用的是cSV格式,销售部是Excel表格,而技术部直接发来了一份数据库导出的txt文件;更让人崩溃的是,同样是“月度销售额”,市场部统计的是含税金额,销售部统计的是不含税金额,技术部的表格里甚至没有明确标注统计口径。
之前她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把txt文件里的数据手动录入Excel,又熬夜将三个部门的数据格式统一,本以为能顺利提交,结果却被领导打回,理由是“数据交叉验证失败”。那一刻,她的心里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可看着领导信任的眼神,她还是硬着头皮说了句“我再重新核对”。
现在,内部手册也指望不上了,林晓妍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既然没有标准流程,那就手动核对,总能找出问题所在。”她咬了咬牙,给自己打气。她关掉手册页面,重新打开三个部门的数据表格,开始逐行逐列地比对。
首先是市场部和销售部的月度销售额数据。她把两组数据分别复制到新的表格里,设置好公式进行差值计算,结果发现每一个月份的数值都存在差异,最大的差额竟然高达十几万。她皱着眉头,重新核对公式,确认无误后,又开始逐一检查原始数据。市场部的表格里,备注栏写着“包含增值税13%”,而销售部的表格里没有任何备注。她凭着记忆回忆起之前在老公司的经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确实是13%,于是她尝试用市场部的含税金额反推不含税金额,再与销售部的数据进行比对。
这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作。她需要先将市场部的每一笔含税销售额除以1.13,得到不含税金额,再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然后与销售部对应的数值进行核对。一个月份的数据就有上百条,三个月份下来,光是计算就花了她两个多小时。期间,她的眼睛越来越干涩,酸涩的感觉像是有无数根细针在扎,她只能时不时地眨眨眼睛,或者用手背轻轻擦拭眼角的分泌物。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着鼠标和敲击键盘,变得僵硬发麻,尤其是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压键盘时甚至能感觉到轻微的疼痛。
她起身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水,滚烫的水顺着喉咙滑下去,稍微缓解了一下喉咙的干涩。窗外的夜色更浓了,办公楼里的灯光越来越少,只剩下零星几个工位还亮着灯,远远望去,像是黑暗海洋中的几座孤岛。她瞥了一眼旁边工位的同事,对方已经收拾好东西下班了,桌面上干干净净,只剩下一盆绿植静静地立在那里。而她的桌面上,堆满了打印出来的数据表格、写满公式的草稿纸,还有一个早已凉透的面包——那是她下午匆忙买的晚餐,到现在还没来得及吃。
回到工位上,林晓妍继续投入到核对工作中。她发现,除了税率的问题,还有部分数据存在统计时间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市场部统计的是自然月数据,而销售部统计的是财务月数据,两者相差了三天。她只能根据日历,手动调整销售部的数据,将多出的三天数据拆分、合并,重新计算月度总额。这个过程中,她需要反复核对日期、金额,稍有不慎就会出错。草稿纸上画满了凌乱的计算公式、日期备注和核对标记,有的地方被划掉重写,有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看起来一片狼藉。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像是在催促着什么。不知不觉中,指针已经指向了晚上十一点。林晓妍的手指被草稿纸磨得发红,指尖甚至起了一个小小的茧子,按压时会有轻微的刺痛感。她的眼睛干涩得厉害,视线开始变得模糊,看屏幕上的数字时,偶尔会出现重影。她不得不每隔半个小时就滴一次眼药水,才能勉强维持清晰的视线。
终于,在凌晨十二点半的时候,她完成了所有数据的核对和调整。看着表格里整齐划一、交叉验证无误的数据,林晓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了一丝疲惫却欣慰的笑容。她把整理好的最终版本保存好,发送给了上级,然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揉了揉酸痛的肩膀。此刻,她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剩下如释重负的轻松。
她本以为,这次总能顺利通过审核了。毕竟,她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手动核对了每一个数据,调整了所有能发现的问题。她甚至在邮件里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核对过程和调整依据,希望能让领导看到她的用心。
然而,现实再次给了她沉重的一击。仅仅过了十分钟,她的办公软件就弹出了上级的回复邮件。邮件内容很短,只有一句话,却像一把冰冷的锤子,狠狠砸在了她的心上:“这只是表面核对,没有深挖数据背后的逻辑关联,这样的结果毫无意义。”
“毫无意义……”林晓妍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她盯着屏幕上的邮件,手指微微颤抖,刚才的如释重负瞬间被巨大的失落和挫败感取代。她付出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牺牲了晚餐和休息,熬到深夜,换来的却是“毫无意义”的评价。
她点开自己提交的数据表格,一遍又一遍地看着那些整齐的数字,心里充满了委屈和困惑。什么是“数据背后的逻辑关联”?她已经按照自己能想到的所有方式核对了数据,确保了数值的准确性,难道还不够吗?她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为什么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领导的要求。
办公室里静得可怕,只有电脑主机运行的轻微嗡嗡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汽车鸣笛声。林晓妍趴在桌子上,把脸埋进手臂里,肩膀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鼻尖一阵阵发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被她强忍着没有掉下来。她不想哭,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她是凭着实力考上这家公司的,是领导认可的新人,她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连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可是,心里的委屈和无助像是决堤的洪水,怎么也抑制不住。她想起了入职前的憧憬,想起了家人的期待,想起了自己在面试时信誓旦旦地说“我能胜任这份工作”。可现在,她连最基础的数据对接工作都做不好,甚至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那种深深的自我怀疑,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的心脏,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她的手指紧紧攥着桌角的草稿纸,纸张被揉得皱巴巴的,边缘都被指甲掐出了痕迹。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带来一阵轻微的刺痛,可这刺痛却让她稍微清醒了一些。她抬起头,用手背擦了擦眼角的湿润,强迫自己重新看向屏幕。邮件里没有更多的解释,没有指明具体哪里需要改进,只有那句冰冷的“毫无意义”。
她尝试给上级发消息询问具体问题,却发现对方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显然已经下班休息了。她又翻出三个部门对接人的联系方式,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拨通电话。现在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她不想因为自己的问题打扰别人休息,更何况,之前联系他们时,得到的也只是敷衍的回复。
办公室里的空调依旧吹着微凉的风,林晓妍裹了裹身上的外套,却还是觉得冷。这种冷,不是身体上的寒冷,而是从心底里透出来的寒意。她看着屏幕上那些曾经让她引以为傲的整齐数据,现在只觉得无比刺眼。她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不知道该如何“深挖数据背后的逻辑关联”,更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坚持下去。
草稿纸上,那些凌乱的计算公式和核对标记,像是在无声地嘲讽着她的徒劳。她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却只得到了一场空。疲惫、委屈、无助、自我怀疑……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压得她几乎崩溃。她再次趴在桌子上,肩膀颤抖得更厉害了,压抑的呜咽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断断续续地响起,却始终没有让眼泪掉下来。
她不知道,这场漫长而徒劳的挣扎,还要持续多久。也不知道,在这无边的黑暗里,是否有人能伸出手,拉她一把。此刻的她,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只能在风浪中无助地漂泊,看不到丝毫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