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十年夏的西北凉州,瑞祥号分铺的掌柜张成,正攥着一封揉皱的密信,在帐内来回踱步。信是分铺伙计从牧区带回的,上面只写着 “达尔罕余党在黑松坡活动,见商队运粮”,再无更多细节 —— 是运粮救济牧民,还是囤粮准备挑拨民变?张成不敢妄断,只能加急发往京城,可从凉州到京城,快马也要走十天,若真是囤粮,等朝廷收到信,恐怕民变都已爆发。
同一时间,苏州瑞祥号分铺的掌柜李默,也在犯愁。近半个月,苏州的士绅们频繁聚会,却没人知道聚会上谈了什么,只听说 “有士绅私藏盐引”,可查遍了苏州的盐仓,都没找到踪迹。盐政官营在苏州刚有起色,要是士绅私藏盐引、抬价卖私盐,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这两封带着 “模糊焦虑” 的密报,几乎同时送到了京城江兰的手中。御书房里,胤禛看着密报,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兰丫头,你看这西北的粮、苏州的盐,都透着不对劲,可咱们连具体情况都摸不清,新政在地方,就像蒙着眼睛走路。”
江兰接过密报,指尖划过 “黑松坡商队”“士绅聚会” 的字样,心里渐渐有了主意:“皇上,不是咱们的人不够,是情报的‘触角’太粗了 —— 官府斥候只能查大事,分铺掌柜只能看表面,缺了能扎进百姓堆、贴近官眷圈的‘毛细血管’。臣请将兰馨社升级为‘通政司外编’,在茶馆、驿站、商号、护理坊设情报点,用最懂民生的人,收集最细的情报。”
“用民生的地方做情报网?” 胤禛有些疑惑,“会不会引人注意,反而不安全?”
“不会。” 江兰笑着解释,“茶馆里听闲谈、驿站里看包裹、护理坊里陪官眷说话,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没人会怀疑。而且这些地方的人,多是受过新政恩惠的,可靠得很。”
胤禛点了头。三日后,江兰带着丫蛋、大宝,开始走访京城、苏州、保定的关键地点,为情报网铺路。
第一站是北京的 “清风茶馆”。店主王掌柜五十岁,脸上总是挂着笑,茶馆里每天都坐满了喝茶聊天的百姓,有说新政好的,也有抱怨琐事的。江兰记得,平准基金那年,王掌柜的茶馆因粮荒快倒闭了,是瑞祥号给了他低价粮,帮他撑了过来;后来他女儿想上学,也是江兰安排进了兰馨学院。
“王掌柜,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江兰坐在茶馆的角落,面前摆着一壶茶,“想请你帮着听听,百姓们聊新政时,有没有说‘哪里有囤粮’‘哪个士绅不对劲’的,听到了就告诉我们,不会让你白帮。”
王掌柜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江大人,您救过我的茶馆,还帮我女儿上学,别说一件事,十件我也帮!您说怎么传消息,我就怎么传。”
江兰教他 “茶碗暗号”:“要是有客人说‘要壶雨前茶,加两勺糖’,就是咱们的人,你引到后堂,他会给你纸条;每天打烊后,你把听到的、收到的情报,写在茶叶包装纸上,托瑞祥号北京分铺的伙计送京,他们知道怎么处理。” 她还让江石头派了两名京营士兵,每天在茶馆附近巡查,“要是有人骚扰你,士兵会帮你。”
第二站是河北保定的驿站。驿卒李驿卒四十岁,背有点驼,常年守在驿站里,帮过往商客收发包裹、换马。他妻子得了咳嗽的老毛病,治了好几年都没好,江兰特意让秋杏来保定,给李驿卒的妻子诊治,开了药方,还送了三个月的药材;他儿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江兰又安排进了兰馨学院附小,免了学费和住宿费。
“李驿卒,想请你帮着看看过往的包裹。” 江兰坐在驿站的小板凳上,看着李驿卒整理包裹,“要是有商客寄‘蓝色标签’的包裹(平时都是红色),你留意一下,包裹里可能有纸条,你把纸条夹在驿卒考勤册里,会有士兵定期来取。”
李驿卒手里的包裹掉在地上,他赶紧捡起来,红着眼说:“江大人,您对我家这么好,我就是拼了命,也得帮您把事办好!” 江兰还让江老实做了个 “带夹层的竹篮”,让李驿卒用来装考勤册,“夹层里放纸条,没人会发现。”
第三站是苏州的 “云娘护理坊”。苏云娘今年三十一岁,脱籍后开了这家护理坊,因为护理细心,苏州不少官员的家眷都愿意来这里做调理。江兰找到她时,苏云娘正在给一位官员夫人捶腿,动作轻柔,嘴里还聊着家常。
“云娘,有件事想托你。” 江兰等官员夫人走后,拉着苏云娘的手说,“你陪官眷说话时,要是听到她们说‘家里大人和谁聚会’‘哪里有囤粮’,就记下来,用‘药方暗号’传给我们 —— 比如‘柴胡三钱’就是‘官员和八爷党有联系’,‘当归五钱’就是‘有囤粮迹象’。”
苏云娘眼眶一红:“江大人,您救我脱籍,还帮我开了护理坊,我早就想报答您了。您放心,我一定记牢暗号,不耽误事。” 江兰还增拨了 200 两银子,帮苏云娘扩大小坊,“坊子大了,来的官眷更多,也更方便。”
商号的情报点,大宝直接负责。瑞祥号全国五十家分铺的掌柜,都是他一手选的,多是在盐政改革、平准基金中受过新政恩惠的。大宝给每个掌柜发了 “账本暗号”:“在‘进货量’栏里,要是写‘丝绸 50 匹’,实际就是‘士绅私藏盐引 50 张’;每月漕运对账时,你们把情报夹在账本里,我会统一汇总。” 扬州分铺的张掌柜,之前被载锡垄断盐源,是大宝帮他夺回的,当即拍胸脯:“大掌柜放心,我肯定查得明明白白!”
丫蛋则留在京城,培训这些情报人员 “隐蔽传递”。她编了本《情报收集手册》,里面写着 “只听不说、不追问、不暴露”—— 比如王掌柜在茶馆听到客人说 “张士绅囤粮”,不用问 “囤在哪里”,记下来就行;苏云娘陪官眷说话,听到 “聚会”,不用问 “和谁聚”,记下来就行。她还教王掌柜 “用茶油浸茶叶纸,防水还不易被发现”,教李驿卒 “包裹标签用浆糊粘牢,别掉了”。
没过多久,情报网就发挥了作用。苏州的苏云娘,给一位知府夫人侍疾时,听到夫人和丫鬟聊天:“老爷昨天和张士绅聚会,说张士绅藏了 50 张盐引,在城西粮仓,还说要等盐价涨了再卖。” 苏云娘记在心里,给知府夫人开药方时,特意写了 “当归五钱”。算术生取走药方,报给江兰,江兰立刻让大宝协调瑞祥号苏州分铺,带京营士兵去城西粮仓,果然查获了 50 张私藏盐引,张士绅被治罪,苏州的盐价很快回落至 35 文 \/ 斤,百姓们又能买到便宜盐了。
西北的情报也来了。保定的李驿卒,收到一个 “蓝色标签” 的包裹,里面的纸条写着 “凉州黑松坡有商队运粮 1000 石,像是达尔罕余党”,还标了个 “红” 字(紧急)。李驿卒赶紧把纸条夹在考勤册里,京营士兵当天就送了京。江兰立刻报给胤禛,派江柱子从西北军营调兵,联合漠北策凌汗的蒙古骑兵,连夜赶到黑松坡,查获了 1000 石囤粮,抓获了 10 名达尔罕余党 —— 原来他们想借粮荒煽动牧民抗税,还好情报来得及时,没酿成大祸。
可八爷党旧部也没闲着。他们听说京城有了情报网,就派人去清风茶馆,收买伙计刘二:“给你 50 两银,你帮我盯着王掌柜,看他每天和谁见面、收什么东西,有消息就告诉我。” 刘二贪财,答应了下来,每天偷偷盯着王掌柜的后堂,还想翻王掌柜的茶叶罐。
王掌柜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 —— 刘二以前从不往后堂去,最近却总往那边凑,还时不时偷看。王掌柜按江兰教的,悄悄告诉了门口巡查的士兵,士兵当场抓获了收买刘二的人。刘二因为 “还没传递情报”,被从轻发落,王掌柜看着被带走的收买者,感慨地说:“江大人早说过会有坏人来,还好有士兵保护,不然我这茶馆就麻烦了。”
一个月后,通政司外编的情报汇总处,堆满了各地传来的情报。江兰看着情报分类表,上面 “红” 级情报从最初的 “半月 1 条” 变成了 “每日 1 条精准”,“黄”“蓝” 级情报也多是 “某县医馆缺药”“某乡玉米种不够” 的民生问题,能及时协调解决。
胤禛来汇总处视察时,看着墙上的情报地图 —— 密密麻麻的红点、黄点、蓝点,覆盖了京城、江南、西北,笑着对江兰说:“兰丫头,你这‘毛细血管’情报网,比朕的斥候还管用!有了这网,新政在地方,再也不用蒙着眼睛走路了。”
江兰站在地图前,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 —— 王掌柜的清风茶馆、李驿卒的保定驿站、苏云娘的苏州护理坊,心里满是踏实。这张情报网,藏的不是冰冷的眼线,是一个个受过新政恩惠、愿意守护新政的普通人,是他们用日常的闲谈、包裹、药方,织成了守护百姓的网。
“姐姐,大宝从广州发来情报,说查到有海外商船和八爷党旧部有贸易往来,可能在运违禁品。” 丫蛋拿着密报跑进来,脸上带着担忧。
江兰接过密报,眉头皱了皱:“让大宝盯紧点,咱们的情报网,还要往海外伸伸 —— 不能让八爷党从海外搞破坏。”
清风茶馆里,王掌柜正给客人倒茶,脸上依旧挂着笑;保定驿站里,李驿卒的儿子放假回来,帮着父亲整理包裹;苏州护理坊里,苏云娘正给一位官眷捶腿,聊着兰馨学院的新鲜事。这些平常的场景里,藏着最坚实的力量 —— 新政的守护,从不是靠权力,是靠每一个愿意为百姓、为家国出份力的普通人。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