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贵乡城西郊大营。
朔风依旧料峭,却吹不散校场上空蒸腾的灼热战意。黑压压的人群从各营汇聚于此,甲胄碰撞声、战马嘶鸣声、士卒低语声交织成一片沉闷的轰鸣。人人都心知肚明,此番军中大比武,绝非寻常操演可比,军队即将进行大规模、规范化的军制调整,已是公开的秘密。
原先因急速扩军、吸纳降卒以及张定澄部来投而变得臃肿不堪的营头(一营兵员多者逾千,少者亦有四五百),将按照更严整的规制进行整编。这意味着,必然会多出大量队正、校尉乃至都尉的实缺!对于这些刀头舔血的汉子而言,这是跨越阶层、执掌权柄、光耀门楣的绝佳机会,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摩拳擦掌?
校场被清晰地划分出数个区域,分别对应不同的武考项目:长垛(远距离射固定靶)、马射(骑射)、马枪(骑战冲刺与格斗)、步射(步兵射箭)、翘关(测试臂力的举重)、负重(体能耐力)等。这些项目直接关系到最基层军官(如队正)的选拔,分数越高,晋升机会越大。一时间,各个区域都围满了人,喝彩声、助威声、弓弦震动声、兵器交击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非常。
然而,校尉及以上军职的竞争,则设置了更高的门槛。除了上述武艺项目需达到一定标准外,还必须通过后续的笔试。这一条,如同无形的壁垒,将许多仅凭勇力着称的悍卒拦在了更高阶的指挥大门之外,也使得这场大比增添了浓厚的智略色彩。
高鉴一身利落的戎装,并未高坐观礼台,而是在魏征、韩景龙等少数核心人员的陪同下,穿行于各个考区之间。他时而驻足观看士卒引弓射垛,看到精彩处,便毫不吝啬地大声喝彩,用力鼓掌;时而在翘关区域,为那些力能扛鼎的壮士高声助威。他的亲临与鼓舞,极大地激发了在场所有将士的斗志。
行至马射考区,眼见一名骁骑纵马奔驰,连发三箭皆中红心,引得满场欢呼。高鉴一时兴起,朗声笑道:“好箭法!看得我手也痒了!” 随即命亲卫牵来自己的坐骑,取过硬弓,翻身上马。但见他策马疾驰,身姿稳健,于颠簸间张弓搭箭,动作如行云流水。
“嗖!嗖!嗖!”
三支雕翎箭几乎连成一线,破空而去,侥幸的是,三支箭稳稳钉在百步外的箭靶红心之上,甚至比方才那骁骑的箭簇扎得更深、更集中!
“大将军神射!”
“威武!威武!威武!”
整个校场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喝彩声,声浪直冲云霄。高鉴露这一手,不仅展示了他身为统帅未曾荒废的个人武勇,更深层次地,是与麾下将士进行了一次无声的情感共鸣与权威宣示。
两日后,紧张的氛围从未散去,反而变得更加凝肃。西郊大营内,五座临时搭建的巨大营帐一字排开,每帐可容纳五十人同时作答。这便是笔试的考场。帐外甲士林立,戒备森严;帐内,案几整齐排列,笔墨纸砚俱备,唯有偶尔的咳嗽声和纸页翻动声打破寂静。
参加笔试的人数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不仅韩景龙、刘苍邪、张定澄这些早已独当一面的核心将领悉数到场,连许多原本以为只会埋头冲杀的队正,甚至是兵士也出现在了考场中。更令人意外的是,高鉴的两位堂弟,年轻的高朗和高安,也兴致勃勃地前来“凑热闹”,显然不想只依靠兄长荫庇,欲凭自身本事挣个前程。
高鉴与魏征为此次笔试耗费了无数心血。他们深知,选拔的不仅是能打仗的勇夫,更是未来能够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统筹全局的将才。所拟定的五道策论题,可谓用心良苦。
试卷下发,众人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措辞恳切而又充满期待的【考试导语】:
诸君:今日之试,非为寻章摘句,意在求取安邦定国、戡乱破敌之实策。天下板荡,英雄并起,我武阳郡欲解民倒悬,廓清宇内,正需非常之才,建非常之功。望诸君洞观时势,畅所欲言,尽显胸中韬略。
紧接着,便是那五道足以让任何人凝神屏息的试题:
【试题一:天下大势策】
今上失其政,四海鼎沸。李密在瓦岗,窦建德纵横河北,杜伏威威震江淮,而突厥于塞北窥视中原。试问:当此群雄逐鹿之际,我武阳郡欲解民于倒悬,成王霸之业,当何解?请详述方略,并剖析其中利害。
【试题二:临阵机变策】
假设你率三千步卒,一千弓手,两刻钟后将于清河之畔遇突厥五百精骑。敌皆来去如风,甲胄俱全。我军多为新募之兵,训练日久,但阵战经验匮乏。此时距大营尚有五十里,你当如何部署,方能保全部队,退敌制胜?
【试题三:强军根基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然无粮不聚兵。今我武阳仓廪尚虚,流民日增。若命你筹措万人大军三月之粮饷,当以何策为之?请分“开源”、“节流”、“防弊”三要,详陈方案。
【试题四:强军祛弊策】
夫治军如理丝,必察其紊而后理。我车骑将军府新立,军中亦难免积存旧弊。请明察秋毫,直言我军目前于军纪、赏罚、编练、兵源之中,最为要害之弊端何在?并针对所陈之弊,详述根除之方略。有言在先:但求言之有物,不罪直言。
【试题五:军械革新策】
军中现有制式弓弩,射程、力道皆有定数。若命你监造一新式远程兵器,以助守城破阵,有何构想?请绘其大略,并阐述其原理、所用材质、工匠需求及优劣之处。不必拘泥于成法,但求言之成理。
规则明确:五题之中任选两题作答,另外三题若作答则计为附加分。
一时间,大帐之内,众生百态,神情各异。
韩景龙目光沉静,迅速扫过所有题目,略一沉吟,便提笔蘸墨,显然胸有成竹,选择了最擅长的领域。他久理军务,对后勤、军纪、局势皆有深刻体会。
刘苍邪则浓眉紧锁,盯着【临阵机变策】和【强军祛弊策】,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案几。他悍勇善战,临敌经验丰富,但对于剖析天下大势和细致的管理方案,则感到有些棘手。
张定澄看着【天下大势策】,眼神复杂,他在隋军中辗转多地,对各方势力有着更直观的认识,此刻正结合自身经历,默默构思。
高朗和高安两位年轻人,则是既兴奋又紧张,不停地用手挠头,似乎在权衡哪道题目更适合自己发挥。
而在考场角落,赵鸿永抓耳挠腮,面前摊开的稿纸上还只有寥寥数行字,他主要选择了【临阵机变策】,对于其他题则是一脸苦相。他不禁偷偷瞄了一眼不远处的顾陆离,只见那小子正伏案疾书,笔走龙蛇,似乎文思泉涌,气得赵鸿永暗自腹诽:“装,接着装!看你小子能写出什么花来!”转头便继续做自己的考题。
更多的人则是陷入沉思,或闭目凝神,或抬头望帐顶,或反复阅读题目,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主考官高鉴和魏征的真正意图。这五道题,如同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他们的文字功底,更是其眼界、韬略、务实精神与解决问题的潜力。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一种无形的压力。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如同春蚕食叶,又如同战前的密鼓,预示着这场决定许多人命运、乃至影响整个武阳郡未来走向的智略较量,已然正式开始。高鉴与魏征站在主帐之外,遥望那五座肃静的考帐,目光中充满了审视与期待。他们深知,今日在这帐中奋笔疾书的,或许就是未来驰骋疆场或镇守一方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