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骑将军就任仪式的烟火气尚未在贵乡城头完全散尽,高鉴便以他那新获的“车骑将军”名义,颁布了第一条震动全境的令文:
《唯才是举令》
夫济世安民,不循虚礼;拨乱反正,必待实才。昔姜尚垂钓渭水,管仲囚缚槛车,皆以非常之器,成不世之功。今海内鼎沸,苍生倒悬,岂可拘常格而失俊杰乎?
夫临阵决胜者,不在门第之高卑;定邦安民者,不求德行无瑕。昔萧何追亡于月下,陈平受金于帷帐,高祖用其才略,遂成帝业。今九州震荡,王纲未振,正宜拔奇才于闾巷,擢良将于行伍。
若有通晓兵策而曾辱于行伍,明达吏治而见弃于州郡,或负贩之贾怀萧何之能,山林之士藏张良之略,虽蒙垢受谤,皆可赴武阳自陈。吾将焚荐书于庭,悬素帛于门,惟才是举,不问宿怨。
昔吴起杀妻而魏文拜将,陈平盗金而汉武擢贤。值此风云际会,正宜使猛士扬旌于沙场,智士运筹于帷幄。其令州郡:凡晓战阵、精刑名、善农桑、通货殖者,俱以二月初一齐聚贵乡,本将军当亲试其才。
时值春雷惊蛰,愿与天下英杰共开新天。
大业十三年春正月 车骑将军高鉴
这份以古朴隶书写就、加盖着崭新车骑将军印的告示,被吏员们郑重地张贴在郡治贵乡以及武阳郡下辖各县城门、市集等最显眼之处。墨迹淋漓,言辞铿锵,核心主旨明确:打破门第之见,不同出身,无论寒庶,只要自认有经世之才、安邦之策,或通晓刑名钱谷,或熟稔律令典籍,或胸怀文韬武略,皆可于二月初一,齐集贵乡,参加由车骑将军府亲自主持的“征辟取士”。
此令一出,宛若一块巨石投入沉寂已久的池塘,在武阳郡内外激荡起层层涟漪。寻常巷陌,田间地头,寒门士子,落魄文人,乃至一些心怀异志、观望时局的下层官吏,无不闻风而动,心思活络。这意味着一条前所未有的、可能直通权力核心的阶梯,赫然出现在了眼前。
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高鉴此举,用意深远,绝非仅仅是为了填补目前武阳郡那捉襟见肘的官吏空缺。
在郡守府那间戒备森严的书房内,炭火噼啪,映照着高鉴与心腹魏征、韩景龙等人沉静而专注的面容。
“自张须陀战死殉国,齐郡便如堤坝溃决,”高鉴的手指在地图上齐郡的位置重重一点,语气沉凝,“王薄、左才相、孟让等贼寇蜂拥而至,攻城略地,原有的郡县体系崩坏殆尽,吏治更是荡然无存。那里如今豪强自保,流民遍地,几成权力真空。”
他的指尖缓缓向东移动,划过清河郡,最终落在更广阔的青州、兖州(青兖地区)地域。
“青兖之地,沃野千里,人口繁盛,盐铁之利甲于山东,更兼漕运便利,实乃王霸之资。如今朝廷威信扫地,地方混乱,正是我等乘势东进,将其纳入囊中的天赐良机!”高鉴的目光锐利如鹰,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此次开科取士,首要目标,便是为即将到来的东征,储备足够多的、能够治理地方、安抚民众、恢复秩序的干练之才!我们要的,不是只会空谈道德的腐儒,而是能立刻派上用场,懂实务、能吃苦、可信任的官吏!”
魏征抚须颔首,补充道:“主公明见。此亦是与武阳郡内士族豪强进行利益捆绑、稳固后方的良策。我等允许他们举荐人才,甚至其族中子弟亦可参与,只要真有才干,便可量才录用。如此一来,他们将与我等前途利益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极大消弭其潜在的离心倾向,使我军东征之时,后方无虞。”
几乎在《唯才是举令》发布的同一时间,另一道内容相似、但更具冲击力的军令,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高鉴麾下各营各部——《军中唯才是举令》。
军令明确宣布:为应对即将展开的、更为严整规范的新一轮军制改革,特于正月二十,在贵乡城外校场,举行全军大比武!凡军中将士,无论出身行伍还是半路投效,无论现居何职,只要自认勇力过人、韬略出众,有能力胜任校尉、都尉,乃至将军之职者,皆可报名参加!
更令人瞩目的是,此令明确规定:欲竞逐校尉及以上军职者,除需在弓马骑射、兵刃技击、阵型指挥等武艺项目上出类拔萃外,还必须通过由车骑将军府统一组织的笔试!考核内容涵盖基础识字算数、兵法韬略理解、地形图判读乃至简单军情文书撰写等。
这道军令,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在军营中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