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光,如清玄城山间的风,悄无声息却力道沉厚,吹遍了南诀、北离、北蛮三国疆域,也吹热了清玄城的烟火与锋芒。
昔日荒芜的天外天,早已不复旧貌。妘姮依山川走势重筑城郭,取“清宁玄定”之意,定名清玄城。
如今的清玄城,青灰色城墙依山而建,绵延数十里,城楼上旌旗猎猎,玄甲士兵身姿挺拔,城防固若金汤;城内街巷规整,青石板路被车马碾得光滑,两侧商铺林立,南诀的丝绸、北离的铁器、北蛮的皮毛错落陈列,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派繁盛景象。
城外更是气象万千:曾经的战乱废墟上,开垦出万亩良田,引山涧活水灌溉,稻浪翻滚间,农户们忙碌的身影透着安稳;黑风山商道拓宽加固,往来商旅络绎不绝,车队首尾相接,护送商队的不仅有清玄城的铁骑,还有北蛮、北离派驻的护卫,三方共管,让这条曾经的险路成了贯通三国的黄金通道。
妘姮还在城外设了互市场馆,南诀的茶叶、瓷器换得北蛮的良马、兽皮,北离的药材、织布换取南诀的盐铁,三国货物在此流通,关税充盈了清玄城府库,也让三方关系愈发紧密。
这三年,妘姮练兵不辍。她将三万铁骑整编为“玄甲军”,军纪严明,战法凌厉,更融合了北蛮的骑射与北离的阵战之术,战力远超昔日。
同时,她广纳贤才,不管出身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委以重任:流民中的能工巧匠负责改良农具与军械,落魄的文人主持教化,降兵中的精锐编入军队,清玄城上下一心,凝聚力日益强盛。
林轩辅佐左右,打理民政,将城内外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对妘姮的拥戴早已深入骨髓。
南诀都城之中,这三年亦是稳中有进。赫连昊锐意革新,借清玄城商路的税收充盈国库,整顿吏治,扶持农桑,国力稳步提升。
朝堂之上,皇后林央与丞相林玦根基稳固,贵妃一系虽仍有势力,却已掀不起大浪。
二皇子赫连擎穹虽仍觊觎储位,却因妘姮在清玄城的赫赫威名而束手束脚——清玄城的玄甲军与充足粮草,早已成为制衡朝堂的重要力量,无人敢再轻视这位远在边境的镇西大将军。
京城百姓时常听闻清玄城的繁盛,对妘姮赞誉有加,盼着她早日回京的呼声日益高涨。
北离则走上了另一条路。这三年,北离专注于内部发展,深耕农桑与冶铁,其铁器锋利耐用,不仅供给本国军队,更通过清玄城互市销往南诀与北蛮,获利颇丰。
北离国君性格沉稳,奉行“中立自保”之策,既与南诀保持着通商往来,也与北蛮互通有无,不参与任何一方的纷争,默默积蓄力量。
如今的北离,虽军事实力不及南诀,却因物产丰饶、社会安定,成为三国中最富庶的国家,其都城洛城商贾云集,丝毫不逊于南诀都城。
北蛮的变化最为显着。三年前,北蛮仍以游牧为主,时常南下劫掠,与南诀摩擦不断。
自妘姮提出互市之议后,北蛮可汗见有利可图,便顺水推舟,与南诀签订盟约,开放边境互市。三年间,北蛮通过出售皮毛、良马、药材,换得南诀的粮食、布匹与盐铁,牧民们不再需要靠劫掠谋生,生活日渐安稳。
可汗借机整顿部落,统一号令,吸收南诀的农耕技术与管理制度,让北蛮从松散的部落联盟逐渐走向规范化治理。
如今的北蛮,虽仍保留着游牧民族的彪悍,却多了几分沉稳,其骑兵依旧勇猛,却不再轻易动武,而是与南诀、北离保持着良性互动,三国鼎峙的格局已然形成。
这日,清玄城的互市场馆格外热闹。南诀的商队带来了新织的云锦,北离的商人展示着刚出炉的铁器,北蛮的牧民牵着膘肥体壮的良马,讨价还价间,言语虽有差异,却透着和睦。
妘姮身着银白劲装,与林轩并肩站在馆外高台上,望着眼前的景象,凤眸中满是笑意。
“表妹,这三年,清玄城从一片废墟到如今的繁盛,三国从剑拔弩张到互通有无,你做到了。”林轩语气中满是敬佩。
妘姮轻轻颔首,目光望向远方的天际:“这只是开始。清玄城是三国交汇之地,也是我南诀的西大门。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加固城防,提升玄甲军战力,同时扩大互市规模,让三国的联系更紧密,这样才能长久安稳。”
话音刚落,一名亲卫快步走来,躬身禀报:“将军,北蛮可汗派使者前来,说有要事相商;另外,京城也来了旨意,陛下召您即刻回京。”
妘姮眸色微动,三年前离京时的誓言犹在耳畔,如今京城的召唤已至,而北蛮的异动又暗藏玄机。她转身望向清玄城的方向,城墙巍峨,炊烟袅袅,玄甲军的操练声与市井的喧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安稳而有力的画卷。
“知道了。”妘姮语气沉稳,“先请北蛮使者入府,再启封旨意。林轩,备好行装,此番回京,我们要让京城之人看看,这三年,清玄城的风,吹来了怎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