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被皇帝赐婚,即将迎娶符玉弦的消息,如同最后一块投入水面的巨石,在开封城激起的波澜尚未平息,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变革,已然在朝堂之上,拉开了序幕。
赐婚后的第一次大朝会,紫宸殿内,文武百官肃立。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许多官员的脸上都带着几分好奇和期待,目光不时瞟向站在武将前列,虽然顶着两个黑眼圈(昨夜纠结于“端水”问题没睡好),但精神却异常亢奋的陆明。
大家都知道,这位新鲜出炉的、圣眷无两的靖国公,最近搞出的动静不小。那个神秘的“科学院”和离经叛道的“神州书院”暂且不论,光是那个把赵匡胤等一干宿将“圈”进去的“皇家军事学院”,就足以让所有人意识到,陛下要有大动作了。
果然,例行的礼仪程序过后,柴荣没有像往常一样让百官先行奏事,而是直接开口,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传遍了整个大殿:
“众卿家。北伐已定,幽云已复,此乃上天庇佑,亦是尔等与将士用命之功。然,居安思危,守成更比创业难!朕今日,有几件关乎国本、关乎大周千秋万代之事,要与众卿商议,并颁行天下!”
来了!所有人心头一凛,屏息凝神。
柴荣目光扫过群臣,缓缓道出他的新政蓝图:
**“其一,整军经武,固本强干!”**
“自即日起,全面推行《强干弱枝策》!‘皇家军事学院’正式成立,朕亲任院正!所有五品以上武将,除有特殊军务者,需分批入学院进修!各地军队,逐步推行‘更戍法’,打破故旧藩篱!军中晋升,需考核兵法、策论,乃至…基础算学格物!枢密院与兵部,需尽快拟定细则,不得有误!”
这条政策,主要是针对军方。虽然赵匡胤等人已被“安置”,但柴荣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军队的性质。让将领们去学院“回炉重造”,学习忠君爱国思想和新的军事技术;让士兵流动起来,避免与将领形成人身依附;甚至将科学知识纳入军官考核体系…这无疑是在重塑大周的军事脊梁!
殿中武将们神色各异,有兴奋的(多是年轻或将门出身),有担忧的(担心自己那点文化水平),也有目光闪烁、心思难测的。但无人敢出声反对。连赵匡胤都“心甘情愿”去当副使了,谁还敢炸刺?
**“其二,鼓励工商,繁荣市易!”**
柴荣继续宣布:“废除前朝诸多限制工商之陋规!降低市税、关税!设立‘市舶司’,专司海外贸易,鼓励海商出海,朝廷可提供贷款乃至武装护卫!在开封、洛阳、幽州等地,设立‘官营工坊’,生产水泥、新式农具、军械等,亦可吸纳民间资本合作!凡有发明创造,能利国利民者,皆可至‘科学院’申请‘专利’,受朝廷保护,享其利五年至二十年!”
这一条,更是石破天惊!士农工商,商人地位一向最低,如今陛下竟然要大力鼓励工商,甚至允许民间参与官营工坊?还有那“专利”之说,闻所未闻!
文官队列中,不少出身士族、秉持“重农抑商”理念的老臣眉头紧锁,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看到柴荣那坚定的眼神,以及旁边王朴、魏仁浦等人一副了然于胸、甚至隐隐支持的模样,又把话咽了回去。
而一些出身商贾之家、或者思想开明的官员,则眼中放光,仿佛看到了家族崛起的新机遇!
**“其三,大兴水利,推广农技!”**
“工部与各地官府,需以水泥等新材料,大力整修黄河、淮河等水患频发之河道,兴修水库、沟渠!户部与‘科学院’农学部协同,在全国推广新式曲辕犁、耧车等农具,以及…由科学院新近选育之高产作物种子(占城稻及部分美洲作物初步适应品种)!朕要求,三年之内,各地官仓存粮,需增加三成以上!”
这条政策相对温和,兴修水利、推广农技是历朝历代都会做的事情,只是这次有了水泥和新农具的加持,效果值得期待。大部分官员对此都表示支持。
**“其四,统一度量,畅通驿路!”**
“即日起,全国统一使用由‘科学院’制定的新式度量衡!尺、升、斤等标准器,将由朝廷统一制作,发往各州府!同时,以水泥铺设连接各主要州府的‘官道’,改革驿站系统,使其不仅能传信,更能运送货物、人员,降低行旅成本!”
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商业流通的必由之路,虽然推行起来会有阻力,但方向是正确的。
**“其五,广开言路,刊行报纸!”**
“准许民间创办报坊,刊行报纸!凡不涉及诽谤朝廷、泄露机密、蛊惑人心者,皆可刊印发行!朝廷亦将创办《大周公报》,宣达政令,刊载陛下圣谕、朝廷动向、乃至…科学院之新发现、神州书院之新学说,使上意下达,民情上通!”
最后这一条,再次挑战了传统!允许民间办报?这简直是给那些“刁民”提供了非议朝政的平台啊!不少保守派文官脸色都变了。
柴荣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不等有人反对,便沉声道:“朕知道,这些新政,有些与旧制迥异,甚至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但,时代在变!若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我大周如何能超越汉唐,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的声音提高,带着帝王的威严和雄心:“这些新政,非是朕一人之念,亦是王相、魏枢密,以及…陆爱卿等多位臣工,深思熟虑之果!朕意已决!诸卿当戮力同心,共襄盛举!若有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者,休怪朕不讲情面!”
说着,他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几个面露不豫之色的老臣,那几人顿时心中一寒,低下了头。
王朴适时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此一系列新政,高瞻远瞩,实乃强国富民之根本!老臣定当竭尽全力,协助陛下推行!”
魏仁浦也道:“臣附议!军政改革,枢密院责无旁贷!”
压力给到了陆明这边。
陆明赶紧出列,他现在可是新政的“技术总顾问”和“理论支持者”。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严肃可靠(虽然效果一般):
“陛下圣明!王相、魏枢密所言极是!科学院的职责,就是为这些新政提供技术支持!新的度量衡标准器,我们已经在加班加点制作了!高产的作物种子,也在试验田里长势良好!水泥官道的铺设方法和标准,工学院已经拿出了方案!还有那个…民间办报,我们书院正准备开设‘新闻’专业,培养专业的…呃,写报纸的人才!”
他这一连串带着浓厚“陆明风格”的汇报,把原本严肃的朝堂气氛搞得有点跑偏。有老臣忍不住低声嘀咕:“成何体统…”,但更多的人是觉得新奇甚至好笑。
柴荣也是忍俊不禁,摆了摆手:“好了,陆爱卿,具体事务,退朝后详细奏报。总之,新政已定,各部需即刻动起来!朕要看到成效!”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应道,声音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这场朝会,如同一场宣告新时代来临的誓师大会。柴荣凭借北伐胜利的无上威望和陆明带来的技术底气,强行推动了一系列足以改变国运的政策。
一个以科技为驱动,以改革为手段,旨在开创前所未有盛世的宏大画卷,就此在朝堂之上,缓缓展开。
退朝后,陆明立刻被一群官员围住了。有工部的询问水泥配方和官道标准的,有户部的打听高产作物何时能推广的,有好奇“专利”怎么申请的,甚至还有几个胆大的商人背景的官员,悄悄询问“海外贸易”和“官营工坊合作”的具体事宜…
陆明被问得头昏脑涨,感觉自己像个大型人形自走答疑机。
他知道,忙碌的日子,才刚刚开始。科学的种子已经播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正等待着他去参与,去引领。
当然,在投入这场伟大的建设洪流之前,他得先想办法把家里那三位“女神”的关系捋顺了…不然,他怕自己没命看到盛世到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