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办公室的门在身后轻轻合上,那一声微弱的“咔哒”,像是隔开了两个世界。
门外,是通往权力中枢,铺满阳光的明亮廊道。门内,是那份泛黄的档案,和一个沉寂了十五年的名字——周启明。
林望的指尖还能感觉到那份档案纸张粗糙的质感,有些凉,像是从深水里捞出来的一样。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副主任,这两个职务的分量加在一起,似乎都抵不过那个薄薄的蓝色文件夹。
一个,是通往未来的阶梯。另一个,是伸向过去的深渊。
赵德峰书记最后那句话,言犹在耳——“去把这条暗流的源头,给我找出来。”
这已经不是任务,而是投名状。一份用自己的前途和身家性命,递向省委最高权力核心的投名-状。
林望走在空旷的廊道里,脚步声比来时沉重了许多。他没有立刻回办公室,而是走到了连廊尽头的窗边。窗外,省委大院的草木葱茏,几只麻雀在草坪上跳跃啄食,一派安详。
可林望的视野里,那份安详之下,却暗流涌动。
【因果线】系统在他脑海中自动激活,但这一次,他没有输入任何变量。无数纷乱的线条凭空出现,围绕着“周启明”这个名字,纠缠成一团无法解析的乱麻。十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任何线索都深埋地底,足以让所有的关系网都变得面目全非。
他能预判到,触碰这个案子,他头顶的[危险]标签,将会前所未有地亮起,甚至可能变成他从未见过的,代表着致命威胁的暗红色。
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将那份沉重压下。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冷静。
回到数字经济办公室,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这股热浪不是来自天气,而是来自办公室里洋溢着的,几乎要沸腾的乐观情绪。
“林主任回来了!”
不知谁喊了一声,所有人都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他。王林正举着电话,满面红光地跟对面说着什么,看到林望,他激动地挥了挥手,口型像是在说“回头聊”,便匆匆挂断。
“林望,你猜刚才谁打来的电话?海东市的市委书记,李书记!亲自打来的!就为了请我们下个星期务必派人过去,他们要成立全市最高规格的‘智慧港口’建设领导小组,想请我们的人去做顾问!”王林的声音洪亮,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写满了“扬眉吐气”。
李悦也走了过来,她手里拿着一叠刚打印出来的文件,递给林望。她头顶那枚[钦佩]的标签,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
“林主任,这是我们初步整理的,各地市上报的试点项目申请。一共十个地市,三十七个项目,涵盖了工业、农业、物流、文旅……几乎所有领域。大家的热情非常高。”
林望接过那叠还带着油墨温度的文件,一页页翻看着。
《关于在庐州市开展“智慧纺织全产业链”试点的申请》……
《关于在宁州市建设“5G智慧矿山”示范项目的报告》……
《关于将我市打造为“数字文旅融合先行区”的构想》……
每一份文件都措辞恳切,规划宏大,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办公室的墙上,那张巨大的江东省地图,已经被李悦她们用各种颜色的图钉扎得满满当当,像一片被点燃的原野,处处烽烟,处处捷报。
这是巨大的成功。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足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林望的心,却在这一片火热的氛围中,慢慢沉静下来。他的目光,穿透了那些激动人心的标题和宏伟的规划,看到了背后潜藏的东西。
他的视野里,【情绪图谱】系统展开,那些来自各地市的申请报告上,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浮动着一片片复杂的情绪标签。
[渴望政绩]、[跟风]、[抢占资源]、[压力山大]、[一知半解]……
金色的[渴望发展]标签确实存在,但被更多五颜六色的、代表着短期功利诉求的标签所包围。
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所有人都看到了金子,都扛着锄头冲了进来,却没几个人真正懂得如何勘探、如何冶炼。他们只是怕自己错过了这场盛宴,怕在新的赛道上被别人甩在身后。
这种被政绩压力和同级竞争催生出的“热情”,最容易演变成不计成本的“大干快上”,最终留下一堆华而不实、难以维系的“烂尾工程”。
这就是“虚假繁荣”。
林望的指尖,在一份申请报告上轻轻敲了敲。那份报告来自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市,他们雄心勃勃地提出要投资五个亿,打造一个“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林望几乎能想象出那个市的领导,在常委会上拍着桌子,头顶[好大喜功]标签闪闪发光的样子。他们可能连“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区别都还没完全搞懂,但他们知道,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级”,很有“科技感”,是向上级汇报工作时,能拿得出手的亮点。
林望头顶,那枚一直存在的[危机意识]标签,光芒陡然增强。
他意识到,自己现在面临着两个战场。一个在暗处,是云州那潭深不见底的水,和那个叫周启明的幽灵。另一个,就在明处,就在眼前这片看似繁花似锦的局面之下。
暗处的敌人,是要置他于死地。明处的风险,却可能让他亲手缔造的这一切,毁于一旦。
“大家先静一下。”林望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办公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看着他,等待着他的下一步指示,等待着他宣布,向哪个地市,打响全省铺开的第一枪。
“老王,海东的李书记,除了要人,还说了什么?”林望看向王林。
“呃,”王林愣了一下,回忆道,“他还说,他们市财政准备拿出两个亿的专项资金,全力支持。还问我们,省里能不能也配套一部分?”
“庐州呢?”林望又问。
“庐州也差不多,张市长说,只要项目能定在他们那,钱和地都不是问题。”
林望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全场,缓缓说道:“同志们,我们打赢了一场漂亮的开局战,把数字经济的火,在全省点起来了。这是大家的功劳。”
办公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兴奋的骚动。
“但是,”林望话锋一转,“点火容易,控制火候难。现在,全省的目光都盯着我们,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必须比以前更谨慎。”
他举起手里的那份山区市的申请报告:“这个市,提出要建一个大数据中心,投资五个亿。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靠谱吗?”
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同事,被这片火热气氛感染,没多想就说:“当然靠谱啊!这说明地方领导有魄力,有远见!”
林望笑了笑,不置可否,又看向李悦:“李悦,你怎么看?”
李悦沉吟了一下,她从林望的语气里,听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她头顶的[兴奋]标签旁,悄然亮起了一枚[思考]的标签。
“林主任,我觉得……可能有问题。这个市的产业基础很薄弱,本身产生不了多少有价值的数据。花五个亿建一个‘数据仓库’,如果缺少应用场景和后续的运营能力,最后很可能变成一个空壳子,一个巨大的耗电机器。”
林望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得很好。我们数字经济办公室,不是一个撒钱的部门,更不是一个给地方政绩工程盖章的橡皮图章。”
他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我宣布三条原则。”
“第一,从今天起,所有地市的试点项目申请,必须经过严格的、量化的评估。评估小组由我们办公室牵头,省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共同参与。评估标准就一条:这个项目,能不能在三年内,产生可计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不能,就一票否决。”
“第二,所有项目,我们办公室在技术上把关,在模式上引导,但绝不直接包办。地方必须是建设和运营的主体。我们要做的是‘赋能’,不是‘代工’。”
“第三,”林望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成立一个督导组,由王林同志亲自带队。对所有已经和即将上马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我不想看到,我们的‘工业大脑’,最后变成地方领导办公室里,一块只用来展示的‘电子屏’。”
三条原则一出,办公室里火热的空气,仿佛被注入了一丝理性的清凉。一些年轻同事头顶的[盲目乐观]标签,渐渐黯淡下去,转而被[警醒]和[深思]所取代。
王林更是从头到脚被浇了一盆冷水,他那股兴奋劲儿彻底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凝重。他明白了林望的担忧,这种担忧,他之前不是没有,只是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我明白了,”王林郑重地点头,“我这就去起草评估细则和督导方案。绝不能让一锅好汤,被几颗老鼠屎给坏了!”
布置完一切,办公室重新恢复了忙碌,但气氛已经截然不同。那种打了胜仗后的浮躁不见了,多了一种临战前的审慎和专注。
夜深了,同事们陆续离开。林望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
他没有开大灯,只留了一盏桌面上的台灯。昏黄的光晕,照亮了桌子的一角。
一边,是那叠厚厚的,代表着全省发展热情的项目申请书。
另一边,是他从赵德峰书记那里拿回来的,那个薄薄的,代表着十五年前云州诡秘往事的蓝色文件夹。
他伸出手,将那个蓝色文件夹拿了过来,再次翻开。周启明那张清瘦而带着一丝儒雅笑意的黑白照片,在台灯的光线下,显得有些诡异。
林望的指腹,轻轻摩挲着照片上那双锐利的眼睛。他总觉得,这双眼睛,在看着他。
突然,他放在桌上的私人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无声地滑进来一条短信。
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信息很短,只有一句话,像一句冰冷的谶语。
“清水乡的涟漪,不该惊动云州的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