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在王厂长办公室。林墨站在办公桌前,将一份关于举办总厂木工工级考核培训班的初步设想,清晰地陈述给王厂长。
“王厂长,目前总厂规模扩大,各分厂对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越来越高。我观察发现,很多年轻工人有干劲,但理论基础和系统训练不足,对着工级考核大纲往往不得要领,影响了他们的晋级积极性,也制约了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林墨语气平稳,将一份手写的草案递了过去,“这是我初步设想的一个培训班方案,主要就是针对《木工工级考核大纲》,系统梳理一到八级的理论知识点、常见考点和应试技巧,帮助工友们打通晋升通道,也为总厂储备更多高等级技术人才。”
王厂长接过草案,快速浏览着。他听得认真,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听到林墨提及“按照大纲”、“系统梳理”、“公开课程”这些字眼,他微微颔首。
“嗯……想法是好的。”王厂长放下草案,目光锐利地看向林墨,“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是总厂发展的根本。你这个提议,方向没错,有利于生产,有利于队伍稳定,我原则上同意。”
林墨心中一喜,正要开口,却见王厂长话锋一转,抬手压了压。
“但是,小林,”王厂长身体前倾,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眼下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二分厂的建设!图纸是龙头,龙头舞不起来,后面全是空谈!培训班这事,是锦上添花,也得等我们把二分厂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再说。”
他指着窗外隐约可见的、属于二分厂规划区域的方向,语气加重。
“你的主要精力,必须百分百扑在二分厂的设计上!我要的是最快速度、最高质量拿出施工图!培训班的事,你先筹备着,具体启动,等二分厂设计全面完成,进入施工阶段后,再提上日程。明白吗?”
林墨立刻点头,神色肃然:“我明白,王厂长。请放心,二分厂的设计工作是我的首要任务,我一定全力以赴,尽快完成。”
他看得出王厂长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急切。二分厂承载着总厂扩大出口、优化产品结构的重要使命,其建设进度直接关系到总厂下一步的战略布局。这份紧迫感,也清晰地传递到了他的肩上。
“好!要的就是你这个态度!”王厂长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去吧,设计上遇到任何困难,直接找我,或者找老聂协调。总厂上下,全力保障二分厂建设!”
离开厂长办公室,林墨没有直接回设计科,而是在厂区里慢慢踱步。培训班的提议得到了原则同意,虽然要延后,但总算开了口子。而王厂长对二分厂的殷切期望,更让他感到责任重大。
回到设计科大办公室,里面已是忙碌一片。科里除了陈科长,还有三位年轻同事:中专毕业、心思缜密、擅长绘制大样图和节点详图的赵卫国;
同样是中专毕业、对数字敏感、计算能力强的孙学斌;以及高中毕业、头脑灵活、空间想象力出色的李明。
林墨拍了拍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同志们,手头的工作先停一下。”他走到科室中间那块最大的图板前,上面已经钉上了二分厂的规划总图,“王厂长刚下了死命令,二分厂设计要加快进度。接下来一段时间,恐怕要辛苦大家了。”
他将目光投向三位年轻同事,语气变得具体而清晰:
“赵卫国,你负责将所有车间的建筑施工图细化,特别是‘实木框架预制中心’和‘软体加工工段’的平面、立面、剖面,还有所有门窗、隔断的节点大样图。要求是清晰、准确,不能让施工队有任何歧义。”
赵卫国推了推眼镜,立刻应道:“是,林科!保证完成任务!”
“孙学斌,”林墨转向另一位,“所有结构构件的计算、荷载复核、材料用量统计,由你负责。特别是那几个需要预埋重型设备的基础,受力计算必须万无一失。另外,协助赵卫国完成结构部分的图纸标注。”
孙学斌用力点头,拿起计算尺:“没问题,林科!我马上开始核算!”
“李明,”林墨最后看向那位最年轻的同事,“你主要负责管线综合图。给排水、暖通、强电弱电,所有管线在空间上的走向、标高、交叉避让,必须在一张图上清晰表达出来,不能‘打架’。同时,你脑筋活,多想想各功能区块之间物流和人流的最优路径,有问题随时提出来讨论。”
李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放心吧林科!我肯定把管线捋得明明白白!”
任务分配明确,各人领命而去,办公室里顿时响起尺规划线的沙沙声、计算珠盘的噼啪声以及低声讨论的嗡嗡声。
陈科长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后,看着林墨条理分明地分派任务,调动起整个科室的积极性,眼中流露出满意之色。他端起搪瓷杯喝了一口浓茶,对走到他身边的林墨低声道。
“小林,你放手去干,技术上的事你把关。外面协调、跟其他处室对接、要人要物的事情,我来处理。”
林墨感激地点点头:“谢谢科长支持!”
他知道,陈科长这是用他的经验和人脉,为自己扫清外围障碍,让自己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术核心。这种信任与支持,在机关单位里尤为可贵。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设计科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林墨作为总负责人,不仅要把握整体方向和关键节点的技术决策,还要穿梭于三个同事的图板之间,随时解答疑问,协调接口,统一制图标准。
“卫国,这个墙体留洞尺寸再核对一下,要和设备说明书完全一致。”
“学斌,这条次梁的弯矩值我总觉得有点保守,你再按新规范复核一遍。”
“李明,这条风管和消防管道的标高冲突,你看能不能从这边绕一下?对,就是这样,既不影响净高,也符合规范要求。”
他的指导具体而到位,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赵卫国、孙学斌、李明三人最初面对这位比他们还年轻的副科长时,心中还有些忐忑,但很快就被他扎实的专业功底、清晰的思路和毫无架子的态度所折服。
他们发现,林墨并非一味下达指令,而是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共同探讨最优方案。在这种氛围下,三人的成长速度飞快,对林墨也愈发信服。
林墨自己也沉浸在这种高效协作的氛围中。看着二分厂的蓝图在集体的努力下日渐清晰、丰满。他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这片图纸上的线条化为厂房与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