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一月十日,天色阴沉,朔风凛冽。天目山根据地如同一个巨大的伤口,在日军军事进攻与细菌战的双重蹂躏下,艰难地喘息着。前一日,“猎影”侦察小组冒死发回的关于“竹子庙”存在异常天线和车辆活动的消息,像一道微光,刺破了笼罩在指挥部上空的浓重阴霾。然而,这线希望之光,却也让宋希濂等人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潜藏其后的巨大风险与抉择的艰难。双线作战的压力,并未因这一发现而有丝毫减轻,反而更加沉重。
“鹰巢”指挥部内,炭火盆驱不散空气中的寒意与凝重。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徐锐、高天亮五人围坐在桌前,中间摊开着那张标注了“竹子庙”位置的地图和侦察小组的电文。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眼神却异常锐利。
高天亮首先详细汇报:“师座,政委。侦察小组最新电文称,他们已在‘竹子庙’外围一处绝壁建立了隐蔽观察点。确认庙内确有日军活动,约一个小队兵力驻守,戒备森严。庙宇主体经过加固,屋顶设有伪装天线,夜间有车辆进出,但无法看清具体装载何物。庙后山体有疑似人工开凿的洞口,时有身穿白色防护服的人员出入。综合判断,此地极有可能是日军‘波’字部队的一处秘密据点,用于储存或试验……那些脏东西。”
徐锐补充情报分析:“结合俘虏之前的供词,‘竹子庙’地处金华以北深山,远离交通要道,隐蔽性极佳,且靠近水源,符合细菌武器据点选址特征。其天线设备,说明可能有电台与上级联络。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慕华眉头紧锁:“重要性越大,风险也越大。侦察小组只有五人,孤悬敌后,随时可能暴露。若要采取进一步行动,是继续潜伏观察,等待时机?还是设法获取更多证据?甚至……尝试摧毁它?”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但后者,无异于以卵击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会让侦察小组陷入绝境。”
周明远语气沉重:“前线压力巨大,疫情仍未平息,我们根本抽不出兵力支援远程行动。侦察小组的安危,全系于他们自身的隐蔽和应变能力。任何冒进,都可能导致这支精锐损失,并打草惊蛇。”
高天亮拳头紧握,眼中既有对队员的担忧,也有对任务的执着:“师座!‘竹子庙’就是鬼子细菌战的铁证!如果能拿到确凿证据,或者哪怕只是摸清其内部结构、守备情况,对未来揭露鬼子罪行、甚至组织力量端掉它,都至关重要!我请求,授权侦察小组,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相机行事,尽可能靠近侦察,获取更多情报!哪怕只是几张照片,或者摸清其换岗规律!”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宋希濂。一边是获取关键证据、直刺敌人心脏的巨大诱惑,一边是五名精锐队员的生死存亡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这个决定,重如千钧。
宋希濂沉默地盯着地图上那个孤零零的“竹子庙”标记,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大脑飞速权衡着利弊。良久,他抬起头,目光坚定而冷静:“‘竹子庙’是毒蛇的七寸,但现在还不是打七寸的时候。我们不能拿战士的生命去赌博,更不能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贸然惊动这条毒蛇,引来更疯狂的报复。”
他决断道:“给侦察小组回电:肯定其发现,任务变更为长期潜伏观察。 首要任务是确保自身安全,隐蔽为上。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摸清日军活动规律、车辆进出频率、天线型号、洞口内部可能结构等外围情报。严禁任何试图潜入或攻击的行动。 定期汇报,遇险立即撤离。告诉他们,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价值!”
“是!”高天亮凛然应命,立即转身去拟发电文。
宋希濂对其他人说:“‘竹子庙’的情报要严格保密,仅限于我们几人知晓。当前,我们的重心,必须放在应对眼前的双重危机上!前线要顶住,疫情要控制住!只有稳住基本盘,才有资格图谋远方!”
黑水渡前线,战事进入残酷的拉锯战。日军池田大队依仗火力优势,不断发动营连规模的进攻,企图撕开防线。张云鹤团官兵依托残破的工事和有利地形,寸土必争,伤亡持续增加,但士气并未崩溃。炮火连天,厮杀惨烈,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鲜血。
与此同时,高天亮亲自指挥的机动清剿支队,对渗透入根据地的日军小股部队展开了最后的围歼。利用对地形的绝对熟悉和精准的情报,清剿队连续设伏,经过几次短促激烈的交火,成功歼灭最后两股渗透敌,击毙日军二十余人,缴获部分武器和侦察器材。后方渗透的威胁暂时解除,但高天亮深知,日军绝不会善罢甘休。
疫区内,景象依旧触目惊心,但在最严格的封锁和全力的救治下,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新增病例数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林婉华带领医疗队,日夜奋战,抢救生命。周明远组织的防疫体系,艰难地维持着运转。军民同心,共度时艰的氛围,成为黑暗中支撑人心的力量。
宋希濂沟通系统,看到因有效稳定战线和疫情获得的积分,再次进行了针对性兑换,重点支援医疗和基层补给:
【兑换:“基础维生素合剂(防坏血病等)”x1000人份,“野战炊事车用大铁锅”x10口,“耐磨胶鞋”x2000双,“急救止血绷带”x1000卷,“简易净水片”x片,“冬季冻伤膏”x500盒。】
【叮!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配发至各部队及医疗点(解释为重庆方面后续援助及根据地自身生产)。】
这批物资虽不耀眼,却切实改善了官兵和群众的基本生活医疗条件,体现了对持久战的准备。
南京,日军司令部。池田大队长汇报进攻受阻、渗透小队全军覆没的消息。浅野旅团长大为光火,但面对天目山守军的顽强,不得不承认短期难以取得突破。参谋本部指示:“军事进攻暂转为以围困和炮击为主,继续施加压力。重点转向配合‘樱花’计划,加大经济封锁和舆论攻击,待其内部生变。”
与此同时,特高课对“竹子庙”周边出现的异常电波信号产生了警觉,虽未确定具体位置,但已下令加强戒备和反侦察力度。“园丁”小组接到新指令,要求更加隐蔽、耐心地活动,重点转向长期潜伏,收集情报,伺机破坏
李慕华收到了“戚七”通过艰难渠道传来的消息:詹姆斯的报道《地狱中的坚守》已在欧美部分媒体刊发,引发了一定范围的关注和讨论,对日军细菌战的指控开始引起国际社会一些正义人士和医疗组织的重视。但日本官方及其控制下的媒体展开了猛烈反击,污蔑报道是“虚假宣传”,反指中国军队虐待俘虏、制造瘟疫。一场围绕天目山的舆论战,已在国际舞台上悄然展开。
“戚七”同时警告:“日军因军事受挫,正策划新一轮阴谋,可能利用伪军或收买的土匪武装,对根据地边缘区进行更频繁的骚扰和破坏,并加大经济封锁力度。此外,需警惕其利用空中优势,撒播传单或进行心理战。新一批药品仍在设法运送,但路途愈发艰难。”
趁着战斗间隙和疫情稍缓,周明远主导在部队和群众中开展了一次形势教育和纪律整顿,表彰抗疫和作战中的英雄模范,严厉查处了极少数散布恐慌、违反防疫规定的人员,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巩固了内部。
美联社记者詹姆斯在获得更深入的采访许可后,在严格护卫下,接触了更多层面的官兵和百姓,包括伤兵、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甚至部分康复的患者。他看到了条件的艰苦和牺牲的惨重,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那种在绝境中迸发的坚韧与团结。他的后续报道,更加翔实和深刻,开始触及战争背景下的人性与希望。
一月十一日的黎明,在短暂的相对平静中到来。正面战线暂时稳定,渗透之敌被肃清,疫情得到控制,“竹子庙”的侦察在谨慎进行。天目山根据地仿佛在狂风暴雨中暂时找到了一个喘息之机。
宋希濂和周明远站在指挥部外,望着远方渐亮的天际,心情并未轻松。
“老宋,表面看,我们顶住了这一波。但代价太大了。部队减员严重,物资消耗巨大,百姓元气大伤。”周明远声音低沉。
宋希濂点点头,目光深邃:“是啊,这只是暂时的平静。鬼子绝不会罢休。他们的‘樱花’计划还在继续,经济封锁会更严,新的骚扰肯定还会来。我们得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这里!”
这时,徐锐匆匆走来,脸色凝重:“师座,政委,内线报告和新截获的电文显示,日军正在频繁调动伪‘浙西保安旅’各部,并暗中接触几股活跃在边境地区的土匪武装,似乎有意纠集一股力量,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持续性的骚扰和破袭作战,以配合其经济封锁和细菌战。”
几乎同时,王民生也送来报告:根据地的盐巴库存告急,药品中的麻醉剂和特效消炎药即将见底,过冬的棉衣仍有巨大缺口。
新的挑战,如同远处的阴云,再次悄然汇聚。天目山的军民,在短暂的喘息后,又将迎来更加复杂和持久的考验。而“竹子庙”那个隐藏的毒瘤,依旧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