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九日,黎明。天目山群峰间的浓雾尚未完全散去,凛冽的空气中混杂着硝烟、消毒药水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死亡气息。昨日在疫情稍有遏制迹象时,日军池田大队骤然发起的猛烈进攻以及多股小部队的渗透行动,如同两把淬毒的匕首,同时刺向正全力抗疫、伤痕累累的天目山根据地。宋希濂和他的指挥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内部疫情未平,外部军事压力骤增,双线作战的危局已然迫在眉睫。
“鹰巢”指挥部内,灯火彻夜未熄。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张云鹤、赵锡田、马富贵、高天亮、徐锐、林婉华、王民生等人再次齐聚,人人脸上写满了疲惫与凝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战将至的压抑。墙上,一幅巨大的地图清晰地标注着疫情分布的红点和日军进攻的蓝色箭头,形势一目了然,触目惊心。
张云鹤首先汇报军情,声音因连夜指挥而沙哑:“师座,政委!池田大队这次是下了血本!集中了至少两个步兵中队、一个炮兵中队,配属伪军一个营,全力猛攻我黑水渡以东的前沿阵地!敌军炮火异常猛烈,还出动了两架飞机进行扫射轰炸!一营伤亡不小,但依托工事还能顶住!关键是,侦察连报告,至少有三股以上小股日军,每股约二三十人,装备精良,利用晨雾和复杂地形,绕过正面阵地,向根据地纵深渗透,意图不明,但威胁极大!”
赵锡田补充道:“渗透进来的鬼子很狡猾,行动诡秘,专挑小路、密林走,目标很可能是我们的指挥所、后勤点,或者……是冲着疫区去的,想制造更大的混乱!”
高天亮立刻请战:“师座!让我带‘猎影’去!把这些钻进来的老鼠揪出来干掉!正面战场有张团长、赵团长顶着,后方绝不能乱!”
林婉华则从防疫角度提出严峻问题:“疫情虽然扩散速度略有放缓,但绝对数字仍在增加,医疗队疲于奔命,药品消耗巨大。如果战事激烈,伤员大增,医疗资源将面临挤兑,疫情可能失控!而且,战火一旦波及疫区,后果不堪设想!”
周明远面色沉重:“军事压力加大,必然影响防疫工作。群众本就恐慌,若再听到密集枪炮声,极易引发大规模逃难潮,疫情将彻底失控!必须稳定民心!”
李慕华分析情报:“日军选择此时加强进攻,绝非偶然。一是趁我病,要我命;二可能是配合其‘樱花’计划,用军事压力迫使我防疫体系崩溃;三也可能是为其渗透小组的行动打掩护。徐科长那边关于‘竹子庙’的线索至关重要,必须尽快核实!”
徐锐汇报:“对俘虏遗言的进一步分析,‘竹子庙’位于金华以北三十里深山,废弃已久,但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结合其‘实验’、‘箱子’等词,高度怀疑是日军‘波’字部队的一个秘密据点,可能储存有细菌战剂或相关证据。但眼下我军主力被牵制,难以组织大规模侦察行动。”
王民生担忧后勤:“两线作战,弹药、粮食、药品消耗将是天文数字!库存已告急,尤其是炮弹和消炎药!”
众人议论纷纷,焦点集中在:如何平衡防疫与作战?如何应对渗透?是否冒险侦察“竹子庙”?
宋希濂静听良久,目光在地图上的疫情红点、敌军蓝箭头和那个遥远的“竹子庙”标记之间反复巡弋。压力如山,但他眼神依旧沉稳。良久,他深吸一口气,决然道:“鬼子想用军事和瘟疫这两根棍子,把我们搅散、打垮!我们不能让他得逞!必须双线作战,双线都要硬!”
他具体部署,条理清晰:“一、军事上,正面阻击,纵深清剿! 张团长,你的团任务是死守黑水渡前沿阵地,寸土不让!充分利用地形和工事,消耗敌军有生力量!赵团长,你的团作为预备队,随时策应正面,并抽调精锐,组成机动清剿支队,由高天亮统一指挥,专司搜剿渗透之敌!战术要灵活,以小对小,以精对精,利用地形,分割包围,务必尽快肃清后方隐患!”
“二、防疫上,坚守阵地,确保安全! 林处长,防疫是生命线,绝不能因战事放松!疫区封锁照旧,医疗救治优先!将部分轻伤员安置点与疫区隔离医院适当分离,避免交叉。周政委,加强宣传,告诉群众,前线将士在流血,是为了保护后方安宁,稳定民心至关重要!组织民兵,协助维护疫区秩序和封锁线!”
“三、情报与特种作战! 高天亮,清剿渗透敌的同时,选派最精干、最可靠的侦察小组(不超过五人),携带电台,化装潜入金华以北地区,对‘竹子庙’进行秘密侦察!任务不是强攻,是确认其性质、守备力量,尽可能获取证据!此任务极其危险,务必谨慎!”
“四、后勤与舆论! 王处长,启动紧急预案,统一调配物资,优先保障前线弹药和医疗药品!李参谋,继续通过‘戚七’渠道,向外通报我军民在日寇细菌战和军事进攻双重压力下英勇抗战的事迹,争取援助!对詹姆斯记者的采访,可在确保安全区域有限度开放,让他看到真实情况!”
“同志们!”宋希濂目光扫过全场,“这是天目山最艰难的时刻!但越是艰难,越要挺直脊梁!前方将士用枪炮扞卫领土,后方军民用生命守护健康!我们要让鬼子明白,天目山是砸不烂、摧不垮的钢铁堡垒!执行命令!”
“是!”众将凛然领命,指挥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黑水渡前沿,战火更炽。日军池田大队凭借优势火力和兵力,向守军阵地发起一轮又一轮猛攻。炮弹呼啸着落下,炸起漫天泥土,机枪子弹如雨点般泼洒。张云鹤团官兵依托事先加固的工事和有利地形,顽强抵抗。阵地多次易手,双方展开惨烈的白刃战。官兵们高喊着口号,将冲上阵地的日军一次次打下去,鲜血染红了焦土。
与此同时,高天亮率领的机动清剿支队和“猎影”队员,如同猎豹般在根据地纵深的山林间穿梭。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绝对熟悉和超强的单兵素质,与渗透的日军小股部队展开了无声而致命的追逐与反追逐战。密林中,清脆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不时响起。清剿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埋伏、突袭、心理战等多种手段,不断压缩渗透敌的活动空间,战斗虽规模小,但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正面战场。
疫区内,景象依旧惨烈,但秩序在高压下得以维持。医疗队在枪炮声的背景下,继续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病患。周明远带领政工干部和民兵,穿梭于各个隔离点,安抚群众,分发物资,稳定秩序。前方将士的牺牲和后方医护人员的坚守,形成了一种悲壮的相互支撑。
宋希濂沟通系统,看到因有效组织双线防御和稳定民心获得的积分,进行了持续针对性兑换,主要支援医疗和关键弹药:
【兑换:“82mm迫击炮炮弹”x300发,“7.92mm重机枪子弹”x发,“磺胺嘧啶”x8000片,“静脉输液葡萄糖溶液”x500升,“防护口罩(加厚)”x2000个,“战场急救包”x500个。】
【叮!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送达前沿及后勤中心(解释为重庆方面紧急空投部分物资及自身生产补充)。】
这批物资,特别是炮弹和磺胺药,为前线坚守和后方救治提供了及时补充。
南京,日军司令部。池田大队长汇报进攻受阻和渗透小队遭遇顽强清剿的消息。浅野旅团长恼怒但并未意外。“支那军的抵抗在意料之中。命令池田,继续施加压力,但不必急于求成,以消耗和牵制为主。重点在于‘园丁’的行动!”
特高课长汇报:“‘园丁’小组报告,支那军后方清剿甚严,但已有一组成功潜入预定区域(靠近一处小型粮仓),正伺机行动。另一组正在尝试向其主要水源地(已废弃的青龙潭替代水源)靠近。”
“哟西!”浅野眼中闪过狠毒的光芒,“让他们耐心等待时机,一旦支那军因前线压力出现混乱,立刻动手!我要让瘟疫和恐慌,从他们的内部爆发!”
在严格防护下,詹姆斯被允许在相对安全的二线区域,采访了转运下来的伤员、忙碌的医疗队队员以及组织防疫的基层干部。他看到了缺医少药的困境,看到了士兵的伤痛与坚韧,更看到了在细菌战和军事进攻双重打击下,中国军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近乎绝望的顽强。他放弃了所有摆拍的想法,用笔真实地记录下所见所闻。他的第一篇长篇通讯《地狱中的坚守:日军细菌战与军事夹击下的天目山》,通过“戚七”的秘密电台,艰难地发了出去。报道详细描述了疫情惨状、医疗资源的匮乏、日军的进攻以及中国军民的殊死抗争,在国际新闻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初步的关注和争议。
深夜,一支由五名“猎影”最精锐队员组成的侦察小组,在高天亮亲自挑选和叮嘱后,换上便装,携带精良的轻武器和电台,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向金华以北的“竹子庙”方向潜去。他们的任务,关乎能否拿到日军细菌战的铁证。
与此同时,徐锐的内线报告,在疫区外围发现有个别形迹可疑的人员,似乎在与外界进行某种联络。怀疑日军除了军事渗透,还可能激活了新的内线或正在发展新的眼线。内部的暗流,仍在涌动。
一月十日的黎明,在激战和紧张中到来。正面战场,张云鹤团顶住了日军新一轮猛攻,但伤亡持续增加,阵地多处被毁,形势依然严峻。清剿行动取得进展,歼灭渗透敌两股,击溃一股,但仍有小股敌人隐匿山中,威胁未除。疫情在高压管控下,蔓延速度得到控制,但个别村庄因战火波及出现新的混乱。
宋希濂接到高天亮的报告:清剿仍在继续,侦察小组已顺利出境,但暂无消息。李慕华送来“戚七”密电:国际社会对詹姆斯报道反应加剧,但日军舆论反扑凶猛;新一批药品在运输途中再遇阻碍,抵达时间推迟。
就在这时,机要参谋送来一份紧急译电,是侦察小组冒死发回的首次报告:“已抵竹子庙外围。发现日军活动迹象,戒备森严,似有车辆进出。庙外设有天线。无法靠近,正寻找观察点。请求指示。”
“竹子庙”确有蹊跷!
宋希濂盯着电文,目光锐利。证据可能就在眼前,但侦察小组孤悬敌后,风险极大。是让他们继续深入,还是撤回?前线的压力能否顶住?后方的疫情会否反复?
天目山的这个黎明,在双线作战的僵局与“竹子庙”线索的出现中,迎来了更加复杂和凶险的局面。下一步的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