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的城门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愈发巍峨,马蹄声踏破城郊的宁静,赵烈率领亲卫营一行,浩浩荡荡地驶入京城。三个月的漠北风霜,未在他脸上留下丝毫疲惫,反而让那双眸子愈发锐利明亮。街道两旁的百姓早已听闻镇国公回京的消息,纷纷驻足围观,脸上满是崇敬与喜悦,欢呼声此起彼伏,绵延数里。
“将军,咱们终于回来了!”张二牛勒住马缰,看着熟悉的京城街景,咧嘴笑道,“还是京师热闹,不过俺总觉得,少了点漠北的风沙味,心里空落落的。”
赵烈微微一笑,目光扫过熙攘的人群:“京师是大明的中枢,承载着中兴的希望,自然不同。但漠北的土地与弟兄,我也始终记挂着。”他转头对身旁的陈六道:“陈六,你即刻带漠北来的那批年轻工匠,前往格物学院,交由史可法院长安排入学。务必转告史院长,这些工匠底子扎实,却缺了系统的理论教学,让他派人给他们补上前面的课程,重点培养,日后都是大明军工的栋梁。”
“属下遵命!”陈六躬身应道,当即点齐二十名年轻工匠,朝着格物学院的方向而去。
这些工匠皆是赵烈从漠北精心挑选的佼佼者,年纪都在十八至二十岁之间,手脚灵巧,聪慧好学,在商贸城的作坊中已跟着王师傅与西洋技术人员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得知能进入京城的格物学院深造,他们脸上满是激动与忐忑,紧紧攥着手中的工具箱,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格物学院内,史可法正伏案审阅学子们的课业,听闻陈六带着一批漠北来的工匠前来入学,当即放下手中的笔墨,亲自迎了出来。“陈将军,辛苦你了。”史可法拱手笑道,“镇国公在漠北来信提及,说要送一批得力的工匠来学院深造,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
“史院长客气了。”陈六回礼道,“这些都是镇国公从漠北千挑万选出来的好苗子,在当地已接触过一些军械与农具的制作,只是缺乏系统学习。镇国公特意嘱咐,让您给他们补上前面的课程,重点培养。”
史可法目光扫过眼前的年轻工匠,见他们虽身着朴素的布衣,却个个身姿挺拔,眼神坚毅,心中已然有了好感。“既然是镇国公举荐的人,必有过人之处。”史可法笑道,“不过学院有学院的规矩,入学前需进行基础考试,看看他们的底子如何,也好因材施教。”
当下,史可法让人取来试卷,考题涵盖了算术、基础力学、冶金常识等格物学院的入门课程。年轻工匠们接过试卷,虽有些紧张,却并未怯场,纷纷拿起笔墨,认真作答。他们在漠北时,王师傅便常教他们读书识字、演算算术,再加上日常劳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应对这些基础考题竟游刃有余。
不到一个时辰,工匠们便陆续交卷。阅卷的考官们起初并未在意,只当是一批普通的工匠,可当他们翻开试卷后,脸上的轻视渐渐化为惊讶,随即转为震撼。二十份试卷,竟有十八份接近满分,剩下两份也在九十分以上,更难得的是,在试卷的附加题部分,他们不仅给出了正确答案,还能结合漠北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举一反三。
“这……这怎么可能?”一名考官拿着试卷,满脸难以置信,“这些工匠的基础,比咱们学院不少老生还要扎实,尤其是实践结合理论的能力,更是罕见!”
史可法也亲自翻阅了几份试卷,眼中闪过惊喜之光,连忙走到陈六面前,问道:“陈将军,这些工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竟有如此深厚的底子!”
“史院长有所不知,”陈六笑道,“他们都是镇国公在漠北商贸城培养的工匠。镇国公在漠北建立了军械作坊与农具作坊,请来西洋技术人员指导,这些年轻人跟着王师傅与西洋技师学习,不仅手艺精湛,还学了不少理论知识。镇国公见他们是可塑之才,便特意带回京城,送入格物学院,让他们学习更先进的军工与格物知识,日后为大明效力。”
“原来如此!”史可法恍然大悟,心中愈发欢喜,“镇国公真是慧眼识珠!这些年轻人不仅聪慧,还吃过苦、有实践经验,是难得的好苗子!老夫定会亲自安排,让最好的先生授课,将他们培养成顶尖的格物人才!”
陈六见状,心中放下心来,又叮嘱了几句,便转身返回镇国公府复命。而史可法则当即召集学院的核心师资,商议为这些漠北工匠制定专属的教学计划,决心将他们打造成大明格物领域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赵烈已率领其余人回到了镇国公府。府门前,秦峰早已带着下人等候在那里,见到赵烈归来,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属下秦峰,参见镇国公!欢迎国公爷回京!”
赵烈翻身下马,拍了拍秦峰的肩膀,笑道:“秦峰,辛苦你了。这三个月,京中诸事,多亏了你打理。”
“属下分内之事,不敢称辛苦。”秦峰抬起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国公爷在外操劳,才是真的辛苦。府中一切安好,属下已让人备好热水与酒菜,国公爷一路劳顿,先洗漱歇息一番。”
赵烈点了点头,随着秦峰走进府中。府内依旧整洁有序,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皆打理得井井有条,可见秦峰确实用心。来到议事堂,赵烈坐下后,便直奔主题:“秦峰,这三个月,京中可有什么大事发生?新政推行得如何?”
秦峰递上一杯热茶,回道:“回国公爷,新政推行一切顺利。格物学院扩招后,学子们学习热情高涨,不少新技术已陆续应用到军工与农业中;军工作坊的产能稳步提升,98k步枪与火炮的产量已能满足明军换装需求;各地的水利工程与农业改良也初见成效,户部上月奏报,全国粮食产量较去年同期又有增长。”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朝堂之上,也还算安稳。范首辅、张尚书、毕尚书等诸位大人齐心协力,辅佐陛下处理政务,并无大的波澜。不过,倒是有一件事,陛下近期颇为关注,多次在朝堂上提及。”
“哦?什么事?”赵烈好奇地问道。
“陛下有意重新修整各地官道。”秦峰说道,“随着新政推行,各地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商队、粮队、军饷运输队络绎不绝,现有的官道大多年久失修,或是泥土路、石子路,经不住频繁使用,时常出现路面损坏、交通阻塞的情况。陛下认为,官道是大明的脉络,必须加固修缮,才能支撑起各地的发展。只是此事牵涉甚广,工部暂时还未拿出具体的章程。”
“修整官道?”赵烈心中一动,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漠北商贸城那条平整的土路,虽比中原的官道好上不少,却依旧有诸多不便。若是能将官道修成水泥路,不仅平坦耐用,还能大幅提升运输效率,对大明的经济发展与军事调动,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事甚好。”赵烈沉声道,“秦峰,你先下去吧,让我好好想想。”
“属下遵命。”秦峰躬身退下,将议事堂留给赵烈一人。
当晚,赵烈回到自己的卧房,确认四周无人后,沉入系统空间,对着系统面板问道:“系统,水泥路的全套制作工艺,兑换需要什么条件?”
系统的提示音立刻响起:“宿主您好,水泥的制作方法可在中级兑换区兑换,消耗一张中级兑换卡;水泥的应用手册(包含生活与军事应用及建造流程)可在初级兑换区兑换,消耗一张初级兑换卡。是否兑换?”
“这么简单?”赵烈心中一喜,连忙说道,“兑换!”
“兑换成功!”系统提示音落下,两本厚厚的手册便出现在赵烈手中。一本封面写着《水泥制作工艺》,详细记载了水泥的原材料、配比、烧制流程等;另一本封面写着《水泥应用大全》,里面不仅有水泥路的建造步骤,还有水泥在房屋建造、堡垒修筑、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赵烈仔细翻阅着手册,心中愈发满意。有了这两本手册,大明的基建水平必将实现质的飞跃。他将手册整理好,心中已有了计划,决定明日一早就进宫面圣,将水泥路的方案献给崇祯皇帝。
次日清晨,天刚亮,赵烈便换上国公朝服,带着两本手册,朝着皇宫方向而去。乾清宫门前,太监总管王承恩见赵烈到来,连忙上前笑道:“哎哟,镇国公,您可算回来了!陛下这几日还念叨着您呢!”
“有劳王总管通报。”赵烈拱手道。
“镇国公稍候,奴才这就去禀报!”王承恩不敢耽搁,连忙快步走进宫中。
此时,崇祯皇帝正在批阅奏折,听闻赵烈回京求见,当即放下手中的朱笔,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连忙说道:“快!宣镇国公进来!”
赵烈走进乾清宫,躬身行礼:“臣赵烈,参见陛下!”
“免礼免礼!”崇祯皇帝快步走下龙椅,亲手扶起赵烈,上下打量着他,笑道,“镇国公,三个月未见,你倒是愈发精神了!漠北诸事,可都安排妥当了?”
“托陛下洪福,漠北一切安好。”赵烈起身,脸上露出笑容,“商贸城日益繁华,各部族和睦相处,边防防务也已加固完毕,臣已将诸事托付给周文彬、张承业等人,定能守住大明的北大门。”
他心中谨记天狼军的保密铁律,对这支特种部队的事情绝口不提,只拣着能公开的事宜汇报。
崇祯皇帝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好!朕就知道,交给你办的事,朕最放心。这三个月,朕可是时常想起你,京中虽有范首辅等人辅佐,但不少新政的推进,还有军工、格物方面的事,都离不开你的远见卓识。”
“陛下过奖了。”赵烈谦逊道,“臣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大明能有今日的起色,全赖陛下英明神武,诸位大臣齐心协力。”
两人寒暄了几句,崇祯皇帝便说起了正事:“对了,赵烈,朕正想与你商议一件事。你刚回京,想必还不知道,朕有意重新休整各地官道。如今各地发展迅速,官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只是现有的道路实在不堪重负,你对此事,可有什么看法?”
赵烈心中早有准备,当即说道:“陛下英明!官道乃是大明的命脉,确实急需休整。臣此次回京,正有一策,可解此事之困。”
“哦?”崇祯皇帝眼中闪过好奇之光,“你有何良策?快快说来!”
“臣建议,将各地官道,全部改建为水泥路。”赵烈沉声道。
“水泥路?”崇祯皇帝眉头微蹙,脸上满是疑惑,“何为水泥路?朕从未听闻过。”
“陛下有所不知,这水泥路,是以一种名为‘水泥’的材料铺设而成。”赵烈解释道,“此路平整光滑,耐用性极强,不怕风吹雨打,也经得起车马频繁碾压,使用寿命是普通土路、石子路的十倍以上。而且,水泥路的修建速度更快,建成后能大幅提升运输效率,无论是商队运输、粮食调运,还是军事调动,都能事半功倍。”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露出浓厚的兴趣:“竟有如此神奇的道路?赵烈,此事非同小可,单靠你我二人商议,恐有不妥。你且稍候,朕这就宣范景文、张凤翔、毕自严三位大人进宫,一同商议。”
“陛下英明。”赵烈拱手道,“此事确实需要首辅大人协调各部,工部负责修建,户部提供资金支持,缺一不可。”
崇祯皇帝当即下令,让王承恩去宣三位大臣进宫。
此时,范景文、张凤翔、毕自严三人正在宫门外的朝房等候上朝,听闻王承恩前来宣召,说是陛下与刚回京的镇国公正在乾清宫商议修缮官道之事,还提及了一种名为“水泥路”的新奇道路,三人皆是满脸疑惑。
“水泥路?”范景文皱起眉头,看向张凤翔,“张尚书,你乃工部尚书,主管营造之事,可曾听闻过这种道路?”
张凤翔摇了摇头,脸上满是茫然:“首辅大人,下官从未听闻。修路之事,无非是土路、石子路,或是用砖石铺就,这‘水泥路’,倒是闻所未闻。想来是镇国公回京带来的新法子,咱们进宫便知究竟。”
毕自严也好奇道:“镇国公向来奇思妙想,总能拿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好东西。上次的格物学院、新式军械,皆是如此。此次这水泥路,说不定真能解决官道修整的难题。”
三人心中怀揣着疑惑与期待,快步走进乾清宫。
“臣范景文\/张凤翔\/毕自严,参见陛下!”三人躬身行礼。
“免礼。”崇祯皇帝摆了摆手,笑道,“三位爱卿,今日宣你们前来,是因为镇国公刚回京,便给朕献上了一个休整官道的良策,名为‘水泥路’。此事关乎大明基建,需三位爱卿协力配合,一同商议。”
三人起身,与赵烈相互见礼。范景文率先问道:“镇国公,听闻您提出的水泥路,能解决现有官道的诸多弊端,不知这水泥路究竟是何种道路?还请详细为我等解惑。”
“自然。”赵烈点了点头,从怀中取出那两本手册,分别递给崇祯皇帝与三位大臣,“陛下,三位大人,这是水泥的制作工艺与应用手册,里面详细记载了水泥的制作方法,以及水泥路的修建流程与诸多好处。”
崇祯皇帝与三位大臣连忙接过手册,仔细翻阅起来。乾清宫内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起初,众人脸上还带着疑惑,但随着不断翻阅,疑惑渐渐化为惊讶,随即转为震撼。手册中详细记载了水泥的原材料——无非是石灰石、粘土、铁矿粉等常见之物,烧制流程也并不复杂,可制成的水泥,却有着极强的粘性与硬度,铺设而成的道路,平整光滑,耐用性惊人。更让他们震惊的是,水泥不仅能用于铺路,还能用于建造房屋、堡垒、水利工程,甚至能建造出高耸的桥梁与坚固的城墙,应用范围之广,远超他们的想象。
“这……这简直是神物啊!”张凤翔翻完手册,忍不住惊叹道,“有了这种水泥,日后大明的基建,必将焕然一新!官道铺设、城池修建、水利兴修,都能事半功倍!镇国公,您是从何处得来如此奇术?”
崇祯皇帝也放下手册,脸上满是欣喜与激动:“好!好!太好了!赵烈,你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朕带来惊喜!有了水泥,大明的官道休整,便有了最佳方案!有了这样的道路,各地往来必将更加便捷,大明的发展,也必将更上一层楼!”
赵烈微微一笑:“陛下谬赞。这水泥之术,是臣从西洋典籍中偶然习得,经过反复推演,确认可行,才敢献给陛下。”
毕自严此时也翻完了手册,脸上却露出了为难之色。他作为户部尚书,最关心的便是钱财开支。“镇国公,这水泥确实神奇,水泥路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毕自严沉声道,“只是,这水泥路的修建成本,恐怕不低吧?手册中提及,需用大量水泥,还要铺设钢筋、平整地基,这花费,怕是比传统修路要高出不少?”
“毕大人所言极是。”赵烈坦诚道,“水泥路的修建成本,确实是传统土路、石子路的一倍有余。但臣以为,这钱花得值。传统道路每年都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缮,累计花费并不少,且使用寿命短,影响运输效率。而水泥路一旦建成,至少能使用数十年,无需频繁修缮,长期来看,反而更为省钱。更重要的是,便捷的交通能带动各地商贸发展,增加税收,其带来的收益,远非修路的花费所能比拟。”
毕自严脸上的为难之色更浓,他忍不住上前一步,对着崇祯皇帝躬身道:“陛下,臣以为不可!如今大明虽日渐富足,但各项开支也极为庞大。工部的武器研发与建造、各地军队的军饷、水利工程的修建、格物学院的运营,处处都需要花钱。若再投入巨额资金修建水泥路,恐怕会导致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啊!”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恳切:“而且,各地官道虽有损坏,但大多只是局部问题,稍作修缮便可继续使用,并非必须全部改建。还请陛下三思!”
其实,毕自严心中也清楚,经过一年多的新政,大明的国库早已充盈。光是查抄各地贪官污吏、降将大员的家产,所得白银便已破亿两,黄金、珍宝更是无数。户部如今的财力,足以支撑起全国的官道改建。只是他当了多年的户部尚书,深知没钱的难处,之前大明国库空虚的日子,让他至今心有余悸,如今好不容易富裕起来,便想着能省则省,不愿轻易动用巨额资金。
崇祯皇帝闻言,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自然清楚户部的家底,也明白毕自严的心思。“毕爱卿,你多虑了。”崇祯皇帝笑道,“国库的情况,朕心中有数。修建水泥路虽是一笔巨款,但还不至于让国库空虚。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此事确实需要谨慎行事。”
他转头看向赵烈,说道:“赵烈,朕的意思是,你可先在京师城外选取一段官道作为试点,先行铺设水泥路。”崇祯皇帝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待试点成功,看看实际效果如何,再决定是否在全国推广。这样既能验证水泥路的实用性,也能让户部有充足的时间筹备资金,毕爱卿以为如何?”
毕自严见皇帝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心中的顾虑顿时消散大半,连忙躬身道:“陛下圣明!试点推行最为稳妥,既不会造成浪费,也能确保万无一失。臣这就安排户部,为试点工程拨付专项资金。”
“好!”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转头看向张凤翔,“张尚书,试点工程的修建,便交由工部负责。所需的原材料、工匠、劳工,都由你全权调配。镇国公提供了详细的手册,你务必让工部的官员与工匠仔细钻研,严格按照流程施工,不得有丝毫马虎!”
张凤翔眼中闪过兴奋之光,连忙应道:“臣遵旨!陛下放心,臣定当亲自督办此事,抽调工部最得力的工匠,确保试点工程圆满完成!”
“首辅大人,”崇祯皇帝又看向范景文,“此事还需你从中协调,若工部与户部在合作中遇到问题,你要及时出面解决,确保试点工程顺利推进。”
“臣遵旨!”范景文躬身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会协调好各部,全力支持水泥路试点工程。”
赵烈见事情顺利敲定,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他补充道:“陛下,三位大人,水泥路的修建虽有手册指导,但其中一些关键环节,如水泥的烧制温度、配比比例、地基的夯实标准等,都需要严格把控。臣建议,可从格物学院抽调几名熟悉格物知识的学子,协助工部工匠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此言甚善!”史可法虽不在场,但崇祯皇帝深知格物学院的实力,当即说道,“朕准了!赵烈,你可亲自去格物学院安排此事,让史院长选派得力学子前来协助。”
“臣遵旨!”赵烈躬身应道。
商议完毕,崇祯皇帝心情大好,笑道:“今日多亏了镇国公,为大明献上如此良策。有了水泥路,大明的中兴之路,必将更加顺畅!赵烈,你刚回京,一路劳顿,朕就不耽搁你休息了。试点工程的相关事宜,你与三位大人再详细商议即可。”
“臣告退!”赵烈与三位大臣齐声躬身行礼,随后退出了乾清宫。
走出乾清宫,范景文看着赵烈,由衷赞叹道:“镇国公,您真是大明的福星!每次回京,都能给朝廷带来惊喜。这水泥之术,若能在全国推广,必将造福万民,名留青史!”
“首辅大人过奖了。”赵烈谦逊道,“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水泥路的推广,还需仰仗陛下的支持与三位大人的协力配合。”
张凤翔也上前说道:“镇国公,手册中提及的钢筋,不知是何种材料?臣翻阅手册,见其需用于加固水泥结构,却不知如何制作。”
“张尚书放心。”赵烈笑道,“钢筋便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熟铁,硬度与韧性远超普通铁器。格物学院与军工作坊早已掌握了钢筋的制作工艺,稍后我便让人将相关技术图纸送往工部,确保试点工程不会因材料问题受阻。”
“有镇国公这句话,臣便放心了!”张凤翔心中大喜,“如此一来,试点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便可顺利展开。”
毕自严也说道:“镇国公,试点工程的资金,臣今日便让人拨付给工部。后续若有需要,户部也会全力支持。”
“多谢毕大人。”赵烈点了点头,“试点工程的预算,手册中已有大致估算,约需白银五十万两。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原材料采购、工匠与劳工的工钱、以及相关设备的打造。”
“五十万两?”毕自严心中一算,这笔钱对如今充盈的国库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当即说道,“无妨!臣这就安排下去,明日之前,必定将资金足额拨付到位。”
四人在宫门外又详细商议了试点工程的选址、工期、人员调配等具体事宜,最终确定将京师通往通州的一段官道作为试点,全长十里,预计三个月内完工。商议完毕,四人各自散去,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赵烈返回镇国公府后,当即让人前往格物学院,通知史可法选派五名熟悉力学与材料学的学子,前往工部协助水泥路试点工程的施工。随后,他又让人将钢筋的制作工艺图纸送往工部,确保张凤翔那边不会因材料问题耽误工期。
做完这一切,赵烈才松了一口气,回到卧房休息。连日的奔波与忙碌,让他确实有些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水泥路的推行,不仅能改善大明的交通状况,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大明的中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的几日,赵烈一边休整,一边关注着试点工程的筹备情况。张凤翔效率极高,很快便抽调了工部的骨干工匠,组建了施工队伍,并派人前往各地采购石灰石、粘土、铁矿粉等原材料;史可法也选派了五名优秀学子,前往工部报到,协助工匠们理解手册中的技术要点;毕自严则按时将五十万两白银拨付给工部,确保工程资金充足。
试点工程开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百姓们听闻朝廷要修建一种前所未有的“水泥路”,都充满了好奇,不少人特意跑到施工地点围观。施工队伍按照手册中的流程,先将原有官道的路面清理干净,然后开挖地基,用夯土机将地基夯实,再铺设一层厚厚的碎石,作为基层;随后,工匠们按照严格的配比,将水泥、沙子、石子与水混合均匀,制成混凝土,铺设在基层之上,用工具将其抹平;最后,在混凝土表面铺设一层钢筋网,再覆盖一层混凝土,进行最后的压实与抹平。
格物学院的学子们在施工现场忙碌着,他们用格物知识,协助工匠们控制水泥的配比、混凝土的厚度与平整度,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赵烈也时常前往施工现场视察,查看工程进度与质量,遇到问题便及时与张凤翔、学子们商议解决。
崇祯皇帝与三位大臣也多次前往施工现场视察,看到原本坑洼不平的土路,渐渐被平整光滑的混凝土覆盖,心中都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崇祯皇帝,看着正在铺设的水泥路,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繁荣景象,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施工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比如,部分工匠对水泥的配比掌握不准,导致混凝土的硬度不足;还有一些工匠对钢筋网的铺设方法不熟悉,影响了工程进度。但在格物学院学子们的指导与赵烈的亲自点拨下,这些问题都很快得到了解决。工匠们也渐渐熟悉了施工流程,工程进度越来越快。
与此同时,格物学院的漠北工匠们,也在史可法的安排下,开始了系统的学习。他们基础扎实,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进度远超预期。史可法特意为他们制定了“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让他们一边学习格物理论,一边参与学院的实验与作坊的生产,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能力。
这些漠北工匠们也格外珍惜这次深造的机会,日夜苦读,刻苦钻研。他们常常在课后围着先生请教问题,甚至在深夜还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便掌握了格物学院的基础课程,开始学习更深入的军工与材料学知识,让史可法与学院的先生们都惊叹不已。
陈六也时常前往格物学院探望这些工匠,将他们的学习情况汇报给赵烈。赵烈听闻后,心中十分欣慰,这些工匠是他从漠北精心挑选出来的,如今看来,他们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时光飞逝,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京师通往通州的十里水泥路,终于顺利完工。完工当日,崇祯皇帝率领范景文、张凤翔、毕自严、赵烈等大臣,亲自前往视察。
此时的水泥路,平整光滑,如同镜面一般,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道路两旁,种植着整齐的树木,既美化了环境,又能为行人遮挡阳光。崇祯皇帝让人牵来几匹骏马,亲自骑着马在水泥路上行驶了一圈,只觉得马蹄踏在路面上平稳异常,没有丝毫颠簸,比以往的土路、石子路舒适了太多。
“好!好!太好了!”崇祯皇帝翻身下马,脸上满是激动的笑容,“这水泥路,果然名不虚传!平整光滑,坚固耐用,比朕想象中还要好!赵烈,张尚书,你们辛苦了!”
张凤翔躬身道:“陛下过奖了!这都是镇国公提供的好技术,以及格物学院学子们与工匠们的功劳。”
范景文也赞叹道:“陛下,水泥路的效果远超预期。臣估算,此路的运输效率,至少是传统土路的三倍以上。商队、粮队行驶在上面,不仅速度更快,还能减少车辆与马匹的损耗,长期来看,能节省大量开支。”
毕自严看着水泥路,心中也彻底放下了顾虑,笑道:“陛下,看来这五十万两白银花得值!有了这水泥路,各地的商贸往来必将更加频繁,户部的税收也必将大幅增长。臣以为,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泥路的修建!”
“朕也是此意!”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说道,“传朕旨意,从今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水泥路修建工程。工部负责制定全国官道改建计划,按地区分步实施;户部负责筹备工程资金,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内阁负责协调各部与地方官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赵烈,此事依旧由你总领全局,负责技术指导,确保各地修建的水泥路都符合标准!”
“臣遵旨!”赵烈与三位大臣齐声躬身应道。
全国推广水泥路的消息传出后,举国欢腾。各地官府积极响应,纷纷组织人力物力,筹备水泥路修建工程;百姓们也踊跃参与,不少人主动报名成为施工劳工,既能赚取工钱,又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赵烈则忙得不可开交,他一方面要指导格物学院与军工作坊,扩大水泥与钢筋的生产规模,确保全国工程的原材料供应;另一方面,他还要编写详细的施工指导手册,派人送往各地,为地方官府与工匠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他还要时常前往各地视察工程进度与质量,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赵烈的统筹协调与各方的协力配合下,全国的水泥路修建工程进展顺利。一条条平整光滑的水泥路,如同一条条巨龙,纵横交错,连接起大明的各个角落。商队在水泥路上疾驰,运输效率大幅提升;粮队在水泥路上穿行,粮食调运更加便捷;军队在水泥路上行军,机动性显着增强。
水泥路的修建,不仅改善了大明的交通状况,还带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道路沿线的城镇,因交通便利而日益繁荣;水泥、钢筋等相关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为大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税收。
与此同时,漠北的黑风口基地,天狼军的训练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周文彬严格按照《近代军事训练手册》的要求,对天狼军进行严苛的训练,士兵们的体能、战术素养与实战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王师傅也成功研制出了八倍镜,配发给天狼军的狙击手,让他们的远程打击能力更上一层楼。
暗影分队也接到了第一个雇佣任务——刺杀西域一个名为“黑煞”的匪首。该匪首长期盘踞在西域与漠北的交界处,劫掠商队,残害百姓,周边部落深受其害,却无能为力。暗影分队接受任务后,身着特制的隐蔽作战服,面部佩戴面罩,潜入匪首的巢穴,凭借精湛的战术配合与强大的战斗力,成功刺杀匪首,剿灭了整支匪帮,自身无一伤亡。
消息传回漠北,周文彬与张承业心中大喜,连忙将此事通过密信汇报给赵烈。赵烈收到密信后,心中也十分欣慰,暗影分队的首次实战便取得圆满成功,证明了雇佣兵模式的可行性,也让天狼军的士兵们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此时的大明,在新政的推动与水泥路等基建工程的带动下,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边防稳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崇祯皇帝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欣慰,他知道,大明的中兴,已指日可待。
而赵烈站在京城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心中也充满了憧憬。他知道,这只是大明中兴的开始,未来,他还要带领大明,在格物、军工、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继续革新,让大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让华夏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平整的水泥路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赵烈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他的眼神坚定而明亮,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着大明中兴的漫漫长路。而他与大明的故事,也将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