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庙学堂的竹篱笆外,天刚蒙蒙亮就挤满了人 —— 张大妈搬着自家的小板凳,占了个离窗户最近的位置;李大爷踩着墙根的土坡,半个身子探过墙头,手里还攥着个布包,里面装着给孙娃带的馒头;卖粮的老汉更绝,扛着个竹梯靠在篱笆上,刚想往上爬,就被旁边的妇人拉住:“老汉你慢着点!别摔着,俺家娃说窗户缝能看见画!”
“都小声点!别吵着里面上课!” 有人压低声音喊,可没人真的安静 —— 几个妇人凑在一起,踮着脚往教室里瞟,想看看陈小哥画的 “先帝送粮” 到底长啥样;几个商贩干脆把担子放在路边,边看边议论:“听说昨天学杠杆,今天学历史,用画讲的,比说书先生还热闹!”
教室里,陈小哥正站在临时搭的土台上,手里举着张半人高的漫画稿 —— 上面画着先帝骑着马,身后跟着士兵,正把粮袋递给饿肚子的百姓,百姓们跪地磕头,旁边还画了个小气泡框,写着 “先帝说:百姓有粮,天下才安”。50 个孩子坐得笔直,眼睛盯着画稿,连之前最调皮的胖小子都没玩小石子,嘴里小声念着气泡框里的字。
“先帝为啥要亲自送粮呀?” 坐在第一排的小女孩举手,她是张大妈的孙娃,昨天刚学会用小棒算粮价,今天格外积极。
陈小哥笑着蹲下来,指着画稿上的百姓:“因为那时候刚打完仗,百姓的粮被乱兵抢了,没饭吃。先帝知道了,就把自己的军粮分出来,亲自送过去,让百姓能活下去 —— 就像现在陛下平叛后,给大家送新米、办学堂一样。”
“俺知道!俺爹说去年粮荒,陛下也给俺家送过粮!” 另一个小男孩喊,引得教室里一阵点头 —— 不少孩子的家里,都受过平叛后的粮补,对 “送粮” 的事格外有共鸣。
窗外的百姓听得入迷,张大妈忍不住在外面接话:“可不是嘛!去年俺家就领了三斗新米,够吃半个月!先帝和陛下都是好人,心里装着百姓!”
这话一出,窗外的百姓都跟着附和,有的甚至鼓起掌来。正在巡逻的侍卫听到动静,赶紧跑过来,想把围观的百姓劝走:“大家别堵在这儿,影响孩子们上课!”
“俺们就看两眼,不吵!” 李大爷急忙说,手还抓着墙头不放,“就想听听先帝的事,学两句字,不碍事!”
侍卫刚想再劝,就见林风带着小李子走过来 —— 小李子手里提着食盒,里面装着给孩子们准备的课间点心,看到外面的热闹场景,忍不住笑:“这比集市还热闹,百姓们比孩子还积极!”
“既然大家想听,就别拦着了。” 林风对侍卫说,又转身对窗外的百姓喊,“愿意听的,就搬凳子进来坐,别挤在外面,屋里能容下!但要答应朕,不吵不闹,跟孩子们一起学,好不好?”
“好!” 百姓们齐声欢呼,张大妈第一个搬着板凳往里冲,李大爷也从墙上跳下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跟着往里走;商贩们把担子交给同伴,也挤了进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多了 30 多个百姓,有的坐在孩子旁边,有的靠在墙边,连门口都站满了人,却没半点吵闹,都盯着陈小哥手里的漫画稿。
陈小哥愣了愣,赶紧把画稿举得更高,还特意放慢了讲解速度,每讲一句,就问一句 “大家听懂没”。窗外没进来的百姓,也趴在窗户缝上,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拿出炭笔,在自己的账本上画简单的小人,模仿漫画的样子。
“陈小哥,俺问个事!” 卖粮的老汉突然举手,他是挤在门口的,手里还拿着个粮袋,“俺平时给人算粮价,总记不住大数字,学堂能不能也教教俺们这些大人?俺们也想学会算账,不被坑秤!”
“对呀!俺也想学!” 立刻有人附和,一个妇人说,“俺家开布店,每次算布价都得找张掌柜,要是自己会算,就不用麻烦人了!”
“俺想学制衡!” 一个木匠喊,“上次看孩子们撬石头,用木棍省劲,俺修房子也能用,想听听咋回事!”
林风看着百姓们的热情,心里一动 —— 之前只想着教孩子,却忘了百姓们也有求知的需求。他笑着对众人说:“好!朕决定,从这周末开始,开办‘成人班’,就用晚上的时间,教大家算账、丈量、辨假币,还教杠杆、浮力这些‘巧劲’,愿意学的,现在就能报名!”
“俺报名!” 卖粮老汉第一个举手,还从怀里掏出个铜钱,“俺先交‘学费’!虽然陛下说免费,可俺也不能白学!”
“俺也报名!” 张大妈拉着旁边的妇人,“俺们一起学,以后算粮价、算布价都不用求人!”
小李子赶紧掏出纸笔,蹲在地上登记 ——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报了 23 个人,比孩子还多,有的甚至说要带着邻居来,让小李子的手都写酸了。
正热闹着,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咳嗽声 —— 李老儒带着两个国子监的儒生,手里捧着《论语》,站在门口,脸上有些尴尬。之前他总说学堂 “教杂学坏礼教”,现在看到百姓们挤着上学、抢着报名,再看看教室里安静听课的场景,之前的反对突然没了底气。
“老儒,您怎么来了?” 林风笑着迎上去,“是来听课的吗?正好,百姓们也在,一起听听陈小哥讲先帝的事?”
李老儒的脸有些发红,攥着《论语》的手紧了紧,小声说:“陛下…… 臣是来问,这成人班,能不能加一节国学课?就教《论语》里的浅近道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帮百姓们明事理、辨是非…… 之前臣反对学堂,是臣固执了,现在看来,百姓不仅要学本事,也要学礼义,两者都不能少。”
“当然能!” 林风高兴地说,“朕正想请您来教国学课呢!就定在成人班的最后一节课,您看行吗?”
李老儒喜出望外,赶紧点头:“臣谢陛下!臣一定好好教,用百姓能听懂的话讲,不让他们觉得圣贤书晦涩!”
旁边的儒生也松了口气,其中一个年轻儒生甚至说:“先生,俺也想帮忙教,俺能把《论语》编成顺口溜,像陛下的纪律歌一样,百姓们好记!”
教室里的百姓听到这话,都鼓起掌来 —— 之前他们觉得老儒们 “高高在上”,现在见老儒愿意教浅近的道理,还编顺口溜,顿时没了距离感。张大妈笑着说:“这样好!又能学算账,又能学道理,俺们这把年纪,也能当‘学生’了!”
夕阳西下时,百姓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学堂 —— 有的拿着小李子发的 “成人班报名条”,上面画着个小火锅防伪标记;有的围着陈小哥,问明天能不能再讲 “先帝打仗” 的漫画;李老儒则留在教室里,和陈小哥商量国学课的内容,想把 “先帝送粮” 和《论语》里的 “仁者爱人” 结合起来,让百姓听得懂、记得住。
林风站在学堂门口,看着百姓们的背影,心里满是踏实 —— 从刚开始招生没人信,到现在百姓挤着蹭课、抢着报成人班,甚至老儒主动教国学,新式学堂的影响力,正在一点点扩大。苏晴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份密探的汇报:“陛下,边境传来消息,陈小哥的成人班也开起来了,百姓报名很积极,只是…… 密探发现,外族残余的探子在偷偷观察,好像在打听成人班的教材和上课时间,不知道想干什么。”
林风接过汇报,眉头轻轻皱起 —— 外族之前想做假课本,现在又盯着成人班,显然没放弃破坏的念头。“让边境的侍卫盯紧点,” 林风说,“成人班的教材,也加上火锅防伪标记,教百姓辨认真假。另外,告诉陈小哥,多讲些先帝抗外敌、护百姓的故事,让大家知道,咱们大炎的百姓团结起来,不怕任何外人捣乱。”
苏晴应下离去,小李子抱着刚登记完的成人班名单跑过来,兴奋地说:“陛下,又多了 5 个人报名,都是附近的商贩,说要学辨假币,以后做生意不被骗!俺还画了新的报名条,上面加了个小算盘,好看吧?”
林风看着报名条上的小算盘图案,忍不住笑:“好看!以后咱们的学堂,不仅教孩子,也教大人;不仅教本事,也教道理,让所有人都能学知识、过好日子 —— 就算有外族捣乱,咱们也能用这满是民心的学堂,守住大炎的安稳。”
夜幕降临时,学堂里的灯还亮着 —— 陈小哥在画明天要讲的 “先帝抗敌” 漫画,李老儒在修改国学课的顺口溜,张掌柜则在准备成人班的算账教材,把 “凑十法” 编成了 “馒头算账歌”;窗外,偶尔有百姓路过,会停下来往里面看一眼,脸上带着期待,像是在盼着周末的成人班快点来。
一场围绕 “漫画蹭课” 的热闹,就这样在民心汇聚中结束了。而新式学堂的故事,也从 “教孩子” 走向了 “教所有人”,从 “京城试点” 走向了 “边境推广”—— 它不仅是知识的学堂,更是民心的学堂,是大炎 “教化兴邦” 的坚实根基。而那些潜藏在暗处的干扰,在这满是热情与期待的民心面前,显得格外渺小,却也让接下来的路,多了几分需要警惕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