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谷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胜利的汉军旗帜已然在更名为“平虏寨”的废墟上空猎猎飘扬。
然而,征服之后的治理,其复杂与艰难,丝毫不亚于一场激烈的战斗。
史柱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屠刀可以摧毁抵抗,却无法建立长久的统治。
他严格遵循赵广和成公英制定的方略,将“归化”作为平定内陆后的首要任务。
平虏寨内,一片肃杀与忙碌交织的景象。所有被俘的红石部落战士及青壮被分开看管,由通译和归顺较早的“风语者”部落人员逐一甄别。
那些在战斗中受伤的俘虏,得到了汉军医官的初步救治——这并非纯粹的仁慈,而是一种姿态,一种区别于他们固有认知中“胜利者必然屠戮”的行为模式。
“尔等酋长火熊已死,长老赤岩被俘,抵抗已无意义。”通译用生硬但清晰的土语,向围坐在一起的俘虏们宣告,“大明汉洲世子殿下有令:顺服者生,可得土地耕种,可得盐铁之用,可受汉军保护,免受他部欺凌。顽抗者,死路一条,或永为奴役,开采金石至死!”
胡萝卜与大棒并举。史柱下令,将部分表现温顺、且有家眷在俘虏营中的红石部落青壮,编入“屯田营”,在汉军看守下,于平虏寨周边清理土地,学习使用汉式农具,试种从中原带来的粟、麦。
他们劳作所得,部分归自己所有,用以养活家小。同时,挑选其中最为机灵、汉语学得最快的数十人,组成“宣化队”,由吏员教导更复杂的汉语和汉礼,准备日后派往其他部落进行宣传。
对于红石部落的妇孺老弱,汉军则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允许他们在划定区域内居住,分发部分缴获的粮食(虽大部分被焚,仍有剩余),并派出女医官和懂得纺织的汉人妇女,教导她们更卫生的生活习惯和初步的纺织技术。
孩童则被集中起来,由略通土语的汉人吏员,开始教授最简单的汉语数字和日常用语,教材正是王韧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确保发音标准。
这一套组合拳,在红石部落的遗民中产生了微妙的效果。绝对的恐惧之下,混合着一丝对生存、甚至是对更好生活的渴望。
尤其是当他们看到,那些最早投降、并积极学习汉俗的同伴,确实能获得更多的食物和略微宽松的待遇时,抵抗的意志如同阳光下的冰雪,开始悄然消融。
与此同时,张任率领的南路军队,以平虏寨和定南堡为支点,配合“风语者”部落的向导,开始对内陆盆地的其他中小部落进行大规模的“宣威”与“招抚”。
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直接发动军事攻击,而是先派出口才便给的使者(其中不少是早期归顺的鹿角部落或“风语者”部落人员),携带盐、布、小件铁器,前往各个部落聚居地。
使者们传达的信息简单而明确:“红石部落抗拒天兵,已遭覆灭。汉军无意滥杀,只求商路畅通,各部相安。”
“愿受大汉庇护者,可定期至平虏寨或定南堡交易盐铁布帛,学习先进农技,其部安全由汉军保障。若有疑虑,可派使者随我等回营,亲见汉军威仪与仁政。”
许多部落原本就在红石部落的强势下苟延残喘,或是慑于汉军“天火”、“水怪”的威名,此刻见汉军主动伸出橄榄枝,且红石部落覆灭的实例就在眼前,大部分都选择了顺从。
酋长或长老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派出使者,带着本地特产(皮毛、草药、奇石等),前往汉军堡垒。
当这些土着使者看到平虏寨内井然有序的军营、高大的木质建筑、堆积如山的物资,尤其是看到那些原本悍勇的红石部落俘虏,此刻正穿着汉人发放的粗布衣服,在汉人指挥下笨拙但认真地挥舞着锄头时,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们被招待以热食,参观了初步建立的市集,甚至观摩了汉军的小型操演。
明汉王国展现出了他们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马嘶鸣,铁甲闪耀,令各部落心生敬畏。
他们还提出了看似“公平”的交易条件,他们愿意与各部落进行贸易,提供粮食、布匹、铁器等必需品,换取部落的皮毛、矿石等资源。
尽管交易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汉人手中,但这种互惠互利的模式,对于物资匮乏的部落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开始意识到,与汉人合作,或许比对抗更有利可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动摇。他们开始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归附汉帝国。
这些部落的首领们手持汉军颁发的符节,这些符节或是木制,或是骨制,上面刻有部落的名称和归顺的日期,象征着他们与汉帝国之间的新关系。他们承诺遵守汉帝国的法律,不再相互攻伐,维护边疆的和平。
同时,明汉的商队和宣化吏也获得了自由通行的权利,这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也加强了汉帝国与边疆部落之间的联系。
然而,并非所有部落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明汉王国的统治。一些位于更加偏远地区的部落,或是那些自恃勇猛、武力强大的部落,仍然保持着观望态度,甚至对王国抱有敌意。
他们担心一旦归附,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将会受到限制,担心汉人会逐渐侵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
尽管如此,对于明汉王国来说,他们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他们成功打通了主要的贸易通道,确保了物资的流通和边疆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臣属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包括了归附的部落,还包括了那些与王国保持友好关系的部落。
通过这些部落,明汉王国能够有效地瓦解任何可能的大规模联合抵抗,确保了边疆的长期和平与稳定。这一切,都为王国的繁荣和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消息通过往来穿梭的“铁牛”船队和信使,源源不断传回新常山。
赵广看着史柱和张任发回的详细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成公英道:“军师,看来这‘刚柔并济,归化同化’之策,初见成效了。”
成公英含笑点头:“世子,此乃万里长征第一步。然根基已奠,接下来,便是如何将这归化之网,织得更密,更牢。需移民实边,需广兴教化,需引种神州作物,需探明更多资源……任重而道远啊。”
“无妨。”赵广望向西方,目光坚定,“既有此始,何惧道远?传令史柱、张任,巩固现有成果,继续向西、向南探察。”
“同时,命蒋琬先生,着手规划向内陆盆地移民之事。我要让这明洲内陆,处处闻汉音,遍地是汉田!”
归化的种子,已然在红石部落的废墟上,在众多忐忑归附的部落心中,悄然种下。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持续的力量去浇灌。
但毫无疑问,汉文明向明洲腹地的渗透与改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层次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