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远的问题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封瑶心中漾开圈圈涟漪。她没想到,这个始终将注意力聚焦于逻辑与算法的他,会主动问起如此私人的话题。这感觉,就像一台常年运行精密计算的仪器,忽然尝试去解读一首朦胧诗的情感密码。
他的目光落在她身上,带着一种罕见的、不带评判的探究,仿佛她的童年是一个等待解析的复杂算法,而他终于找到了入口的密钥。这种专注,比讨论任何技术难题时都要纯粹,让封瑶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
封瑶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些许怀念,些许自嘲,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她的童年,阳光明媚与倔强孤独交织,与徐卓远那片被否定和忽视笼罩的荒原,是如此不同,却又在某个关于“不被理解”的节点上,微妙地重合。她意识到,这或许是他尝试理解“情感”变量,构建新认知模型的一种方式,也是他向她敞开心扉的微小却关键的一步。
“我小时候,”她声音轻柔,像在抚摸旧照片,眼神也飘向了窗外遥远的过去,“可能和现在不太一样。特别活泼,或者说……有点野。爬树掏鸟窝,下河摸小鱼,和院里的男孩子打架抢地盘,是常事。”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女孩,“因为我觉得他们能玩的,我为什么不能?而且我要玩得比他们更好。那时候,我爸妈没少为我的‘野性子’头疼,觉得我没个女孩样。”
徐卓远安静地听着,没有插话,只是握着温热的牛奶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他想象着那个在阳光下奔跑、攀爬,像只小豹子一样充满生命力的封瑶,与他认知中那个冷静、聪慧、偶尔流露出温柔的她,渐渐重叠,却又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更具张力的丰满形象。
“也很要强。”封瑶继续道,语气平和,但带着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沉淀,“考试考了第二,会偷偷哭鼻子,然后憋着一股劲下次一定要拿回来。学骑自行车摔得膝盖血肉模糊,也不肯让爸妈扶,非要自己摇摇晃晃地骑到终点,哪怕疼得龇牙咧嘴。那时候觉得,示弱就是认输,眼泪是没用的东西,只有不断证明自己,才能赢得认可和空间。”
她看向徐卓远,发现他听得很专注,那双总是清冷如寒星的眼眸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慢慢融化,映照出她叙述中的光影。她心念微动,话锋轻轻一转,带着引导的意味:“不过,这种横冲直撞的‘要强’,像一把没有剑鞘的利刃,其实也让我摔过不少跟头,误解过很多善意,甚至……无意中伤害过一些真正关心我的人。比如,我曾因为固执己见,让一位真心指导我的老师失望;也曾因为不肯低头,差点失去一个童年的好友。后来才慢慢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浑身带刺,拒绝一切,而是懂得何时坚韧,何时柔软,何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懂得接纳和珍惜来自他人的光芒与支撑。”
她的话语像一阵暖风,带着理解和共情的温度,轻轻拂过徐卓远冰封的心湖。他似乎在思考,长长的睫毛垂下,在眼下投下一小片淡淡的阴影。他自己的童年,充斥着冰冷的期望、不断的比较和永无止境的“还不够好”。他从未体会过封瑶那种带着阳光味道的“野性”和“要强”,他的世界只有达标和未达标,正确和错误。情感的表露被视为软弱,个人的喜好被斥为无用。封瑶所描述的“伤害他人”和“失去”,对他而言,是陌生的领域,却因为她的坦诚,而变得可以触及和理解。
“你呢?”封瑶轻声反问,带着鼓励,身体微微前倾,营造出一种安全倾诉的氛围,“你小时候,喜欢做什么?”她没有问“你学习怎么样”,而是问“喜欢做什么”,这是一个巧妙避开他可能存在的创伤区,直接指向内心真实喜好与情感源头的问题。
徐卓远沉默了片刻,像是在记忆的尘埃中艰难翻找。那些被刻意遗忘或压抑的碎片,带着陈旧的气息缓缓浮现。良久,他才低声道:“拼图。还有……看星星。”他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久远而陌生的涩然,仿佛在描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遥远的梦境。
“拼图?”封瑶有些意外,这个答案既在意料之外(不符合他“天才”的刻板印象),又在情理之中(符合他秩序化的思维)。
“嗯。一个人。把零散的碎片拼成完整的图。”他顿了顿,补充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眷恋,“很安静。”不需要与人交流,不需要接受评判,只需要遵循逻辑,找到正确的位置,最终一切都会归于秩序和完整。那是一种属于他一个人的、可控的、不会出错的宁静港湾,是他对抗外界嘈杂与不确定性的方式。
“看星星呢?”封瑶追问,声音更柔了,像怕惊扰了夜空中静谧的精灵。
“它们……很远,很亮,规律运行。”徐卓远组织着语言,试图描述那种连自己都未必完全理解的感觉,“在那里,没有……噪音。”没有父母永无休止的争吵,没有“别人家孩子”带来的阴影,没有那些他无法理解也无法应对的人际纷扰与情感勒索。浩瀚的星空是一个巨大而沉默的、遵循着完美数学规律的算法,置身其下,让他感到自身的渺小,却也奇异地感到一种超越凡俗的安宁与归属。
封瑶的心微微揪紧。她从这简单甚至有些笨拙的描述里,清晰地听出了一个孩子深深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孤独,以及他对现实世界“噪音”的彻底排斥与无力感。他的世界,原来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构筑坚硬的壁垒,将情感需求深深埋藏,只与无声的秩序和遥远的星辰为伴。
“很好的爱好。”她由衷地说,没有流露出任何怜悯,只有纯粹的认可与理解,“拼图需要极致的耐心和洞察力,看星星则需要广阔的想象力和对宏大秩序的感知。这很……徐卓远。”她找到了一个最贴切的评价。
徐卓远抬眸看了她一眼,似乎因为她没有给出常见的“有点孤僻”或“缺乏社交性”的评价而感到些许意外,随即又低下头,但紧绷的唇角似乎几不可察地柔和了一毫米。这是一种被真正“看见”和“理解”后的细微松动。
就在这时,封瑶放在桌上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特殊加密提示音轻轻响起,是林浩发来的信息。实验室里刚刚建立起的那份温馨、带着些许伤感的怀旧氛围被暂时打断,两人之间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同时投向手机屏幕。
「封学姐,打听到了。317住了两个研二学长,一个叫陈峰,计算机学院的,据说技术很厉害,但风评……不太好,有点功利,为达目的不太讲究手段。另一个叫赵兵,跟他同门,算是跟班,性格比较冲动,对陈峰言听计从。那个‘峰哥’,大概率就是陈峰。我打听的时候很小心,应该没引起注意。」
信息后面附了一张林浩偷偷拍到的,陈峰在走廊里与人交谈的侧影照片。照片上的男生个子不高,身形偏瘦,戴着黑框眼镜,面容普通,但眼神里透着一股精明的锐利感和隐隐的傲慢。
峰哥的身份,确认了!
封瑶和徐卓远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陈峰,计算机学院研二,技术能力过硬,动机明确(无论是为韩屿效力获取直接利益,还是想借此打压潜在竞争对手),完全符合执行针对“灵韵”的网络攻击的条件。而赵兵的存在,则意味着他们可能不止一人行动,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陈峰……”徐卓远低声念着这个名字,在大脑的记忆库中快速搜索关联信息,“我好像听说过。他参加过几次校级和市级的算法竞赛,成绩不错,但手段……有些取巧。”他用了比较委婉的词,但封瑶立刻明白,这大概是指曾涉嫌利用规则漏洞、甚至可能有过抄袭或攻击对手系统等不光彩的记录,只是缺乏实证。“据说他一直在寻求进入大型科技公司的机会,很可能会接一些灰色地带的项目来丰富履历或获取报酬。”
“目标明确了。”封瑶深吸一口气,将童年话题带来的柔软情绪小心收好,重新进入冷静缜密的战斗状态,“接下来,我们需要找到陈峰和韩屿之间的直接联系证据,比如资金往来、通讯记录,或者他们私下接触的证据。林浩那边,暂时不要让他再深入了,陈峰这种人警惕性不会低,以免打草惊蛇。”她迅速做出决策,思路清晰。
徐卓远点头同意,补充道:“林浩已经提供了关键信息,后续的侦查需要更专业、更隐蔽的方法。我们可以从陈峰近期的网络活动、消费记录,以及他是否接触过我们项目相关的特定技术或资源入手。”
“姜教授明天上午有空,我已经约好了时间。”封瑶看了眼日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点,规划着行动路线,“技术突破和寻求高层支持,必须同步进行。我们需要姜教授在技术上的指导,也需要他帮助我们应对可能来自韩屿甚至学校层面的压力。”
“好。”徐卓远应道,目光重新回到屏幕上,那些未完成的代码和防御模块似乎因为前方敌人的清晰化而变得更加具体、更具挑战性。他需要更快地强大“灵韵”本身的核心算法和抗攻击能力,这是最根本的反击,也是他们所有行动的基石。“我会优先加固核心防火墙,并设计几个追踪反制程序。”
实验室里再次安静下来,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鼠标点击声,但空气中涌动着无形的暗流。童年的钥匙打开了一扇心门,让温暖的微风吹入,悄然滋养着两颗逐渐靠近的心灵;而外界的风波却并未停歇,甚至因为敌人的清洗而显得更加迫近与具体。
封瑶看着徐卓远专注的侧影,他挺直的脊背和快速移动的手指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力量。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与保护欲。无论是要融化他心底经年累月冻结的坚冰,还是要守护他们共同孕育的“灵韵”梦想,她都不会退缩。这一世,她手握前世的答案,心怀不灭的暖阳,必将与他并肩,拨开重重迷雾,抵达光明的彼岸。
【系统日志更新:
·核心系统(封瑶)成功响应主系统(徐卓远)的“童年密钥”访问请求,分享自身成长数据(活泼要强→懂得柔软),通过具体事例(老师失望、朋友疏远)增强逻辑说服力,潜移默化引导主系统对“强大”与“脆弱”、“独立”与“接纳”进行重新定义与关联分析。
·主系统(徐卓远)首次主动回溯并分享个人童年核心数据(拼图、观星),动机为“寻求宁静”与“规避噪音”,深刻揭示了其社交回避模式与内心秩序感的早期形成原因及情感压抑机制。核心系统的非评判性回应(“这很…徐卓远”)精准匹配主系统价值认同,触发主系统微弱正反馈(唇角柔和度+1),情感连接通道稳定性提升。
·调查线持续推进:关键人物“峰哥”身份确认(陈峰,计算机学院研二,技术力高,风评功利,有灰色记录),其与韩屿的潜在关联性(利益驱动)增强。新人物“赵兵”(陈峰跟班,性格冲动)引入,丰富了对手阵营的层次感与威胁维度。信息源(林浩)行为符合其角色设定(机敏但经验尚浅)。
·核心系统(封瑶)果断调整策略,暂停林浩深入调查,规避风险,决策逻辑严谨。同时与主系统(徐卓远)共同规划下一步技术侦查与反制方案,协同效率提升。
·双线战略确认:次日拜访姜教授(寻求技术指导与高层势能支持),同时主系统加速技术攻坚(核心防御与追踪反制)。内外压力同步增大,主系统在核心系统引导下,呈现“情感认知初步开放”与“技术专注力及主动性提升”的并行进化趋势。
·当前态势:情感连接取得突破性进展(童年深度分享与共情理解),调查线目标锁定(陈峰及其关联),技术线面临关键节点(姜教授指导、防御升级)。危机(对手明确化)与成长机遇(情感与技术双线突破)并存,救赎主线深度与广度同步拓展,叙事张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