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风云变幻的世间,究竟谁人可堪称英雄?恐怕众人皆会毫不犹豫地齐声高呼:“当今圣上!”
诚然如此,想当初,他不过是一介出身于淮右的普通布衣百姓,却凭借着自身非凡的气魄与谋略,成为有史以来首位由农民起义而登上时代巅峰之人。然而此刻,岁月无情地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曾经那个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身影已然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年事已高、风烛残年的老人。
“蓝玉、徐达、还有李善长、胡惟庸……这些人如今是否还活在世上?”皇帝声音低沉,带着几分沧桑问道。
“爷爷,这些人早就被您下令处死啦!”身旁的孙儿恭敬地回答道。
“死了就好啊……朕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这片大好河山,自是要留予朕的子孙后代来继承。只是他们这些人个个能力超群,如果不将其铲除,朕实在难以放心。允炆呐,你的性子过于淳朴柔弱,所以皇爷爷唯有把他们统统杀光,才能确保你日后能顺利接掌这万里江山!”皇帝语重心长地说道。
突然,皇帝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又开口问道:“对了,盐帮那边情况如何?这帮家伙虽然打着所谓匡扶社稷的旗号,但实际上干的尽是些妄图改变窃取国家政权的勾当。朕可不是宋朝那昏聩无能的亡国之君,亦非元朝那帮只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酒囊饭袋可比。只要朕尚有一口气在,定要不遗余力地给予他们沉重的打击!”说到此处,皇帝眼中闪过一丝凌厉之色,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峥嵘岁月。
“盐帮在华州的分舵已然被皇爷爷您老人家尽数铲除,但是,林大人那边似乎出现了一些变故。”朱允炆略微迟疑了片刻之后,还是决定将华州府的奏折密报一五一十地告知朱元璋。
朱元璋静静地坐在龙椅之上,听完朱允炆的汇报,脸上并未流露出太多的表情,只是沉默不语。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整个宫殿内安静得只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大约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一阵低沉而均匀的鼾声忽然响了起来。原来,这位历经风雨、年近耄耋的老人竟然就这么睡着了。
朱允炆见状,赶忙轻手轻脚地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旁的棉被,轻轻地盖在了朱元璋的身上。做完这一切,他正准备转身悄然离去时,原本正在熟睡中的朱元璋却毫无征兆地睁开双眼,目光如炬地看向朱允炆,并开口考校道:“允炆啊,如果此事交由你来处置,你会如何应对呢?”
朱允炆心中猛地一惊,不过很快便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毕竟一直以来,朱元璋对于这个孙子都可谓是宠爱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溺爱的程度。所以,面对祖父的考问,朱允炆虽然感到些许紧张,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想要表现自己的冲动。
“回爷爷的话,林光远此人实在可恶至极!他屡屡欺上瞒下,视律法于无物。他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发指,杀人如麻,双手沾满了无辜之人的鲜血。依我大明律令,此等恶徒,当处以极刑——斩首示众!唯有如此,方能彰显我朝律法之威严,以正视听,还天下一个公道。”朱允炆义愤填膺地说道,脸上满是愤愤不平之色。
接着,他又继续说道:“至于那呈上折子的三人,冯秋虽只是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却能不畏强权,竟敢硬杠锦衣卫北镇府使这般权势滔天之人,其勇气可嘉,忠心更是日月可鉴。实乃忠君忠国之典范!应当对其予以重赏,官升三品,并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华州府通判一职,造福一方百姓。而吴国平和梅克胜这二人,虽然没有立下功劳,但也并无过错之处。不过,他们能够如实禀报情况,也算尽职尽责。所以,稍微嘉奖一番也是理所应当之事。”朱允炆说得头头是道,脸上不禁流露出一丝得意洋洋的神情。
然而,就在这时,只见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般阴沉可怕。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难以言喻的古怪之色,紧盯着朱允炆,缓缓开口道:“你仅仅就看到了这些?”
朱允炆微微一怔,显然没有料到朱元璋会有如此一问。他稍稍迟疑了一下,然后连忙补充道:“当然不是,孙儿还想到应当安抚华州境内的百姓,毕竟这场风波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惊扰。我们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
可是,朱允炆的话尚未说完,朱元璋便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仿佛要将心肺都咳出体外一般。他一边用手帕捂着嘴,一边不停地颤抖着身子,根本无法再说出一句话来。
“爷爷,不要动怒,孙儿愚笨,若有言语不当之处,任凭爷爷责罚,只是爷爷万不可气坏了身子,否则孙儿将寝食难安。”朱允炆急的快要哭出声来。
一声爷爷,又把朱元璋藏在心底的亲情唤醒了。朱元璋老年丧子,他对朱标最为疼爱,因为朱标是马皇后所生,更是他第一个儿子,所以他把对朱标的父爱转移到朱允炆身上,对这孙儿颇为看中,因为他的善心最像其父,可朱允炆的回答却令他大失所望。
看朱允炆这副表情,又联想到朱标,于是他耐心解释道:“林光远此人阴狠毒辣,但却贪权爱财,绝不会背叛朝廷,虽有小过,但却无需担心;冯秋本是进士出身,但此人迂腐顽固,为了几个妓女显些坏我大事,但此人素有贤名,治理一县即可,若在高升,势必不堪大任,所以不褒不贬;至于吴国平与梅克胜二人,二人中应有一人是盐帮之人,可是两人却未露马脚,从行为上看吴国平更有嫌疑,但我却猜测此人应该是梅克胜,越是没有嫌疑反而嫌疑更大,可是奇怪的是……”
说到这朱元璋顿了顿道:“算了!这两人同时监视,你去找武莫道吩咐下去吧。”
看朱允炆的眼神还有着疑惑,朱元璋怒道:快去!”
朱允炆回过神来,赶紧退了下去,看神态似乎还是不以为然。
等朱允炆走后,朱元璋神态凄凉,喃喃自语道:“这便是我为大明朝选的皇上吗?”这一句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上苍。
但转瞬朱元璋便恢复理智,他对他自己的分析很是自信,但密报中有一点让他很是疑惑,密报内容是“梅克胜疑似昆仑山传人。”
朱元璋因盐帮的关系对江湖门派亦有所耳闻,他清楚的记得自古昆仑派一脉单传,而且历代昆仑传人清高自傲,在朝为官可能只是为了入世修行,但若要其加入盐帮就如同少林方丈还俗一般不可思议。又查了此人履历,发现此人晋升之路没有任何问题,但他在心底始终对此人存有一丝疑虑,所以才派人监视。
朱允炆走出奉天殿,离开紫禁城,回到太子府后,方孝孺、黄子澄已在此地等候,朱允炆自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对黄子澄、方孝孺两位老师特别信任,于是如实对两位老师汇报了今日奉天殿的所有见闻。
方孝孺听后大为恼怒,愤愤不平道:“太孙今日所言正合我读书人之风骨,那林光远必杀之,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黄子澄也在一旁附和道:“不错,此人心术不正,反观那冯秋,尚有我读书人的傲气,太孙若是登基,定要重用此人。”
朱允炆得到两位老师的赞赏异常高兴,于是连连点头,可转念一想自己若是登基,那皇爷爷岂不是不在了吗,一时间思绪万千,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受……
在应天府上元县那狭窄小巷深处,有一家古色古香的小酒馆。这家酒馆内略显昏暗,只见酒馆的角落里,一名身着青衣大约三十模样的儒雅秀士正独自坐在那里静静饮酒。
只见他手中端着酒杯,一杯接一杯地仰头,一饮而尽,动作流畅而熟练。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流逝,但他却丝毫没有停下的迹象,仿佛这酒对他而言就如同清水一般。令人惊奇的是,无论他喝下多少杯烈酒,脸上始终不见半点醉意,眼神依旧清澈明亮。
他的神情淡漠如水,波澜不惊,仿佛周遭嘈杂的世界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皆不能令他有丝毫的留意与兴致。唯有眼前的美酒可使他暂且抛开尘世的烦扰。每一回举杯,他皆是毫不迟疑地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绝无半滴留存。
也不知过了多久,太阳徐徐地沉下山去,仅余一抹浅淡的余晖映照于天际。此刻,那位青衣秀士步履沉稳地自酒馆之中步出。
就在他刚刚踏出酒馆大门之时,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饱含惊诧的高呼声:“花神秀?竟然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