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许久未归的家门,一股混合着尘埃与旧物的气息扑面而来,像尘封多年的记忆被骤然唤醒。
屋子依旧是以前的模样 —— 深色实木家具摆放得一丝不苟,沙发上的米色靠垫还停留在当年他常坐的角落,只是所有物件都蒙着一层厚厚的灰,指尖轻触便簌簌落下。
常年紧闭的深蓝色窗帘褪成了浅灰,将窗外的天光挡得严严实实,连空气都透着股挥之不去的冷清,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很久。
张博涛走到客厅沙发前坐下,指尖无意识地拂过扶手上的灰尘,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他望着空荡荡的屋子,心里像被打翻了五味瓶,酸涩与懊悔交织着蔓延开来。
这里曾是他和家人说笑打闹的温馨港湾,是他疲惫时最想回到的地方,却因为他一时的贪念与冲动,变成了如今这副沉寂模样。
第二天一早,张博涛没敢耽搁,立刻联系了保洁公司。看着保洁人员拿着抹布,一点点擦净家具上的灰,看着褪色的窗帘被拉开,久违的阳光透过玻璃窗重新灌满房间,看着屋子渐渐恢复往日的整洁,他心里的闷堵才稍稍散了些,仿佛连空气都变得轻快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他把所有精力都扑在筹备开公司上 —— 先去书店搬回一摞关于公司注册、企业管理的书,从《公司法实务》到《小微企业运营指南》,每天坐在书桌前逐页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红笔圈出来,记在笔记本上,再通过朋友联系懂行的人请教。
又托以前的同事,一点点摸清现在的市场行情和创业政策,连 “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细则”“注册流程简化新规” 都打听得分毫不差,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
可当他回到家,把写好的创业计划书摊在桌上,指尖划过 “法定代表人” 那一栏时,心里的失落还是一点点沉了下去。他清楚自己的情况,自己无法担任法人,这像一道无形的坎,横在他与 “重新开始” 之间。
他甚至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资格再拥有新的生活?难道过去的错,就注定要捆住未来的路?
就在他陷在绝望里无法脱身时,手机突然响了。屏幕上跳动着 “鲁晓帆” 的名字,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按下了接听键。
“博涛!跟你说个好消息!” 电话那头,鲁晓帆的声音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像带着阳光的温度,“我跟我媳妇商量好了,她同意我辞职!我明天就去交辞职申请,估计一个月就能正式离职!”
张博涛愣了愣,一时没反应过来,喉咙发紧:“这么快?你真想好了?国企虽说现在效益一般,但胜在稳定,辞职了要是干不好,可就没回头路了。”
“放心,我早想清楚了!” 鲁晓帆的语气格外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跟你一起干,总比在国企混日子强。我信你的能力,也信咱们俩凑一起,肯定能把公司做起来。以后我就跟你混了,你可别嫌我笨啊!”
听着鲁晓帆毫无保留的信任,张博涛的眼眶瞬间热了。在他觉得前路全被堵死的时候,是这份沉甸甸的情谊,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心境。他强压着翻涌的情绪,声音有些沙哑地说:“晓帆,谢谢你。你放心,我肯定不会让你失望。”
挂了电话,张博涛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心里的希望又重新燃了起来 —— 是啊,自己不能当法人,可鲁晓帆可以!只要两人齐心协力,这点困难总能绕过去。
接下来的一个月,张博涛和鲁晓帆忙得脚不沾地。他们一起去考察办公场地,从市中心租金高昂的写字楼,看到郊区配套渐全的产业园,拿着笔记本对比每一处的租金、交通、周边餐饮,最终选了个离地铁口步行五分钟、租金合理的办公室。
又一起去家具城挑办公桌椅,从实木材质看到环保板材,连文件柜的尺寸都算着 “能放下多少客户资料” 来选,力求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毕竟创业初期的每一笔开支都得精打细算。
鲁晓帆还利用下班时间跑工商部门,因为张博涛的特殊情况,注册流程比预想中复杂得多,他前前后后跑了四五趟,补了好几次材料,有时候为了一个证明,还得跟工作人员反复沟通,直到夕阳西下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一个月后,鲁晓帆拿着盖了公章的离职证明,第一时间找到张博涛。两人一起去工商部门,领到了印着 “启航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的营业执照 —— 法人那一栏,清清楚楚写着 “鲁晓帆” 三个字。
看着这张小小的、泛着油墨香的执照,两人都忍不住笑了,眼里满是欣慰与激动。这张纸,不只是一家公司的起点,更是他们对抗过去、奔向未来的底气。
公司正式起步后,两人立刻扎进了工作里。为了拉客户,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背着装满资料的公文包,一天跑三四家公司,有时候赶上客户开会,就在会议室外面等上一两个小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只能在路边随便买个包子充饥。
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对着电脑整理客户资料、分析企业需求、制定合作方案,常常忙到后半夜,办公室的灯,总是整条街灭得最晚的那一盏。
有一次,他们接到一家小型科技公司的委托 —— 对方急需资金搞技术研发,可找了好几家投资公司,都因为 “规模小、风险高” 被拒绝,负责人急得嘴角起了泡。
张博涛和鲁晓帆没急着放弃,他们抱着这家公司的技术专利资料研究了整整两天,连吃饭时都在讨论技术可行性;又抽时间去实地考察研发车间,看着工程师们专注调试设备的模样,听着负责人说起技术前景时眼里的光,他们断定这家公司的核心技术很有市场潜力,只是缺个 “被看见” 的机会。他们发动所有人脉,联系了十几家投资机构,终于有一家风投公司愿意坐下来谈谈。
为了促成合作,他们成了双方的 “桥梁”—— 帮科技公司梳理盈利模式,把复杂的技术术语转化成易懂的市场语言。
又向风投公司详细解释技术优势,用数据证明项目的可行性,前前后后组织了三次沟通会,每次都提前准备好几十页的材料,反复打磨沟通细节。终于,在第三次沟通会后,双方敲定了投资协议。
当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握着他们的手,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要是没有你们,我们这项目就黄了” 时,张博涛和鲁晓帆心里都涌起一股说不出的自豪 —— 这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实实在在做成的事,是他们用专业和坚持,为别人点亮了希望,也为自己的人生添了一抹亮色。
随着业务慢慢走上正轨,公司的口碑越来越好,找上门的客户也多了起来。虽然每天累得倒头就睡,连周末都难得休息,但两人都浑身是劲 —— 他们知道,现在脚下的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踩出来的,每多做成一笔业务,就离 “重新开始” 更近一步,离曾经失去的尊严与价值,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