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五月十六,紫禁城太和殿内香烟缭绕,朱红梁柱在晨光中透着威严。王巢身着监国专用的玄色蟒袍,腰束玉带,端坐于御座之上,目光落在阶下呈递的捷报上,嘴角难掩笑意。捷报由八百里加急送抵北京,墨迹未干,字里行间满是收复永平、遵化的振奋——王忠大军兵不血刃连下两城,北京至山海关一线彻底肃清清军,中原北方防线固若金汤。
“监国大人,”兵部尚书秦邦屏上前一步,躬身奏道,“王将军收复永平、遵化,斩断了清军南下的臂膀,如今辽东清军已成困兽之势,此乃中兴之兆啊!”
内阁首辅徐阶亦附和道:“大人英明神武,运筹帷幄,中华军将士奋勇争先,方有此旷世奇功。如今北方局势安定,百姓归心,正是重整河山、图谋长远的大好时机。”
文武百官纷纷躬身道贺,殿内一片欢腾。王巢抬手示意众人平身,正欲开口,脑海中突然响起一道冰冷而清晰的机械音——
【叮!检测到宿主关键行动成果:成功阻止“清军入关占领中原”核心历史进程,北方半壁江山重回中原政权掌控,历史轨迹发生重大偏转!】
【系统判定:此次改变为划时代级历史修正,奖励如下——】
【1. 系统积分:点】
【2. 战略物资礼包:十万支m1903式步枪、五万门82mm迫击炮、一百万发步枪子弹、五十万发迫击炮弹】
【3. 附加奖励:军工技术图纸一套(含步枪改进方案、迫击炮轻量化设计、子弹底火改良工艺)】
王巢心中巨震,指尖微微收紧。自穿越以来,系统虽时有奖励,但从未有过如此丰厚的重奖,尤其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判定,意味着他不再是被动应对乱世,而是真正成为了撬动时代的力量。50万积分足以兑换更多先进装备,而十万支步枪与五万门迫击炮,更是能让中华军的战斗力实现质的飞跃——如今中华军主力部队仍有部分士兵装备燧发枪,火炮数量更是稀缺,这批物资的到来,无异于雪中送炭。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荡,面上依旧沉稳,缓缓开口:“王忠将军劳苦功高,将士们浴血奋战,才有今日之胜。传我令,再加赏王忠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全军将士各加发三个月军饷,永平、遵化两地百姓免赋税一年,以慰民心。”
“遵令!”殿外太监高声传旨,声音穿透宫墙,传遍紫禁城。
百官再次道贺,王巢却借机起身:“诸位爱卿,此次大捷虽喜,但北方未定,辽东未复,仍需再接再厉。今日朝会暂歇,秦尚书、徐首辅随我前往文华殿议事,其余卿家各归本职,严整吏治,安抚百姓,勿负厚望。”
说罢,他转身离去,玄色蟒袍在身后划出一道沉稳的弧线。徐阶与秦邦屏对视一眼,皆看出彼此眼中的疑惑——监国大人虽面露喜色,却似有更深的谋划,想必是有更为重要的事宜要商议。
文华殿内,案几上早已铺展开一幅巨大的天下舆图。王巢示意两人落座,开门见山:“徐首辅、秦尚书,此次收复永平、遵化,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我们扭转乾坤的关键。方才,我已收到‘天授’的战略物资,足以让中华军装备再上一个台阶。”
秦邦屏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天授?莫非是此前监国大人提及的‘神器之源’?不知此次送来的是何种宝物?”
“十万支新式步枪,五万门迫击炮,还有百万发弹药。”王巢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
“什么?!”秦邦屏霍然起身,失态地惊呼出声。他身为兵部尚书,最清楚军械的重要性——如今中华军全军上下,燧发枪不足三万支,火炮不过百余门,且多为老旧型号,射程短、精度差。十万支步枪意味着能装备十个满编师,五万门迫击炮更是能让每支部队都拥有强大的火力支援,这等规模的军械,简直是闻所未闻。
徐阶虽不通军事,却也明白其中的分量,捋着胡须沉声道:“监国大人得天眷顾,获此神物,实乃中华之幸。只是如此多的物资,如何存放、运输、装备,还需周密部署,万不可泄露风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王巢点头赞许:“徐首辅所言极是。这批物资我已令系统暂存于隐秘空间,需尽快运往山东军工坊。那里地处内陆,远离前线,且已建成初步的军械制造体系,是存放与改造这批物资的最佳地点。”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指向山东济宁方向:“秦尚书,你即刻调派五千禁军,乔装为粮队,分批前往山东,沿途严密布防,确保物资运输安全。抵达济宁后,交由军工坊主事沈括统一管理,任何人未经我手谕,不得擅自动用一兵一械。”
秦邦屏躬身领命:“臣遵令!臣即刻前往兵部调兵,定不辱使命。只是……这批新式武器,将士们从未见过,如何使用、保养,还需专人指导。”
“此事我已有安排。”王巢取出系统附赠的技术图纸,递了过去,“这是武器的使用说明书与改进图纸,你让沈括组织工匠先行研究,再挑选军中精锐,前往山东进行集中训练,务必在一个月内形成战斗力。”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这批武器不可直接照搬使用。沈括需带领工匠结合我军实际,对步枪进行轻量化改造,让士兵便于携带;迫击炮要优化炮架设计,提升机动性;子弹底火要改良工艺,提高可靠性。我要的不仅是装备军队,更是要让我们自己的军工体系学会制造、超越,真正实现武器自主。”
徐阶闻言,心中愈发敬佩:“监国大人深谋远虑,不仅着眼于当下战事,更心系长远。军工自主,方能不受制于人,此乃立国之本啊。”
“正是如此。”王巢目光深邃,“如今我虽为监国,未登大宝,但恢复中原、平定天下的目标从未改变。清军虽退居辽东,但根基未灭,南方尚有南明残余势力、农民起义军割据,天下未定,不可有丝毫懈怠。”
他话锋一转,谈及积分用途:“此次奖励的五十万积分,我计划兑换三项物资——其一,建立三座大型兵工厂,分别位于山东、河南、陕西,扩大军工生产规模;其二,兑换一批医疗设备与药品,组建随军医疗队,减少将士伤亡;其三,兑换先进的农业种子与耕作技术,安抚流民,恢复生产,毕竟打仗拼的不仅是军队,更是国力。”
秦邦屏与徐阶闻言,皆躬身赞道:“大人思虑周全,兼顾军事、民生,实乃万民之福。”
商议既定,秦邦屏即刻前往兵部调兵遣将,徐阶则着手安排流民安置与农业恢复事宜。王巢独自留在文华殿,再次呼唤出系统面板,看着上面50万积分的数字,心中感慨万千。
穿越之初,他不过是想在乱世中自保,从未想过能走到今日——手握重兵,掌控半壁江山,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系统的存在,是他最大的依仗,但也让他深知责任之重。“清军入关占领中原”是华夏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如今他成功阻止了这一悲剧,却也意味着未来的道路充满未知,所有的挑战都需要他独自面对。
“系统,查看物资详情。”王巢在心中默念。
面板瞬间刷新,清晰呈现出物资参数:m1903式步枪有效射程800米,射速是燧发枪的三倍,精度极高;82mm迫击炮射程3000米,可曲射攻击掩体后的目标,威力远超传统火炮;子弹与炮弹采用无烟火药,射击时隐蔽性更强。这些参数在冷兵器与火器过渡期的时代,堪称碾压级的优势。
王巢深知,先进的武器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更为关键。他立刻提笔写下一道手谕,令各地将领选拔识字、反应敏捷的士兵,送往山东军工坊接受新式武器训练,同时严令军纪,强调“武器是工具,民心是根本”,任何士兵不得滥用武器欺压百姓。
三日后,第一批战略物资在禁军的护送下,从隐秘空间取出,装上特制的马车,伪装成运往山东的粮车,悄然驶离北京。车队绵延数十里,由骑兵前后护卫,沿途州县官员早已接到密令,清空道路,严防盗贼,确保物资万无一失。
消息传到山东济宁,军工坊主事沈括激动得彻夜未眠。沈括本是明末着名科学家,精通数理与机械制造,此前因不满崇祯朝的腐败,隐居乡间,被王巢派人寻访出山,委以重任。如今军工坊虽已能仿制燧发枪与小型火炮,但技术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王巢送来的新式武器与图纸,对他而言不啻于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当第一批步枪与迫击炮运抵军工坊时,沈括亲自带人开箱查验。看着乌黑发亮的步枪枪管、精密的迫击炮炮架,他忍不住用手抚摸,眼中满是惊叹:“此等神器,若非亲眼所见,实难置信。监国大人真乃天授英才,得此宝物,中华军何愁不平天下!”
他当即下令,将军工坊分为三大区域:一区负责武器存储与保养,由禁军日夜看守;二区负责武器拆解与研究,挑选最顶尖的工匠,对照图纸钻研技术;三区负责士兵训练,搭建临时靶场,让工匠先掌握使用方法,再传授给前来受训的士兵。
军工坊内顿时一片忙碌景象。工匠们围着步枪拆解组装,记录每个零件的尺寸与工艺;火炮工匠则对着迫击炮反复测算,研究其发射原理;靶场上,第一声步枪射击的清脆声响划破天际,惊得远处飞鸟四散,工匠们欢呼雀跃,纷纷围拢过来,争相尝试。
沈括并未被眼前的喜悦冲昏头脑,他深知王巢“改进超越”的嘱托。每日深夜,他都会在灯下研究技术图纸,结合自身所学,对武器进行优化——他发现m1903式步枪的枪托过重,便尝试用轻质硬木替代;82mm迫击炮的炮架过于笨重,不利于山地机动,便设计可拆卸式炮架;子弹底火的防潮性能不足,便试验用蜂蜡混合松香进行密封处理。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的王巢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事宜。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劝农令”,鼓励流民返乡耕种,由官府提供种子、农具与耕牛,减免三年赋税;设立“养济院”,收容孤儿寡母与伤残士兵,稳定社会秩序;选拔年轻学子送往军工坊学习,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五月下旬,王巢收到沈括的奏报,称第一批新式步枪已完成轻量化改造,重量减轻三成,更适合中原士兵使用;迫击炮可拆卸式炮架试验成功,拆解后可由两名士兵携带,机动性大幅提升。王巢大喜,下令将改进后的武器样品送往北京,亲自查验。
太和殿广场上,阳光正好。王巢与秦邦屏、徐阶等人站在观礼台上,看着士兵们演示改进后的武器。一名士兵手持改造后的m1903式步枪,瞄准百米外的靶心,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子弹精准命中靶心,引得众人喝彩。另一名士兵操作可拆卸式迫击炮,短短半刻钟便完成组装,一发炮弹射出,精准落在三百米外的土坡上,炸出一个直径数米的大坑。
“好!”王巢抚掌大笑,“沈括果然不负所望,如此改进,堪称完美。秦尚书,即刻下令,将改进后的武器批量生产,优先装备永平、遵化的守军,再逐步替换全军的老旧装备。”
秦邦屏躬身应道:“臣遵令!如今军工坊日产能已达步枪千支、迫击炮五百门,不出三月,便可完成全军换装。”
徐阶上前道:“监国大人,如今军威日盛,民心所向,南方的南明残余与农民起义军听闻我军大捷与新式武器的消息,已有不少将领暗中联络,意图归顺。是否要派人前往招抚?”
王巢沉吟片刻,道:“招抚可以,但需有条件——必须放下武器,接受改编,遵守中华军军纪,不得扰民。对于顽固抵抗者,待我军装备完成,便挥师南下,一举平定。”
他目光扫过广场上整齐列队的士兵,心中愈发坚定。系统的重奖不仅是物资上的支持,更是对他道路的肯定。改变历史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要以先进的武器装备为骨,以民心所向为血,以严明的军纪为魂,打造一支无敌之师,平定乱世,恢复中原,开创一个远超洪武、永乐的盛世王朝。
六月初一,山东军工坊传来消息,第二批战略物资已全部入库,士兵训练进展顺利,首批受训的三千名士兵已能熟练使用新式步枪与迫击炮。王巢下令,将这三千名士兵编为“先锋营”,调往遵化,由王忠统一指挥,作为收复辽东的尖刀部队。
与此同时,系统积分兑换的三座大型兵工厂也已在山东、河南、陕西破土动工,预计半年后便可投产。农业种子与耕作技术在北方推广开来,流民纷纷返乡,田野上重现耕种景象,粮价稳步下降,社会秩序日益安定。
辽东沈阳城内,多尔衮看着手中的密报,脸色铁青。密报称中华军获得“神枪神炮”,威力无穷,且正在大规模扩军备战,永平、遵化的防御工事固若金汤,根本无从下手。他原本还想集结兵力反扑山海关,如今却只能龟缩在沈阳,日夜加固城防,心中充满了绝望。
“中华军为何突然变得如此强大?”多尔衮喃喃自语,眼中满是不甘与恐惧。他不知道,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正带着先进的文明与武器,一步步将他的野心彻底粉碎。
北京紫禁城,王巢站在文华殿的窗前,望着远方的天际。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他知道,历史的车轮已在他的推动下,驶向了一条全新的道路。50万积分的重奖,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下一步,便是辽东。”王巢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已下令,待兵工厂全面投产,“飞鸢”部队训练成熟,便与王忠大军南北夹击,一举攻克沈阳,将清军彻底赶出中原,完成收复河山的大业。
此时,一名太监匆匆走来,躬身道:“监国大人,山东军工坊沈主事奏报,称根据您提供的图纸,已成功仿制出第一批改良型子弹,威力比原版更胜一筹,且生产成本降低三成。”
王巢点头笑道:“好!告诉沈括,再接再厉,我等着他造出更先进的武器。另外,传我令,将剩余的积分兑换一批通讯设备,建立全军通讯网络,确保军令畅通无阻。”
“遵令!”
太监退下后,王巢再次看向窗外。夜色渐浓,繁星点点,紫禁城的灯火与星光交相辉映。他知道,改变历史的道路注定充满荆棘,但他有系统的支持,有忠诚的将士,有归心的百姓,更有一颗平定天下、恢复盛世的决心。
这50万积分的重奖,不仅是物资的馈赠,更是历史的认可。他将以此为契机,加速推进军事、民生、军工的发展,让中华军的铁蹄踏遍山河,让中原大地重现往日的繁华与荣光。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他的手中缓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