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香文化讲座落幕次日,苏合香一家便循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痕迹,前往马来西亚槟城。从新加坡到槟城的车程不过三小时,沿途的热带风光渐次铺展——高大的旅人蕉舒展着叶片,棕榈树在海风里摇曳,车窗外偶尔掠过挂着红灯笼的华人商铺,空气中弥漫着椰香与香料混合的独特气息,让萧策不禁想起盛唐时岭南港埠的景象。
“槟城在宋元时期就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转运港,”萧策摊开随身携带的手绘地图,指尖落在标注着“槟榔屿”的位置,“盛唐时虽未正式定名,但已有南洋商船在此停靠,将沉香、檀香从这里运往岭南,再转至长安。我当年在岭南练兵时,曾见过槟城商人带来的香料,包装上的藤编纹路,和方才路边商铺的藤筐一模一样。”
苏念唐凑过来看着地图,指着槟城的海岸线问:“阿爹,那盛唐时的商人,会不会把中原的制香技艺也带到这里了?就像阿娘说的,香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苏合香笑着点头:“很有可能。海上丝路不仅是商品的运输线,更是文化的传播线。中原的制香技艺传到南洋,与当地的香料、工艺结合,形成独特的香文化,这或许就是我们要找的‘文化遗存’。”
说话间,车子驶入槟城乔治市的老城区。这里的骑楼建筑保留着百年前的风貌,墙面斑驳却透着历史的厚重,不少商铺的招牌上还刻着繁体中文,其中“陈记香铺”的木质招牌格外醒目——招牌边缘虽已磨损,但“祖传制香”四个烫金大字仍清晰可见。
“我们去这家看看!”苏合香率先下车,脚步轻快地走向香铺。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浓郁却不刺鼻的香气扑面而来,不同于新加坡香铺的清甜,这里的香气更显醇厚,带着木质的温润与花卉的清雅。
香铺不大,柜台后坐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手上正捻着香粉,指尖布满老茧,一看便知是常年制香的老手艺人。见到苏合香一行人,老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操着略带闽南口音的中文问道:“几位是来买香的?还是来寻老方子的?”
“老先生您好,我们是来自中国的香文化研究者,”苏合香递上名片,笑容温和,“听闻槟城有很多传统香铺,特意来拜访,想了解一下当地的制香技艺。”
老人接过名片,看到“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字样时,眼睛亮了亮:“原来是从中国来的专家!我叫陈裕安,这香铺是我祖父传下来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你们要是对传统香感兴趣,我倒有几样老香可以让你们看看。”
陈裕安起身从柜台下取出一个樟木盒,打开后,里面整齐摆放着几捆用棉纸包裹的线香,还有一本泛黄的线装书。“这线香是按我祖父传下来的方子做的,叫‘兰桂香’,用的是槟城本地的兰花和桂木,再加上沉香、郁金配制而成。这本是祖传的香方笔记,上面记着从清代到民国的制香方法。”
苏合香拿起一捆“兰桂香”,轻轻解开棉纸,取出一支放在鼻尖轻嗅。初闻时是兰花的清雅,继而涌出桂木的温润,最后沉淀出沉香的醇厚,尾调竟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郁金香气——这香气的层次,与“长安十二香”中的“郁金香”惊人地相似!
“老先生,这‘兰桂香’的郁金,是从哪里采购的?”苏合香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还有这制香时,是不是会用‘隔水蒸香’的方法炮制原料?”
陈裕安愣了愣,随即点头:“郁金是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进的,据说那里的郁金和百年前的品种一样。‘隔水蒸香’的法子确实是祖传的,说是能让香气更绵长,不易消散。你怎么知道这些?”
“因为这‘隔水蒸香’的法子,是盛唐时期中原制香的核心技艺之一!”苏合香拿出随身携带的《香经》手稿,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你看,《香经》里记载‘郁金香,需以温汤隔水蒸三刻,去其辛气,留其清馥’,和你祖传的方法一模一样。而且这‘兰桂香’的香气层次,与唐代‘长安十二香’中的‘郁金香’极为相似,只是你们加入了槟城的兰花和桂木,让香气更具南洋特色。”
陈裕安凑近看了看《香经》手稿,又拿起“兰桂香”闻了闻,眼中满是惊讶:“原来我家的香方,还和唐代的制香技艺有关?我一直以为这只是祖父偶然创下的方子,没想到竟有这么深的渊源。”
萧策适时拿出手绘的“唐代海上香料贸易路线图”,指着槟城与长安的连线说:“陈老先生,盛唐时期,中原的制香技艺通过海上丝路传到南洋,南洋的香料又通过这条路线运往长安,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闭环。你家的‘兰桂香’,很可能就是这种交流的产物——保留了唐代的核心技艺,又融入了南洋的本地原料,成为海上丝路香文化的活遗存。”
苏念唐也兴奋地说:“陈爷爷,您看!我阿娘复原的‘长安十二香’里的‘郁金香’,和您的‘兰桂香’对比,香气的底子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一起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唐代香文化与南洋香品的关联。”
陈裕安看着手中的“兰桂香”,又看了看《香经》手稿,感慨道:“我守着这家香铺几十年,总担心传统的东西会失传,没想到今天能遇到你们,还知道了香方的来历。要是能为香文化的研究出份力,我当然愿意!”
接下来的几天,苏合香一家便留在槟城,与陈裕安一同梳理“兰桂香”的历史脉络。陈裕安打开家中的旧木箱,取出祖父留下的贸易账本——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记录着清末民初从苏门答腊岛采购郁金、从岭南采购沉香的明细,其中一页还画着一个简单的香炉纹样,与苏合香捐赠给西安博物馆的唐代青铜香炉的缠枝莲纹有着相似的线条。
“你看这个香炉纹样,”苏合香指着账本上的图案,“这是唐代宫廷香炉常见的‘缠枝莲纹’,虽然画得简单,但线条和布局与盛唐时期的一致。这说明你祖父当年,很可能见过唐代香炉的仿品,或者听过相关的传说,才会把它画在账本上。”
陈裕安回忆道:“我小时候听祖父说,他年轻时曾遇到一位从中国来的老秀才,老秀才说我们家的香方,和唐代皇宫里的香有些像,还教他画过这个纹样,说能保佑香品‘香韵绵长,传承不绝’。当时我以为只是戏言,现在看来,老秀才说的是真的!”
为了进一步验证“兰桂香”与唐代“郁金香”的关联,苏合香提议做一次香气对比实验。她从行李箱中取出复原的“长安十二香”之“郁金香”,与陈裕安的“兰桂香”一同放在瓷盘中,点燃后置于通风处。
两股香气在空气中交织——“郁金香”清馥雅致,带着盛唐宫廷的雍容;“兰桂香”温润清甜,透着南洋的鲜活。但细品之下,两者的香气基底如出一辙,只是“兰桂香”因加入了本地原料,多了几分热带风情。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感受着跨越千年、跨越重洋的香气共鸣。
“太像了!”陈裕安的儿子陈明杰忍不住感叹,“我从小闻‘兰桂香’长大,今天第一次闻到‘郁金香’,就像见到了久未谋面的亲人,既熟悉又亲切。”
苏合香笑着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即使跨越千年,即使隔着山海,文化的基因也会一直传承下去。陈老先生,我们‘丝绸之路香文化’研究项目,正需要像‘兰桂香’这样的活遗存,也需要您这样的传统匠人。我们想邀请您加入项目,一起整理南洋地区的传统香方,研究它们与唐代香文化的关联,您愿意吗?”
陈裕安毫不犹豫地答应:“我愿意!不仅我愿意,我还要把我儿子、孙子都带上,让他们也参与进来,把这千年的香文化传承下去。”
随后,苏合香与陈裕安达成合作协议:陈裕安负责提供槟城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香方、贸易账本等资料,协助苏合香团队走访南洋其他地区的香铺;苏合香团队则负责将这些资料与唐代香文化文献对比,梳理海上丝路香文化的传播路径,并为陈裕安的香铺提供现代包装设计和市场推广建议,让“兰桂香”这样的传统香品被更多人知晓。
离开槟城的前一天,陈裕安特意为苏合香一家制作了一盒“兰桂香”的新样品——在保留传统配方的基础上,加入了苏念唐提议的槟城鸡蛋花,让香气多了几分清甜。苏合香则回赠了一套“长安十二香”小样,附上手写的香方解析,希望能为陈裕安的制香提供新的灵感。
车子驶离槟城时,陈裕安一家站在香铺门口挥手送别,手中拿着苏合香团队绘制的“海上丝路香文化交流图”。苏念唐趴在车窗上,看着渐渐远去的“陈记香铺”招牌,对苏合香说:“阿娘,我们这次不仅找到了香文化的遗存,还找到了传承的伙伴,太有意义了!”
苏合香点头,指尖轻轻抚摸着玉佩,又看了看手中的“兰桂香”样品。阳光透过车窗,将玉佩的影子映在样品盒上,与盒中的香支重叠在一起——就像跨越千年的香文化,在这一刻,完成了又一次的传承与共鸣。
“这只是开始,”萧策看着窗外的海岸线,语气坚定,“南洋还有很多像槟城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像陈裕安这样的匠人。我们的研究,会让更多人知道,海上丝路上的香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过。”
海风从车窗缝隙吹进来,带着“兰桂香”的清甜与“长安十二香”的醇厚,两种香气在车厢里交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山海、传承千年的文化故事。而这个故事,还将在苏合香一家的脚步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