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文化节闭幕后的第一个清晨,西安古城的朱雀大街还未完全苏醒,薄雾缠着仿唐建筑的飞檐,将昨夜残留的香韵晕成一片朦胧。苏合香蹲在香文化体验区的案前,指尖轻轻拂过案上的青铜香箸——这是传习基地的学员们昨夜整理时落下的,箸尖还沾着一点沉香碎屑,是前日演示“隔火熏香”时留下的。
“苏老师,这些香具都要打包运回博物馆了吗?”林阿翠抱着一个木盒走过来,盒里装着昨日用过的琉璃香瓶,瓶身上“长安十二香”的标签还崭新。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不舍,“这几天教游客制香,总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回到了盛唐,现在要收拾了,倒有点空落落的。”
苏合香接过木盒,将琉璃瓶轻轻放好,笑着说:“文化节虽然结束了,但香文化的传承没结束啊。这些香具只是暂时回到博物馆,以后我们还会有更多机会用它们展示唐代制香技艺。”她抬头看向不远处,萧策正帮着工作人员将那尊唐代复刻的青铜香炉抬上货车,晨光落在他的侧脸上,竟与记忆中盛唐时他率军出征前的模样有几分重叠。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从巷口传来,西安市博物馆的馆长周明远快步走来,手里还拿着一个深蓝色的锦盒。“苏老师,可算找到你了。”他喘着气,将锦盒递给苏合香,“昨天文化节闭幕后,我们馆里开了个会,一致决定想向您征集几件与‘长安十二香’相关的文物,在馆里设一个专门的‘盛唐香文化展区’,不知道您是否愿意?”
苏合香打开锦盒,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绒布,绒布上放着一张征集函,函上详细写着希望征集的文物类型:唐代香具、“长安十二香”的复原样品、与香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她的目光落在“唐代香具”几个字上,指尖忽然顿住——脑海里瞬间浮现出那尊放在“盛唐香文化博物馆”储藏室里的青铜香炉,那是她从盛唐带回来的唯一一件完整香具。
“周馆长,您说的‘唐代香具’,是指复刻品,还是……”苏合香的声音有些轻,她不确定自己是否该提起那件跨越千年的文物。
周明远连忙解释:“我们知道真正的唐代香具非常珍贵,若是您有复刻品,我们也很欢迎;若是您有私人收藏的真品,我们会按照文物保护的最高标准来保存,展柜会配备恒温恒湿系统,还会安排专人看管,绝对不会让文物受到任何损害。”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当然,我们尊重您的意愿,绝不会勉强。”
苏合香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身看向萧策。他不知何时已经走了过来,正站在不远处看着她,眼神里带着了然——他知道她在想什么,那尊青铜香炉,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他们在盛唐共同经历的见证。
“要不,我们回博物馆看看?”萧策走过来,轻轻拍了拍苏合香的肩膀,“有些东西,或许不该一直藏在储藏室里。”
苏合香点了点头。一行人驱车前往“盛唐香文化博物馆”,车子穿过西安古城的城墙,窗外的现代建筑渐渐被仿古街区取代,仿佛一场缓慢的时空穿梭。苏念唐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拿着画板,不时回头问:“阿娘,你要捐的是那尊有缠枝莲纹的青铜香炉吗?我上次在储藏室见过,炉身上的花纹特别好看!”
苏合香“嗯”了一声,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那尊青铜香炉,是她在盛唐时,由宫廷铸器匠特意打造的——炉身錾刻着缠枝莲纹,莲瓣间还嵌着细小的银线,炉底刻着一个“苏”字,是她当年的印记。安禄山叛乱前,她曾用这尊香炉点燃“警世香”,看着香体从乳白变为暗红;马嵬坡事变后,她带着这尊香炉踏上迁都的路途,在时空通道的乱流中,紧紧抱着它才没让它受损。
车子停在“盛唐香文化博物馆”门口,苏合香领着周明远一行人走进储藏室。储藏室里很安静,只有恒温系统轻微的嗡嗡声。她走到一个红木柜前,拿出钥匙打开柜门——里面铺着厚厚的绒布,那尊青铜香炉静静地躺在上面,炉身的铜绿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炉底的“苏”字清晰可见。
“就是它了。”苏合香轻轻将香炉抱出来,放在桌上。周明远凑近看了看,眼睛瞬间亮了:“这……这是真正的唐代香炉啊!你看这缠枝莲纹的錾刻手法,还有这银线的嵌法,都是盛唐时期宫廷造办处的风格,太珍贵了!”他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炉壁,“炉身的铜绿很自然,没有人工做旧的痕迹,炉底还有使用过的炭痕,这绝对是当年一直在用的真品!”
苏合香看着香炉,忽然想起天宝十四载的那个夜晚——那时安禄山的叛乱还未爆发,她在兴庆宫的沉香亭为杨贵妃调香,用的就是这尊香炉。杨贵妃坐在沉香木椅上,手里拿着团扇,看着香炉里升起的香雾,笑着说:“苏娘子调的香,总带着一股让人安心的气息,以后宫廷用香,就交由你打理吧。”那时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在香炉的缠枝莲纹上,银线反射出细碎的光,和此刻储藏室的灯光竟有几分相似。
“苏老师,这尊香炉对您来说一定意义非凡吧?”周明远看出了她的留恋,轻声问道。
苏合香点头,指尖拂过炉身的莲纹:“它陪我走过了盛唐的最后时光,从长安到马嵬坡,再到穿越时空回到现代,我一直把它当作家人。”她转头看向萧策,“当年在迁都的路上,叛军追得紧,是阿策把它藏在铠甲里,才没让它落入叛军手中。”
萧策走上前,指了指香炉一侧的一个小凹痕:“你们看这里,这是当年在潼关,一支流箭擦过香炉留下的痕迹。那时我率军抵御叛军,苏合香担心我,就把这香炉装在锦囊里让我带着,说点燃里面的‘行军香’,能保佑我平安。后来流箭射来,正好打在香炉上,我才没受伤。”
周明远凑近看了看那个凹痕,又看了看炉底的“苏”字,感慨道:“这哪里是一尊香炉啊,这简直是一部活的盛唐史!每一道痕迹,都藏着一段故事。若是能把它放在西安博物馆展出,一定能让更多人了解盛唐香文化的魅力,了解那段历史。”
苏念唐走到桌前,轻轻摸了摸香炉:“阿娘,我觉得应该把它捐出去。上次学校组织去博物馆,我看到那些古代文物,就觉得特别神奇,好像能透过它们看到过去。要是这尊香炉能展出,肯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因为它爱上香文化,爱上盛唐历史。”
苏合香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萧策鼓励的目光,再低头看向手中的香炉——炉身的铜绿温润如玉,仿佛在回应她的触摸。她忽然想起在联合国领奖时说的话:“传统不是守旧,而是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这尊香炉若是一直藏在储藏室里,只能成为她个人的回忆;但若是放在博物馆里,就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香文化的传承。
“好,我同意捐赠。”苏合香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坚定,“不过我有一个请求——展出时,能不能在香炉旁边放上‘长安十二香’的复原样品,再配上一段文字,讲讲这尊香炉在盛唐时的故事?我想让游客知道,它不是一件冰冷的文物,而是有温度、有记忆的传承载体。”
周明远立刻点头:“当然可以!我们不仅会放‘长安十二香’的样品,还会根据您的讲述,制作一段短视频,在展柜旁循环播放,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这尊香炉的历史。另外,我们还想征集您现代复原的‘长安十二香’香品,和这尊香炉一起展出,形成‘盛唐香韵’与‘现代传承’的对比,您看怎么样?”
苏合香笑着答应:“没问题。我这就去准备‘长安十二香’的样品,每一瓶都会贴上详细的标签,注明香品的原料和在盛唐时的用途。”
接下来的几天,苏合香忙着整理“长安十二香”的样品——她从储藏室里取出十二个透明的琉璃瓶,分别装入“沉香”“麝香”“郁金香”等香品,瓶身贴上朱红的标签,标签上不仅写着香品的名称,还标注着对应的盛唐场景,比如“沉香——朝堂议事御用香”“行军香——军队行军驱蚊防虫用香”。
萧策则忙着整理与香炉相关的故事,他坐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地写下当年在潼关用香炉挡箭的经历,写下马嵬坡事变后带着香炉穿越时空的过程,字迹虽不如苏合香工整,却带着沉甸甸的情感。苏念唐则帮忙设计展柜的文字说明,她用娟秀的字体写下:“这尊青铜香炉,诞生于盛唐长安,陪伴调香师苏合香经历安史之乱,跨越千年时空,如今在此诉说着中华香文化的传承故事。”
捐赠仪式定在一周后,西安博物馆特意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发布会。当天,博物馆的大厅里挤满了媒体和文化爱好者,展柜前围了一圈人。苏合香亲手将青铜香炉递给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专员,专员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接过香炉,将它放在铺着绒布的展柜里。
展柜的灯光缓缓亮起,暖黄色的光线落在香炉上,炉身的缠枝莲纹和银线清晰可见,炉底的“苏”字和炭痕在灯光下仿佛活了过来。旁边的展格里,十二个琉璃瓶整齐排列,“长安十二香”的香气透过展柜的透气孔,在空气中轻轻弥漫。展柜旁的屏幕上,正播放着萧策讲述的香炉故事,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将听众带回那个波澜壮阔的盛唐。
“苏老师,您看,好多人都在看您的香炉呢!”苏念唐拉着苏合香的手,指向展柜前的人群。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正戴着放大镜,仔细看着香炉的缠枝莲纹;有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屏幕问:“妈妈,这个香炉真的从唐朝来的吗?它好厉害啊!”
苏合香笑着点头,眼睛有些湿润。她转头看向萧策,他正站在人群外,看着展柜里的香炉,眼神里带着欣慰。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窗,落在展柜上,将香炉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周围现代的展陈设施交织在一起,仿佛跨越千年的时空在此刻交汇。
发布会结束后,周明远找到苏合香,递给他一本红色的证书:“苏老师,这是文物捐赠证书,感谢您为香文化传承做出的贡献。以后您随时可以来博物馆看这尊香炉,我们还会定期向您反馈展区的情况。”
苏合香接过证书,指尖拂过上面的烫金大字,心里满是温暖。她走到展柜前,再次看向那尊青铜香炉——它静静地躺在绒布上,仿佛在微笑。她忽然想起在盛唐时,自己曾对着这尊香炉许愿,希望香文化能永远流传;如今千年已过,她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正落在西安古城的城墙上,将城墙染成一片金红。苏合香牵着萧策和苏念唐的手,沿着城墙慢慢走。晚风拂过,带着远处传来的秦腔声,还有一丝若有似无的香韵——那是博物馆里“长安十二香”的香气,正随着晚风,在古城的空气中缓缓流淌,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预示着未来的传承之路。
“阿娘,以后我们还能经常来看这尊香炉吗?”苏念唐抬头问。
苏合香点头:“当然可以。不仅我们可以来看,以后还会有更多人来看它,听它讲盛唐的故事,学它承载的香文化。”她看向萧策,“这就是传承,不是吗?一件文物,一段故事,一种香气,就能让千年的历史活起来。”
萧策握紧她的手,笑着说:“是啊,以后我们的女儿,还有女儿的孩子,都能看到这尊香炉,都能知道我们在盛唐的经历,知道中华香文化的魅力。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夕阳下,一家三口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与古城的城墙、远处的大雁塔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跨越千年的传承画卷。而那尊青铜香炉,正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等待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向他们诉说那段关于香气、关于历史、关于传承的千年故事。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