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明老师的《林江医脉》出版了,墨绿色的封面沉静而厚重,如同它所记录的那段悠长岁月。新书分享会就在县图书馆的小报告厅举行,来的多是本地的老居民、医务工作者和一些对地方历史感兴趣的人。陆宇作为特邀嘉宾,坐在台上,看着台下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心中平和。
陈老师主讲,他声音不高,却将百年来林江医疗卫生的变迁,从巫医符水到青霉素下乡,从合作医疗的兴起到市场化浪潮下的迷茫,再到新医改的探索与抗疫的众志成城,娓娓道来。他讲述的不仅是事件,更是身处其中的人的命运与选择。当讲到近十几年的变化时,他多次提到了陆宇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努力——那些基层联动的探索、星火计划的坚持、整合管理的尝试,以及医共体建设中的点滴推进。
“历史不是冰冷的数据和宏大的叙事,”陈老师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陆宇身上,“它是由无数个像陆医生这样的普通人,用他们的专业、良知和日复一日的坚守,一笔一划书写而成的。他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守护的,是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人的健康与生命的尊严。”
轮到陆宇发言时,他没有准备讲稿。他看着台下,目光掠过白发苍苍的老者,掠过正值盛年的同行,也掠过年青一代充满朝气的面孔。
“陈老师过誉了,”他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我只是这条时间长河里,一朵微不足道的水花。我有幸被时代的浪潮推着,参与了一小段进程。”
他讲述了自己刚回林江时的迷茫,讲述了在急诊科直面生死的震撼,讲述了在基层义诊时看到的真实需求,也坦诚地分享了自己面对疾病时的恐惧与最终的接纳。
“医学,说到底,是关于人的学问。技术固然重要,但它最终要服务于人,服务于生命本身的体验。”他的话语朴素,却因源自真实的生命体验而充满力量,“我们医生,能治愈的疾病有限,能挽回的生命也有限。但我们能做的,是陪伴,是倾听,是尽己所能去减轻痛苦,去维护尊严,去在有限的条件下,为每一个生命点亮一盏温暖的灯。”
他的发言没有高亢的口号,只有沉静的叙述和深刻的共情,让台下许多人陷入沉思,也赢得了持久而真诚的掌声。那一刻,陆宇感到自己与这片土地、与这方百姓、与这条奔流不息的医学长河,真正地融为了一体。
分享会结束后,陆宇没有参与后续的交流,他独自一人走到图书馆外的林江边。初夏的晚风带着江水微腥的气息拂面而来,对岸的灯火倒映在粼粼的水面上,碎成万千点金光。他靠着栏杆,望着那流淌不息的江水,心中一片澄明。
他想起了自己这十多年的路。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沉稳干练的主治医师,再到如今与疾病共存、将工作重心转向体系构建与经验传承的“老兵”。他失去了某些曾经视若珍宝的能力,比如那双稳定精准操作手术的手,但他收获了更多——对生命更深的理解,对职业更广的认知,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沉的眷恋,以及一份在激流险滩过后沉淀于心的、名为“心安”的宝藏。
他的价值,不再系于某一张手术台,某一种头衔,而是如同这江面上的灯火,虽然只是万千光点中的一簇,却真实地照亮了一方水面,温暖了一段航程。他通过整合管理门诊,让那些被多种慢性病困扰的老人找到了依凭;他通过星火计划和医共体建设,将规范的医疗知识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像种子一样播撒到基层的土壤;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周苒等年轻一代医生,将那份对医学、对患者的赤诚传递下去。
远处,城市的喧嚣隐隐传来,那是无数生命在继续他们的故事。而他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宏大如体系构建,还是微小如一次耐心的门诊沟通,都是为了让这些故事能少一些病痛的阴影,多一些健康的亮色。
苏媛带着念安找了过来。念安手里举着刚刚在分享会上得到的、陈老师签名的《林江医脉》,兴奋地跑来:“爸爸!陈爷爷说书里也有你!”
陆宇弯腰将儿子抱起,指着眼前奔流的江水,轻声问:“念安,你看这江水,流到哪里去?”
“流到大海里!”念安响亮地回答。
“是啊,流到大海。”陆宇微笑着,目光追随着那流向远方的水光,“爸爸做的这些事,就像往这江里投下的一颗小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小,但也会跟着江水,一直流下去,汇入更大的海洋。”
他不再纠结于个人的得失与局限。他就是这长河中的一部分,他的努力,他的坚守,他播撒的理念与善意,都已融入这奔流不息的进程之中,成为滋养后来者的养分,成为这宏大叙事中,一个虽不显赫却不可或缺的音符。
夜色渐深,江风微凉。陆宇一手抱着儿子,一手与苏媛十指相扣,转身向着家的灯火走去。他的背影融入夜色,步伐沉稳,内心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