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连成一片的消息,像长了腿一样传遍了全国。
重庆的《中央日报》头版标题还带着几分矜持:
“华北我军经月余血战,光复大片国土,各战区协同显威”,字里行间试图将功劳归于“统一指挥”。
但《大公报》、《申报》等民间报纸可就直白多了,
“华北红色壁垒成型,寇酋冈村困守平津!”
“抗日力量空前整合,半壁河山焕然一新!”
类似的标题刺激着每一位读者的眼球。
报纸加印了一次又一次,报童的喊哑了嗓子,民众争相传阅,茶馆酒肆里,人们兴奋地议论着那片被“连起来”的广阔天地,一种久违的扬眉吐气感在弥漫。
可在这股席卷全国的欢腾底下,暗流却一点儿也没消停,反而更急了。
重庆,黄山官邸。
老蒋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墙上挂着那张刚送来的、标注着华北新态势的巨幅地图。
他那张老脸,黑得跟锅底差不多,秘书和副官站在门外,连大气都不敢喘。
地图上,从绥远傅作义那儿,到晋北的阎锡山,再到太行山的八路军和冀察的聂荣臻,最后连着北平周边的东北军。
一大片区域被参谋人员用醒目的红色连成了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圈。
“好嘛,好嘛……”
老蒋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手指关节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他们倒是抱成团了……傅宜生,阎百川,张汉卿……还有延安……嘿嘿,好啊!”
这笑声里没半点温度,只有刺骨的寒意。
他费尽心思想要整合,甚至不惜在宜昌硬打出一场“政治仗”。
结果呢?
这几家倒好,撇开他这位“领袖”,自己联手干成了这么大一票!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在赤裸裸地打他的脸,挑战他的权威。
一股混合着忌惮、恼怒和强烈不甘的情绪,在他胸腔里翻腾。
尤其是对阎锡山和傅作义,他心里的怨气最重。
桂林,李宗仁官邸。
“德公,你看这!”
白崇禧把报纸拍在桌上,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酸意和焦躁,
“阎老西这次可是赚大发了,打通了同蒲路,和太行山连成一片,山西以后更是他说了算!
还有傅宜生,地盘扩了一大圈,背靠‘东山’和河套,兵强马壮!他们倒是吃得满嘴流油!”
李宗仁没说话,只是盯着地图,眼神复杂。
他桂系在华南打得也不差,可跟华北这一把比起来,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是格局?还是魄力?
他深吸一口气:“健生,咱们之前,是不是太谨慎了?”
一种“一步慢,步步慢”的紧迫感,悄然爬上心头。
昆明,龙云的反应也差不多。
他捏着电报,心里头五味杂陈。
一方面,抗日力量壮大总是好事;
另一方面,看着别人地盘扩大,实力增强,自己却好像被排除在这场“盛宴”之外,那种被边缘化的感觉非常不好受。
他开始更认真地琢磨,该怎么跟那个若隐若现的“东山”体系,搭上更实质的关系。
华北“连线”战役大获全胜,各方势力瓜分战果的消息传到四川时,川军将领们的心情,比起其他地方军阀的“眼红”,要复杂和微妙得多。
成都,一处戒备森严、挂着“蜀兴实业公司”牌子的庞大厂区深处,川军核心人物正聚在一起。
窗外是厂房轰鸣的机器声,与屋内电台里传来的、关于华北战役总结的广播声交织在一起。
“听清楚了没得?”
一位穿着考究长衫、实则掌管着川军后勤与“东山”合作事务的刘主席,放下茶杯,指着收音机,语气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
“人家在北边,是把地盘连成片,把鬼子围起来耍!我们呢?”
旁边一位身着旧军装、负责军工生产的王师长叹了口气:
“我们?我们还在跟重庆扯皮,还在偷偷摸摸往山里搬机器,同样是跟‘东山’合作,看看人家傅宜生、阎老西,硬是打出了名堂,打出了地盘!
我们这‘蜀兴’、‘岷江’几个厂子,搞得再好,也是躲在盆地里下崽,见不得光嘛!”
他这话说出了在场大多数人的心声。
得益于几年前就通过秘密渠道与“东山”建立的合作关系,川军确实利用四川丰富的资源和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建立起了一套初具规模的军工和基础工业体系。
“蜀兴”的步枪、机枪生产线,“岷江”的迫击炮和弹药厂,甚至在一些隐秘的山沟里,还有试制“东山”提供图纸的火箭筒和炸药的作坊。
这些,是川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老本。
但正因为有此家底,他们此刻的感受才更加强烈:
川军要人有人,要资源有资源,现在更有了自己的“家伙事儿”,凭什么只能困守四川,看着北方的同仁们建功立业?
出川抗战的兄弟部队在外面流血牺牲,却往往因为装备补给不如中央军而承受更大伤亡,这口气,憋了很久了。
对老蒋的更加不满,这种不满,并非源于“一无所有”,而是源于“有力量却被束缚”。
重庆方面对川军的防范、限制和物资克扣,从未停止。
明明自己有能力生产更多、更好的武器,却因为原料、能源、甚至生产许可被卡脖子,无法全力扩张。
老蒋希望川军有一定自保能力以稳定大后方,但绝不希望川军过于强大,更不愿看到川军像华北那几位一样“坐大”。
与“东山”的合作虽然是秘密进行,但规模已然不小,形成了某种利益共同体。
他们尝到了拥有自己工业体系的甜头,也深知一旦失去“东山”的技术支持和关键设备、原料输入,自家的军工体系可能很快陷入停滞。
华北“连线”的成功,让他们看到了“东山”体系更强大的潜力和更广阔的合作前景,也担心自己如果跟不上步伐,会不会在未来被边缘化?
“不能再这样小打小闹了!”
刘主席站起身,下定决心,“以前我们想着,守住这点家业,能在四川说话硬气点就行。
现在看来,不行!
北边局面一开,全国这盘棋就活了!
我们川军要是还只盯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将来怕是连汤都喝不上热的!”
“对头!”王师长附和道,
“老蒋靠不住!我们必须跟‘东山’把关系扎得更深,他们不是要钨砂、要桐油、要井盐吗?
给!加倍给!
但我们也要更多东西,不是成品武器,是更高级的机床,是炼钢技术,是建立水电站的全套设备!
我们要能自己造更多、更好的东西!”
另一位负责对外联络的参议补充道:
“还有,我们也要争取主动。
以前合作,多是‘东山’给什么,我们接什么。
现在,我们能不能也提点要求?
比如,请他们派更多技术专家来,帮我们升级工厂?
或者,在某些方向上,比如针对我们川地地形特点的武器开发,进行联合研究?”
他们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拥有”,而是“壮大”和“自主”。
华北的榜样刺激了他们,让他们不再满足于做一个隐蔽的“代工厂”和资源提供者。
而是希望成为“东山”体系中更具分量、更能掌握自身命运的一环。
很快,一份加密级别更高、内容也更具有战略眼光的合作建议书,从成都发出,飞向太行山。
这份建议书,不仅列出了川军愿意提供的、加倍的战略物资清单。
更详细阐述了希望“东山”协助在四川建设更完整工业体系(包括能源、冶金、机械制造)的初步构想。
并隐晦地表达了希望在未来的某些战略行动中,川军能扮演更积极角色的意愿。
与此同时,川军内部也开始悄然调整。
一些原本用于防备中央军渗透的精力,被转而投入到巩固与“东山”秘密交通线、以及培养自家技术人才上来。
他们知道,老蒋对此绝不会乐见,双方的明争暗斗只会加剧。
但华北的胜利仿佛一剂强心针,让他们觉得,为了一个更不受制于人的未来,值得冒更大的风险。
在重庆的老蒋,很快通过耳目得知了川军内部这种“蠢蠢欲动”的迹象。
他捏着报告,脸色铁青。
他原本以为川军拥有一些自办工业,反而会因其“家业”而更受牵制,更依赖中央的“大局”。
没想到,华北的榜样作用如此之大,连这些“土财主”也敢做起了“割据称雄”的迷梦!
“哼,吃着国民政府的饭,想着砸锅!”
他冷哼一声,心中对“东山”体系的忌惮和恼怒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个柯明义,不仅武装了他的死对头,现在连他视为后花园的四川,也要被其撬动。
这场战争,正朝着他越来越难以掌控的方向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