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多月的连线收尾,冈村宁次因得不到大本营的支援,加上敌我伤亡损失惨重。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五日,战争不得不偃旗息鼓,进入对峙状态。
至此,“连线”战役的战略目标已基本达成。
一幅全新的华北战略地图在延安窑洞的墙壁上铺开:
傅作义部与东北军成功在兴和、尚义一带会师,建立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这意味着从绥远河套地区,经傅作义控制区,再到北平的东北军活动区,已连成一片广阔的抗日后方,兵员、物资得以通过这条“北方走廊”安全流转。
晋绥军与八路军太行军区部队在忻县、定襄地区胜利会师,同蒲铁路两侧的广大乡村已完全被我方控制。
太行山与吕梁山两大抗日堡垒从此血脉相通,晋绥根据地与太行根据地结成了一个整体。
晋察冀军区十万主力,在顶住日军“疾风支队”的疯狂进攻并予以重创后,不仅守住了原有根据地,更将触角伸向了保定、石家庄的近郊。
此刻,聂荣臻部的势力范围,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北接平北,西连太行,南望冀南,成功地将自身打造成了连接各方的战略枢纽。
至此,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已然实现。
傅作义部、东北军、晋察冀、太行军区、晋绥军,这几大力量通过这次战役,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松散的“c”形半包围圈。
将日军重兵驻守的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华北核心城市及其之间的主要交通线,孤立地点缀在这个巨大的红色半包围圈之中。
“华北西部连成一片,中部为中日缓冲地带”的格局,已基本成为现实。
这个“缓冲地带”并非真空,而是由我方游击区、新解放的乡村以及被孤立的日军据点共同构成的军事对峙区。
“我们成功了,但赢得的是空间和时间,而非最终的胜利。”
毛委员指着地图上那些被孤立的蓝色岛屿,“冈村宁次手里还握着坚城和重兵,他们像一只被激怒的困兽,缩回了爪子,但獠牙还在。”
朱老总接口道:“下一步的重点,不是去啃这些硬骨头,而是‘消化’和‘锤炼’。”
1. 消化巩固: 全力巩固新打通的通道,建立基层政权,将军事上的连线,转化为政治、经济上坚不可摧的整体。
2. 锤炼精兵: 利用宝贵的战役间歇,以前线获得的宝贵经验,加速部队的正规化、现代化训练,特别是步、炮、坦协同和各级指挥员的合成指挥能力。
3. 经济斗争: 加强对孤立城市的物资封锁,同时利用“东山”的技术,在根据地大力发展替代经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周副主席带来了“东山”基地的最新消息:“柯明义同志来电,他们正利用这段时间,全力扩大‘风暴’高射机枪和火箭筒的产量,并加速雷达站的建设和飞行员培训。
他提醒我们,下一阶段的斗争,天空将是关键战场之一。”
华北的天空暂时恢复了宁静,日军退守核心城市,正在舔舐伤口。
士兵们在加固工事,农民们在抢种庄稼,工厂在日夜不停地生产,“东山”学校的学员们则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