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晒得戈壁暖融融的,十方林旁的播种田里,荞麦穗沉甸甸地垂着,沙打旺的紫花谢了,结出细细的种子。阿药蹲在田埂上,掐下一颗荞麦粒:“该收粮了!可这么多粮,没地方存啊!”
这话让众人犯了难——之前的陶罐装不下,沙筑的储物箱怕潮,粮食放久了会坏。正商量着,驿道上传来木车轱辘声,一个背着竹筐的老匠人停在田边,看着荞麦田笑:“我是走商队的路来的,听说你们缺储粮的法子?我会编‘防腐藤筐’,能存粮还防潮!”
老匠人的到来解了燃眉之急。编筐首先要找坚韧的藤条,崖部落的阿崖立刻带着人往蚀骨崖去:“崖壁上的青藤最结实,还耐晒!”可青藤沾着崖壁的潮气,直接编容易烂,巢底部的阿巢出主意:“用巢底的防腐菌液泡一泡,藤条能存三年!”
泡藤条时又遇了小麻烦——菌液要晒足三天才管用,可预报说第二天有小风沙。风蚀谷的族人立刻在晒菌液的场地旁设了环形风柱,裹着光核的暖光:“风柱能挡沙,还能帮菌液晒干!”林砚每天都来查看,光核的暖光扫过藤条,菌液的吸收更快了,藤条泡得油亮,摸起来滑溜溜的。
编筐的日子里,十方人围着老匠人学手艺。老匠人手把手教:“藤条要交叉编,底部编密点才不漏粮!”沙民阿石学得快,编好的小筐还在筐沿刻了沙蜥纹;药部落的阿药则在筐内衬了层干菌叶:“这样更防潮,还能让粮食带点菌香!”
西域部落听说编筐的事,特意派了人来送“防渗麻线”:“用这线缝筐口,粮食更不容易受潮!”沙筑部落的阿筑则和他们合作,给大筐做了木支架:“大筐装得多,得有支架才稳!”
没过多久,一排排藤筐堆在了储物场——小筐装荞麦种,中筐装苜蓿籽,大筐装晒干的沙打旺秸秆(能喂牲畜)。筐身上都刻着标志:有的是十方部落的纹,有的是老匠人的木车纹,还有西域部落的麻线纹。
路过的商队见了,都来求购藤筐。林砚笑着说:“不用买,送你们!但要帮我们带个消息——谁想学编筐,都能来戈壁!”商队首领高兴地接过筐,里面还装了把荞麦种:“我们一定传到!”月魂蛊幼虫驮着小藤筐,跟着商队飞了一段,光粒落在筐上,藤筐显得更亮了。
老匠人要走时,把编筐的工具留给了阿石:“我要去下一个部落,把这手艺传下去。你们把戈壁的绿守好,比啥都强!”阿石握着工具,用力点头。
夕阳下,储物仓的藤筐映着光,里面的粮食堆得冒尖。苏清寒望着筐上的刻纹,对林砚说:“共生不光是一起做事,还得把好手艺传下去。”林砚举起光核,暖光洒在藤筐上,也洒在驿道上——远处,又有木车轱辘声传来,这次来的,是想学编筐的邻地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