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九重山阙表面看起来并非人工修建,而似堰塘边缘天然形成的石脊,高约六十丈,石脊表面凹凸不平,生长着茂密的地脉草——这种草的根系能深入山体三尺,吸收岩层中的杂息,释放纯净灵能,起到稳定周边灵能的作用。
每到清晨,草叶上会凝结出带着灵能的露珠,村民们常来采集露珠泡茶,喝了能舒缓疲劳,李伯家的小远就最喜欢喝这种露珠泡的茶,说“比蜜还甜”。
小白猪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跃入空中。
它的动作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身体在空中微微蜷缩,灵能在腹下凝聚,形成一道淡白色的光托——光托泛着柔和的灵芒,将它的身体稳稳托起,缓缓上升。
上升过程中,它还不忘用灵识扫描周边的灵能状态,确保没有异常波动。
令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小白猪腹下的灵能突然涌动,形成一个淡白色的灵能气泡。
这并非普通的气泡,而是由“纯和黑意”与水体灵能按七三比例融合而成的“灵脉护泡”——“纯和黑意”负责稳定护泡结构,分子结构紧密得能抵御外部灵能冲击;水体灵能则模拟灵生物熟悉的生存环境,气泡内的水温、灵能浓度都与堰塘完全一致。
二者结合,既能确保护泡的强度,又能让灵生物在其中保持活力。
护泡壁上刻着细密的“护灵纹”,每一道纹路都对应一种灵生物的灵能频率:针对灵鱼的“游纹”呈流线型,纹路间距会随灵能流动自动调整,能在护泡内形成与堰塘一致的“灵能水流”,让灵鱼摆动鱼鳍时感受到熟悉的阻力,不会因环境突变而游动失衡;
针对灵虾的“爬纹”呈细密的网格状,网格节点处泛着淡白色微光,能模拟堰塘底部的泥沙质感,灵虾的螯钳与步足接触纹路时,会产生与泥沙相同的摩擦力,让它们能像在原环境中一样自由爬行;
针对灵草的“生纹”则呈螺旋状,围绕着灵草根系分布,能持续释放微量灵能,如同春雨般浸润着灵草的根系与叶片。
那些灵能顺着根系的脉络缓缓向上蔓延,先是滋养着最纤细的根须,让根须上的绒毛愈发鲜亮,再沿着主根输送到茎秆,最终抵达叶片,让叶片边缘泛起淡淡的绿光,像是被注入了新的生机。
更妙的是,这股灵能还能在灵草体表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防止灵草因脱离原生水体出现脱水枯萎,哪怕在护泡中停留半日,灵草依旧能保持着鲜活的姿态。
除此之外,护泡壁上还刻着一道特殊的“调节纹”——这是月平与小白猪共同琢磨出的创新纹路。
它像一位细心的管家,能根据护泡内灵生物的数量与活动状态,自主调节内部的灵能浓度与氧气含量。
若是灵鱼群游动频率加快,消耗的氧气变多,调节纹便会悄悄提升氧气浓度,让灵鱼呼吸更顺畅;若是灵草光合作用增强,对灵能的需求减少,调节纹又会适当降低灵能浓度,避免灵草因过度吸收灵能导致叶片灼伤。
气泡一接触空气,便在小白猪的灵能催动下缓缓膨胀。
小白猪的双眼微微闭合,灵识完全沉浸在护泡的灵能调控中,它能清晰感知到护泡每一处的灵能密度变化——哪里灵能稍弱,哪里需要加强,都能精准把握,将膨胀速度控制得恰到好处。
不快不慢,既能快速形成足够容纳所有灵生物的空间,又不会因膨胀过快导致护泡结构不稳定。
随着气泡渐渐变大,护泡壁上的护灵纹愈发清晰,每一道纹路都泛着淡白色的灵能光晕,像是夜空中的星辰,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当护泡直径达到三丈时,小白猪轻轻睁开双眼,灵能输出瞬间稳定,护泡停止膨胀。
此时护泡壁的厚度虽只有半寸,却结实得很——此前测试时,陈阳曾用重达五十斤的灵木锤轻击护泡,护泡只微微颤动了一下,没有丝毫破损,足见其结构强度。
护泡稳稳地悬浮在堰塘上空,距离水面恰好三尺。
这个高度是经过反复琢磨的:太低了,护泡容易与水面接触,干扰水体灵能;太高了,灵生物在转移过程中又可能因距离过长产生应激反应。
护泡下方的“引导口”缓缓张开,开口宽约一尺,边缘的灵能呈柔和的弧形,像是裹着一层软垫——这是特意为堰塘中那只百年灵龟准备的,灵龟背甲直径约一尺,弧形边缘能避免它进入护泡时背甲被划伤。
引导口张开的瞬间,小白猪口中发出一道细微的“灵能哨音”。
这道哨音的频率与灵生物的灵能频率完美契合,像是一句无声的“安全信号”。
哨音刚落,堰塘中的灵生物便开始有序地朝着护泡移动,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安静而有序:
灵鱼群率先响应,它们摆动着泛着淡青色光泽的尾巴,顺着小白猪释放的“灵能引导流”缓缓游动。
这股引导流的温度与水体一模一样,灵能浓度又比周边略高一些,像是一条无形的通道,温柔地指引着灵鱼群前进。
灵鱼群排成整齐的队列,前后间距保持着三寸左右,没有一条灵鱼插队或碰撞。
带头的是一条体型稍大的灵鲤,它的鳞片泛着更亮的光泽,是灵鱼群的“首领”——去年灵田减产时,就是这条灵鲤带领鱼群,在堰塘中找到了一处灵能较足的区域,让鱼群得以存活,每次转移时,都是它带领鱼群行动,沉稳又可靠。
灵鱼群进入护泡后,护泡壁上的“游纹”立即被激活。
流线型的纹路中灵能快速流动,形成与堰塘一致的“灵能水流”。
灵鱼们摆动鱼鳍,在水流中自由穿梭,甚至比在堰塘中更加活跃。
它们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围绕着护泡中央的灵草游动,吐着细小的气泡,气泡在护泡中缓缓上升,碰到护泡壁时便化作细微的灵能粒子,融入护泡的灵能循环中,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
负责监测的陈溪蹲在堰塘边,他手中握着一支“灵能感应笔”——笔身由灵木制成,笔尖镶嵌着一小块灵脉晶,能记录灵生物的活动状态。
他眼睛紧紧盯着护泡,手中的笔轻轻在记录册上划过,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这些灵鱼,倒像是在自家池塘里一样自在。你看那条小灵鲤,还在追着气泡玩呢,要是在平时,它早就躲到灵草下面去了。”
紧随灵鱼群之后的是灵虾与灵螺。
灵虾们收起锋利的螯钳,用步足轻轻拨动水体,顺着引导流缓缓飘向引导口,生怕不小心划伤同伴。
它们进入护泡后,立即朝着“爬纹”区域移动,步足接触网格状的纹路时,能感受到与堰塘底部泥沙相同的摩擦力。
灵虾们像是回到了熟悉的家园,快速爬行着,有的还在纹路间寻找着细小的灵藻碎屑,仿佛在悠闲地觅食;有的则用螯钳轻轻梳理着步足上的杂质,动作认真又可爱。
灵螺则安静地吸附在灵草的茎秆上,随着灵草一同进入护泡。
它们的壳口朝向一致,缓慢地伸缩着身体,释放出微量的灵能——这些灵能与护泡的灵能相互融合,能增强护泡的稳定性,像是在为护泡“添砖加瓦”。
有几只小灵螺还顺着灵草的叶片缓缓爬行,留下一道细微的灵能痕迹,像是在叶片上“画画”。
最后转移的是水中的灵草与灵萍。
灵草的根系在小白猪的“灵根保护术”加持下,带着根部周围三寸的土壤,轻轻飘向引导口。
土壤中还夹杂着少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灵草生长的“好伙伴”,能帮助灵草吸收灵能与养分,小白猪特意将它们一同转移,就是为了让灵草在护泡中也能保持自然的生长状态。
灵草进入护泡后,立即被“生纹”包裹,螺旋状的纹路释放出微量灵能,滋养着灵草的根系与叶片。
灵草的叶片缓缓舒展,泛着鲜亮的绿光,像是在无声地表达着愉悦——有几株灵草还长出了新的叶芽,叶芽上沾着细小的灵能粒子,在护泡的光晕中闪烁着微光。
灵萍的转移则更为精细。
这些灵萍的叶片脆弱易碎,稍有不慎就会破损。
小白猪特意为灵萍释放了一道“灵能托举层”,这层灵能如同柔软的云朵,将灵萍轻轻托起,避免它们在转移过程中相互挤压。
灵萍进入护泡后,“生纹”又会自动调整灵能输出,为灵萍提供充足的光照——光照强度与夕阳一致,温和不刺眼,刚好能满足灵萍光合作用的需求,让它们在护泡中也能正常生长。
有几片灵萍的叶片上还沾着细小的水珠,水珠在光照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格外好看。
整个转移过程持续了一炷香时间,期间没有任何灵生物受到损伤,甚至连最脆弱的灵浮萍叶片都没有出现褶皱。
陈林站在一旁,手中的地脉监测针始终保持着稳定,针尾的灵脉晶碎屑泛着柔和的光泽,没有出现丝毫异常波动。
他看着监测针上的刻度,眼中满是敬佩:“小白猪对灵能的掌控精度,比我们这些修炼多年的意者还要厉害。我之前操控灵能转移灵草时,灵脉波动比这大多了,还不小心损伤过灵草的根系,让那株灵草枯萎了好几天才恢复。”
月平微微一笑,目光紧紧盯着护泡,生怕出现一丝差错:“小白猪的灵能特性本就偏向‘守护与引导’,它的灵能频率与水体灵能的契合度很高,是转移灵生物的最佳人选。而且它心思细,能感知到每一种灵生物的需求。”
他指着护泡中那只百年灵龟,继续说道:“就说那只百年灵龟,它喜欢湿润的环境,小白猪便在护泡内凝聚了微量水雾,水雾颗粒细小,不会影响灵龟呼吸;灵草需要光照,小白猪又借意鉴投射的微光为灵草提供光源,避免灵草因光照突变出现枯萎;灵鱼需要流动的水体,小白猪便在护泡内形成微弱的灵能水流,让灵鱼游动时和在原环境中一样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