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电话,雨还在窗台上敲着节奏。妻子把青瓷碗里的雨珠倒进花盆,说给那株绿萝添点\"念想水\"。女儿翻了个身,怀里的碗口磕在床栏上,发出清脆的响,像祖父当年用竹筷敲铜模的声音。我摸着手机屏上\"父亲\"两个字,突然很想知道那把伞的竹柄,是不是也浸着红漆的暖。
第二天快递员敲门时,女儿正趴在地上画雨伞。纸箱拆开的瞬间,桂花香混着旧竹的味道漫出来——父亲在伞骨缝里塞了把新晒的桂花。竹柄被摩挲得发亮,\"李\"字的刻痕里嵌着点暗红,像谁的指血渗进了木头。\"太爷爷的字会呼吸!\"女儿把脸颊贴在竹柄上,突然跳起来往门外跑,\"我要去告诉张奶奶!\"
张奶奶摸着伞柄的纹路,说想起了自己老伴的烟杆,也是这样的老竹,\"用得越久越跟手亲,就像日子过着过着,就跟人长在了一起。\"她往伞里塞了袋炒南瓜子,说这是她老伴最爱的零食,\"你们替我尝尝,就当两老头子在雨里碰了杯。\"女儿举着伞在院子里转圈,竹柄上的\"李\"字在阳光下忽明忽暗,像祖父在远处点头笑。
周末带女儿去公园写生,她非要把伞撑开架在画板旁。风一吹,伞面鼓成只绿灯笼,竹柄在草地上投下细长的影。有个老爷爷拄着拐杖过来,盯着\"李\"字看了半天,说他年轻时也有把这样的伞,刻的是\"王\"字,\"后来给儿子了,他嫌旧丢了,\"老人的手指划过竹节,\"现在才明白,丢的哪是伞,是条回家的路。\"女儿把画好的雨伞图送给他,说这上面有两个\"李\"字,\"您拿着,就当借您半个家。\"
父亲来视频时,正看见女儿用伞柄压面团。她学母亲的样子做米糕,把竹柄往面团上按,\"李\"字的纹路印在米糕上,歪歪扭扭却精神。\"这法子好,\"父亲在那头拍大腿,\"你爷爷当年总说,过日子要像竹子,看着直,其实藏着弯,能屈能伸才长久。\"母亲抢过手机,说给我们寄了新磨的米粉,\"里面掺了点南瓜子仁,张奶奶的心意得混在甜里才够味。\"
社区举办亲子运动会那天,下起了小雨。女儿举着祖父的伞跑接力,竹柄在她手里晃晃悠悠,却没掉过一次。冲过终点时,她扑进我怀里,伞骨磕在我膝盖上,疼里带着点暖。\"太爷爷在帮我呢,\"她指着竹柄上的\"李\"字喘气,\"我跑的时候,字在发烫。\"旁边的家长们围着看伞,有人说要回家找找老物件,有人说要给孩子刻个带姓的木牌,雨丝里飘着此起彼伏的\"我家也有我记得\",像场流动的家族聚会。
夜里整理伞骨,发现夹层里藏着张泛黄的纸条。是祖父的笔迹,记着某年某月给果园补刷红漆,旁边画了个小小的伞形:\"雨大,用伞护着漆桶,不然红漆会哭。\"女儿凑过来看,突然指着伞形旁边的小脚印:\"这是我!\"我笑着摇头,说这是爸爸小时候的脚印,她却坚持:\"就是我,太爷爷知道我会用这把伞。\"她把纸条放进青瓷碗,说要让莲花也看看太爷爷的字,月光落在碗沿,竹柄的影子斜斜地伸过去,像在轻轻握住那行字。
清晨被厨房的响动惊醒,女儿正踩着板凳够米粉。她要给表妹家的新生儿做\"李\"字米糕,说要让竹柄的温度传到小婴儿手里。我蹲下去帮她扶着伞,竹柄在晨光里泛着油光,\"李\"字的刻痕里积着点面粉,像给家的记号撒了层糖。窗外的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落在伞面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在地板上跳来跳去,像祖父当年在果园里追着我跑时,洒下的那些笑。
妻子把蒸好的米糕装进礼盒,竹柄印的\"李\"字在糕面上微微凸起。女儿非要把伞也塞进盒子,说要让小弟弟摸摸太爷爷的温度。\"伞得留着防雨,\"我捏捏她的鼻尖,\"但我们可以把竹柄的影子拍下来,让他知道,有个刻着'李'字的家,永远在等他。\"拍照时,阳光正好穿过伞骨,在米糕上投下细碎的网,像无数双手,正轻轻托着那些往远处去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