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下巴磕在我肩上,带着点桂花糖的甜香。秋雨打湿的头发贴在她额角,像片刚被洗过的葡萄叶。\"爸爸,树叶为什么哭呀?\"她的声音混着雨声,黏糊糊的像块没蒸透的米糕。我往她兜里塞了块油纸包的米糕,是出门前妻子刚蒸的,\"不是哭,是树在跟土地说悄悄话呢,就像太奶奶缝布鱼时,总对着布头念叨。\"
路过社区的老槐树,见张奶奶正往树干上裹草绳。\"天凉了,给树穿件衣裳,\"她的蓝布衫被雨打透,贴在背上像幅皱巴巴的地图,\"你爷爷以前总说,树跟人一样,得疼着才肯长。\"女儿突然从背上滑下来,非要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缠在最细的枝桠上,\"这是我的小围巾,让小树也暖和暖和。\"张奶奶看着她冻红的鼻尖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雨珠,\"这孩子心细,随她太奶奶。\"
楼道里的声控灯坏了,摸黑上楼时,女儿突然攥紧我的头发。\"别怕,\"我腾出一只手摸她的脸,摸到点冰凉的湿意,是雨水还是眼泪分不清,\"爸爸记得每级台阶——第三级会响,第七级有裂缝,就像太爷爷记得果园里每棵树的脾气。\"她突然笑出声,说台阶在挠她的脚,\"它们也在说悄悄话吗?\"我嗯了一声,想起小时候祖父背我回家,也说过类似的话,原来有些话会像雨丝,悄悄钻进下一代的耳朵里。
开门时妻子正举着吹风机,暖风吹散满室的桂花香。她接过女儿湿漉漉的外套,发现兜里的米糕早被压扁了,油纸洇出片深痕。\"这是今天新蒸的,加了今年的桂花,\"她往女儿嘴里塞了块完整的,\"你太爷爷说,米糕要趁热吃才暖,就像回家要赶在天黑前。\"女儿含着米糕含糊不清地说,要给张奶奶送几块,\"她给树穿衣裳,我们给她送甜的。\"
雨越下越大时,我们举着伞往张奶奶家去。女儿非要自己拎食盒,小手被勒出红印也不肯放。路过民俗角的窗,看见那半块木牌被雨水洗得发亮,\"李\"字的红漆在雨里像团跳动的火苗。\"木牌在淋雨呢,\"女儿踮脚往窗里看,\"它会不会冷?\"我想起父亲说过的\"木头喜水,就像人喜泪,都是活气\",便说:\"它在喝水呢,喝饱了才能长更高。\"
张奶奶开门时,手里还攥着没编完的草绳。食盒打开的瞬间,桂花香混着雨声漫开来,她突然捂住嘴,说想起了自己的老伴,\"他以前总在雨天蒸米糕,说水汽能把甜味锁在面里。\"女儿把祖父的漆刷故事讲给她听,她听得直抹眼泪,从柜里翻出个青瓷碗,\"这是我嫁妆,跟了我五十年,你们带回去盛米糕,也算认个亲。\"碗底的莲花纹被磨得发亮,像朵开在岁月里的云。
回家路上女儿抱着青瓷碗,雨水顺着伞沿滴在碗里,叮咚像串小铃铛。\"张奶奶的碗会唱歌,\"她把耳朵贴在碗边,\"唱的是'回家吧'。\"我望着雨幕里模糊的路灯,突然觉得所谓邻里,不过是把别家的暖,当成自家的甜——就像张奶奶记得祖父的米糕,就像我们惦记她的青瓷碗,就像那株葡萄藤,不管爬多远,枝桠总会缠上邻家的篱笆。
女儿睡熟时,怀里还搂着青瓷碗。我把她汗湿的头发拨开,看见鬓角沾着片小小的桂花,是下午蒸糕时蹭上的。妻子正在给表妹发消息,说张奶奶的青瓷碗开了莲花,\"等天晴了寄几张照片给孩子,让他认得这朵花。\"窗外的雨还在下,敲打着玻璃像无数只小手在轻叩,我摸出手机给父亲打电话,说今天的米糕甜得正好,雨里的木牌红得很暖。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翻东西的声音,接着是他乐呵呵的笑:\"我找出你爷爷的旧伞了,竹柄上还刻着'李'字,明天寄给你们,雨天撑着,就像他跟着似的。\"挂了电话,雨丝里仿佛真飘来祖父的声音,说伞骨要选韧性好的竹,就像日子要经得住风雨才够韧。我望着女儿怀里的青瓷碗,碗里盛着的雨珠在月光下晃,像无数个亮闪闪的家,在时光里轻轻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