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落进皇城时,御书房的烛火已燃到了第三根。容珩放下北境急报,指节在奏折上重重叩了三下,积雪压断梅枝的脆响从窗外传来,竟与他心头的沉郁莫名呼应。
“李德全。”他扬声道,声音里带着未散的寒意。
“奴才在。”李德全轻步走进来,见案上的急报边缘已被捏出褶皱,心头一紧——自打北境安定了五年,陛下已有许久没这样动过怒了。
“传朕旨意,召六部尚书、大将军、萧元帅即刻到御书房议事。”容珩起身时,龙袍下摆扫过案角的青铜镇纸,发出沉闷的碰撞声,“再让东宫太子也过来。”
李德全刚要应声,却见卫蓁蓁披着件狐裘披风走进来,手里捧着个暖炉:“陛下忙了一下午,先喝口热茶暖暖身子。”她瞥见那封急报,封皮上印着的“北境密报”四个字刺得人眼疼,便知定是出了大事。
容珩接过茶盏,滚烫的茶水却暖不透指尖的寒凉。“北漠王庭换了新主,是老狼王的幼子,名叫赫连烈,刚登基就动了歪心思。”他沉声道,“昨日三更,北漠铁骑突袭了咱们的雁门关,虽被守将打退,却掠走了附近三个村落的百姓,还放话说……要咱们割让河西三郡,否则开春就挥师南下。”
卫蓁蓁握着暖炉的手猛地收紧,狐裘披风上的绒毛簌簌颤动。河西三郡是北境的粮仓,更是抵御漠北的屏障,割出去,无异于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她想起五年前,萧沅就是在雁门关浴血奋战,才换得边境安宁,如今尸骨未寒的将士们怕是还在地下不安稳。
“赫连烈这是仗着新君登基,想立威呢。”卫蓁蓁定了定神,声音却依旧发颤,“老狼王在位时,虽与咱们偶有摩擦,却知分寸,这幼子……怕是个愣头青。”
“愣头青才更危险。”容珩揉了揉眉心,“他刚上位,急于巩固地位,最可能用对外征战来转移内部矛盾。北漠的骑兵向来凶悍,若真让他们突破雁门关,京城就危险了。”
正说着,李德全匆匆来报:“陛下,六部大人、萧元帅、太子殿下都到了。”
容珩起身整理了一下龙袍,沉声道:“让他们进来。”
大臣们鱼贯而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凝重。萧沅刚从军营赶来,玄色披风上还沾着雪粒,肩头落着薄薄一层白,显然是一路策马奔来。容瑾跟在他身后,身上的常服已换成了略显正式的锦袍,虽面带稚气,眼神却异常沉稳。
“都坐吧。”容珩示意众人落座,将北境的急报传阅下去,“情况就是这样,北漠新王赫连烈寻衅,雁门关遇袭,百姓被掠。你们说说,该如何应对?”
兵部尚书率先起身,抱拳朗声道:“陛下,北漠向来欺软怕硬!依老臣看,当立刻增兵十万,驰援雁门关,再派一员大将,直捣北漠王庭,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厉害!”
户部尚书却皱起眉:“尚书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刚入冬,粮草转运困难,增兵十万,光是军粮就得耗掉国库三成储备。况且河西三郡刚经历过蝗灾,百姓还没缓过劲来,哪经得起大战折腾?”
“那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北漠欺负到头上?”兵部尚书反驳道,“雁门关守将传来消息,北漠骑兵这几日还在关外游弋,显然没安好心!”
大臣们顿时分成两派,一派主战,说“不打不足以立威”;一派主和,说“当以安抚为主,待开春再做打算”。争吵声越来越大,御书房的烛火被震得摇曳不止。
容珩始终没说话,目光落在萧沅身上。这位镇北元帅自始至终都在翻看北境舆图,指尖在雁门关以西的一处峡谷上来回摩挲。
“萧元帅,你怎么看?”容珩终于开口,声音压过了满堂争论。
萧沅放下舆图,起身拱手:“回陛下,臣以为,主战太过冒进,主和则显懦弱。北漠新王急于立威,咱们偏不让他如愿——既不主动开战,也不能示弱。”
“哦?”容珩挑眉,“说说你的具体想法。”
“第一,增兵三万,而非十万。”萧沅指着舆图,“雁门关现有的守军加上三万援军,足以守住关隘,再多则粮草难继。这三万兵,臣建议从京畿大营调派,都是精锐,能快速抵达。”
“第二,加固防线。”他指尖移到河西三郡的边界,“从雁门关到临河城,修一道烽火台,每隔三十里建一座,一旦北漠有动静,两时辰内就能传到京城。再让临河城守将深挖壕沟,囤积滚石、箭簇,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第三,派使者去北漠。”萧沅的目光转向容珩,“但不是去求和,而是去‘问罪’——质问他们为何突袭雁门关,为何掠走我大启百姓。若他们肯放人、赔罪,此事可暂告一段落;若不肯,咱们便有了开战的理由,天下人也会站在咱们这边。”
殿内一片寂静,刚才争吵的大臣们都陷入了沉思。容瑾忽然起身,朗声道:“儿臣觉得太傅说得对!就像与人打架,得先让对方理亏,咱们动手才占理。”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修烽火台、挖壕沟,既能防北漠,也能让河西的百姓觉得安全,就像给他们加了层保护壳。”
容珩看向容瑾,眼里闪过一丝赞许:“你说得有道理。民心安定,比增兵十万更重要。”
他转向众臣:“萧元帅的提议,你们觉得如何?”
吏部尚书躬身道:“陛下,萧元帅的计策稳妥!增兵三万既能显威,又不至于耗空国库;派使者问罪,则占尽道义,老臣赞同!”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刚才的争论声换成了对细节的讨论——谁来领兵驰援?派谁当使者去北漠?粮草如何调度?
容珩看着众人各抒己见,忽然道:“援军统领,朕打算让萧元帅亲自担任。”
萧沅毫不犹豫:“臣,领旨!”
“使者一职……”容珩沉吟片刻,目光落在容瑾身上,“瑾儿,你愿不愿意去?”
满殿皆惊。让刚满十三岁的太子亲赴北漠,这未免太过冒险。卫蓁蓁刚要开口劝阻,却被容珩用眼神制止了。
容瑾愣了一下,随即挺直脊背:“儿臣愿意!”
“太子殿下不可!”礼部尚书急忙劝阻,“北漠新王性情暴戾,万一伤了殿下……”
“正因他暴戾,才更该让他看看我大启的气度。”容瑾朗声道,“儿臣去,不仅是为了问罪,更是为了让北漠百姓看看,咱们不是好战之辈。就像师母说的,治病要先治根,或许这次去,能找到他们寻衅的根源。”
萧沅看着容瑾,眼里满是欣慰:“殿下有这份担当,臣佩服。臣在雁门关接应,定保殿下周全。”
容珩点头:“好!就这么定了。太子明日出发,带三十名护卫,再加一名熟悉北漠风俗的通事。萧元帅三日后启程,务必在太子抵达北漠王庭前,把雁门关的防线筑牢。”
散朝时,雪已经停了。卫蓁蓁陪着容珩走在回凤仪宫的路上,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陛下,让瑾儿去北漠,是不是太冒险了?”她终于忍不住问道。
“冒险,但值得。”容珩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厚厚的锦缎传过来,“赫连烈刚登基,内部不稳,未必敢真对瑾儿动手。况且萧沅在雁门关接应,安全无虞。更重要的是,让瑾儿去看看边境的苦,看看北漠的真实情况,比在宫里读十本兵书都有用。”
他顿了顿,望着远处东宫的方向:“他是未来的君主,总得学会在风浪里行走,而不是永远躲在咱们身后。”
卫蓁蓁沉默了。她想起容瑾小时候,第一次学骑马摔破了膝盖,哭着要她抱,容珩却站在一旁说“自己站起来”。如今想来,他对孩子的严苛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期许。
“那……我去给瑾儿准备些御寒的衣物,北漠比京城冷多了。”卫蓁蓁轻声道,眼眶有些发热。
“让沈清辞也帮忙准备吧。”容珩笑道,“那孩子心细,比咱们想得周到。”
东宫的灯亮到了后半夜。容瑾正在收拾行装,沈清辞坐在一旁,给他的行囊里塞着暖手炉、伤药,还有几本关于北漠风俗的书。“北漠人爱喝烈酒,你不胜酒力,宴席上能推就推,我给你备了醒酒药,藏在靴子里。”她一边说,一边在小纸条上写着注意事项,“他们的礼节跟咱们不一样,见面时别先伸手,得等对方行礼……”
容瑾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忽然握住她的手:“清辞,等我回来。”
沈清辞脸颊微红,点了点头:“我在京城等你,还会帮你整理朝政笔记,等你回来给你看。”她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枚玉佩,上面刻着个“安”字,“这是我娘留给我的,据说能辟邪,你带着。”
容瑾接过玉佩,紧紧攥在手心,仿佛握住了整个寒冬的暖意。
三日后,萧沅带着三万援军离开京城。出征那天,柳萱挺着大肚子来送行,寒风里,她的脸色有些苍白,却依旧笑着给萧沅整理披风:“到了雁门关,记得按时喝药,别总熬夜看舆图。”
“知道了。”萧沅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手背的冻疮——那是早年在药王谷制药时留下的旧疾,一到冬天就犯。“你在京城好好的,别惦记我,也别总操心谷里的事,晚晴能应付。”
“放心吧。”柳萱踮起脚,替他拂去肩上的雪粒,“等你打退了北漠,回来正好能赶上孩子出生。”
萧沅笑了,眼里的坚毅里多了几分温柔:“好,我一定赶回来。”
号角声响起,萧沅翻身上马,玄色披风在寒风里展开,像一只展翅的雄鹰。他回头望了一眼柳萱,又看了看站在城楼上的容珩与卫蓁蓁,扬鞭大喝:“出发!”
三万铁骑踏雪而行,马蹄声震得地面微微发颤,很快消失在远方的官道上。柳萱站在城门口,直到再也看不见那抹玄色身影,才轻轻抚摸着小腹,低声道:“爹爹去保家卫国了,你们也要乖乖的,等他回来。”
与此同时,容瑾的使团已抵达北漠边境。北漠的冬天比大启冷得多,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护卫们都裹紧了披风,容瑾却依旧挺直脊背,按着腰间的佩剑——那是萧沅送他的,说“剑是用来防身的,不是用来吓人的”。
北漠派来迎接的是个名叫巴图的将军,满脸络腮胡,眼神凶狠,见了容瑾,只是微微颔首,连句客气话都没有。“我们大王在王庭等着殿下,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要是你们的使者敢耍花样,可别怪我们不客气!”
容瑾毫不畏惧,淡淡道:“我大启向来光明磊落,倒是贵国,突袭雁门关,掠我百姓,该好好解释解释。”
巴图没想到这少年太子竟如此强硬,愣了一下,冷哼一声,转身带路。
一路上,容瑾仔细观察着北漠的景象:土地贫瘠,草木枯黄,偶尔能看到穿着破烂羊皮袄的百姓,眼神麻木地望着他们的队伍。他想起柳萱说的“北漠缺粮,才总惦记着南下”,心里忽然有了些明白——赫连烈寻衅,或许不只是为了立威,更是想抢夺粮草,安抚国内的百姓。
到了北漠王庭,赫连烈在大殿上召见容瑾。这位新王年纪不大,约莫二十岁,脸上带着一道狰狞的刀疤,眼神里满是桀骜。他斜靠在王座上,根本不起身,傲慢地问:“大启的小太子?怎么,是来给本王送河西三郡的地图的?”
容瑾站在大殿中央,不卑不亢:“我是来问大王三件事:第一,为何突袭我雁门关?第二,为何掠走我大启百姓?第三,若大王肯放人、赔罪,我大启可以不计前嫌,甚至可以跟贵国通商,让北漠百姓能吃上饱饭。”
“通商?”赫连烈像是听到了笑话,放声大笑,“就凭你们?本王想要的,自己会抢!”
“抢来的东西,终究不长久。”容瑾直视着他,“就像这大殿里的地毯,是从西域抢来的,可大王脚下的靴子,却还打着补丁——北漠缺的不是抢来的奢侈品,是能让百姓活下去的粮食、布匹。”
赫连烈的笑容僵在脸上,眼神瞬间变得凶狠:“你敢教训本王?”
“我不是教训,是实话实说。”容瑾语气平静,“我一路走来,看到北漠的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大王不想着怎么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却要发动战争,难道不怕百姓怨声载道吗?”
巴图在一旁怒喝:“放肆!敢对我们大王不敬!”说着就要拔刀。
“住手!”赫连烈抬手制止了他,死死盯着容瑾,像是要把这少年看穿。半晌,他忽然道:“好,你有种!本王可以放了那些百姓,但你们得给我一万石粮食,否则免谈!”
容瑾皱眉:“一万石太多,最多五千石。而且,不是‘给’,是‘换’——用你们北漠的皮毛、战马换,公平交易。”
赫连烈眯起眼:“你倒是会算账。行,五千石就五千石,但你们得先把粮食送来,本王再放人。”
“可以。”容瑾点头,“但我要先见那些百姓,确认他们安然无恙。”
赫连烈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同意了。
关押百姓的地方是个废弃的军营,三十多个百姓挤在破旧的帐篷里,个个面黄肌瘦,见了容瑾,都挣扎着要跪下,眼里满是感激。“太子殿下!您可来了!”一个老者泣不成声,“北漠人把我们当牲口使唤,还说明天要是不交出赎金,就把我们卖到漠北去!”
容瑾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他扶起老者,沉声道:“大家放心,我一定带你们回家。”他转头对巴图道:“看到了吗?这些都是安分守己的百姓,你们这样对他们,就不怕天打雷劈?”
巴图别过脸,没说话,但眼神里的凶狠淡了些。
回到王庭后,容瑾立刻写了封信,让人快马送往雁门关,让萧沅协调五千石粮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北漠边境,同时叮嘱:“粮食里多掺些粗粮,再带些种子,告诉北漠人,这是春播的麦种,比直接给粮食有用。”
萧沅收到信时,正在雁门关督查烽火台的修建。看完信,他对身边的副将笑道:“太子长大了,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了。”
副将不解:“元帅,给北漠粮食就算了,还给种子?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北漠缺粮,才会南下抢掠。”萧沅指着关外的草原,“要是他们能自己种粮食,谁还愿意提着脑袋打仗?咱们给的不是粮食,是让边境安稳的机会。”他顿了顿,“按太子说的办,再派几个农官跟着去,悄悄教北漠人怎么种地——打仗不如种粮,这个道理,得让他们慢慢明白。”
粮食送到北漠时,赫连烈果然信守承诺,放了所有百姓。但他看着那些麦种,却冷笑道:“想让本王学你们种地?做梦!”
容瑾却不急不躁:“大王可以不学,但百姓总会学的。谁不想吃饱饭呢?”他看着赫连烈,“我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若大王还想开战,我大启奉陪到底;若大王愿意通商,我大启随时欢迎。”
说完,他带着百姓,转身离开了北漠王庭。
回程的路上,百姓们围着容瑾,七嘴八舌地说着感谢的话。那个老者颤巍巍地递给他一块饼:“殿下,这是老婆子藏的,您尝尝,垫垫肚子。”
容瑾接过饼,掰了一半递给身边的护卫,剩下的慢慢嚼着。饼很干,带着点苦味,却比他在东宫吃的任何点心都香甜。他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