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皇上这雷霆手段震慑住了。周韬好歹是一部尚书,说罢免就罢免,甚至连个体面的致仕理由都没给!此刻,所有大臣对皇上要推行新政的决心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然而谁也不知道一向温吞的圣上,此事为何做了如此凌厉的决断。
皇上当然也不会说,他曾做了一个几乎是身临其境洋人肆意践踏国土的噩梦,他本不算太过在意,但林淡这次的奏折,将他压在心底的恐惧又一次挑拨起来。
皇上环视众臣,目光平静的道:“工部尚书一职,关系新政推行,不可空缺。夏守忠,即刻宣忠顺王世子、工部右侍郎萧承炯进宫见驾。”
众人心中明了,皇上这是要立刻扶持支持新政的自己人上位了。
萧承炯是忠顺王世子,年轻有为,又是皇上的心腹之一,由他接任工部尚书,推行海关、巡缉司等涉及工程营造的事务,再合适不过。
待萧承炯匆匆赶至紫宸宫时,殿内的气氛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周韬被罢免的“榜样”作用下,反对的声音几乎消失殆尽。虽然仍有人对林淡提出的种种革新抱有疑虑之人,但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顶风而上,步周韬的后尘。
经过一番快速的商议,或者更为贴切的说,是皇上主导下的任务分派,殿内终于达成了相对一致的意见。
首当其冲的便是吏部和执金卫。
皇上对吏部尚书夏邦谟和执金卫指挥使刘冕道:“以林淡所言,新政推行,首重人才。吏部需尽快拿出章程,为海关、巡缉司等新设衙门选拔调配得力官员。执金卫则需按林淡所奏,着手筹建监察外邦的暗探网络,扩充相关人手。朕给你们十日时间,拿出具体方案!”
夏邦谟心中叫苦不迭,这仓促之间,去哪里找那么多合适又可靠的人才?
他苦思冥想,最终憋出了一个略显蹩脚的理由:“皇上,臣以为,或可借老太妃薨逝,皇上哀恸,欲施恩于天下士子为由,特开一次恩科,以招揽天下英才,备新政之用……” 这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牵强。
不过好在皇上并不在乎是以什么理由开恩科,所以夏尚书这个略显儿戏的理由,竟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通过了。
相比之下,执金卫指挥使刘冕更是有苦说不出。
他上哪里去“广纳英才”搞秘密监察?这都是需要长期培养、严格审查的特殊人员!
他心中已将林淡翻来覆去“问候”了无数遍,如果意念能杀人,林淡早已被他挫骨扬灰。
但现实是,他不仅杀不了林淡,还得替林淡这异想天开的提议擦屁股……不,是想破脑袋!
刘冕愁眉苦脸,只能先对皇上表示:“皇上,此事关乎机密,牵扯甚广,臣……臣一时难以想出万全之策,恳请陛下容臣回去后,召集得力下属细细商议,必当竭尽全力,尽快给皇上一个满意的答复。”
他打定主意,回去就立刻给林淡传信——这难题是你出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赶紧给我拿出一套可行的办法来!
皇上对自己的臣子还是很了解的,所以刘冕此时的困境他心知肚明,几乎能猜到他此刻心中所想,不由得在心中暗笑。不知从何时起,但凡需要动脑筋的棘手任务,执金卫这边最后多半会落到林淡头上去解决。这似乎已成了一种默契。
不过林淡也是忠心为国,给他得利剑配个智囊好像也不错,皇上美滋滋的想着。
吏部和执金卫这两个“受灾”最严重的部门领命后,其他部门的任务虽然相对简单一些,但也绝不轻松。
今日殿中的大臣,有一个算一个,至少都领了三项需要落实推进的事项回去。当众人终于得以走出紫宸宫时,外面天色已晚。
宫门外,一片诡异的寂静,各位重臣步履极快,几乎是逃离一般,生怕晚走一秒,又会被皇上抓回去,分摊更多永且远也干不完的差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凝重,对林淡的感情也都复杂起来。
远在广州府的林淡虽然想到了自己的奏折会给朝廷带来波澜,但他并不在意, 精进不辍,才能社稷长兴嘛!
紫宸宫热闹了大半天,终于安静下来,但皇上仍旧不得清闲,林淡奏折中关于对王顺和佛郎机人的处置请示他还没有批复。
按林淡所言,海道正使会上辩折,皇上想等着看看那帮奸佞是怎么颠倒黑白的,再给林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