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山西那边的塘报。”张云鹗躬身递上文书。
朱明夷接过,快速扫了几眼,眉头微皱。清军在山西大肆“剿饷”,压榨晋商士绅,甚至强制迁徙。这固然能补充军饷,但也激起了更大的民怨,使得各地反抗四起。
“这多尔衮,倒是狠辣。”朱明夷将塘报递回给张云鹗,“不过这也说明,他们是真的被咱们打疼了,只能靠搜刮度日。”
谢云舟轻摇羽扇,接话道:“秦王英明。清军经此两败,士气低落,兵力分散,短期内已无力东进。只是山西民乱四起,恐会波及关中,需加派人手严密监控。”
“这是自然。”朱明夷点头,“不过,咱们也不必急于出兵。关中初定,百废待兴,新法推行尚需时日,民心凝聚也非朝夕之功。眼下最重要的,是消化胜利果实,巩固地盘,积蓄力量。”
他看向侯天禄和王卫钦,两人正立于一旁。
“侯将军,王将军,潼关和陕北的防线,务必给我钉死。”朱明夷语气严肃,“清军不敢来犯是一回事,咱们自己懈怠又是另一回事。加固工事,严密巡查,绝不能给他们可乘之机。”
“末将遵命!”侯天禄和王卫钦齐声应道,神情坚毅。
“尤老将军那边,陕北安稳,但仍需警惕。”朱明夷又对尤世威道,“主要是提防清军绕道蒙古或者从河套骚扰。秦铁狼将军的黑狼骑是把尖刀,要用好。”
尤世威颔首:“秦王放心,世禄那边已有所布置,秦铁狼将军的骑兵亦是枕戈待旦。”
朱明夷满意地笑了笑,又看向张云鹗和谢云舟:“政务上,新法推行要稳妥,农会和里甲的组织要加强,诉苦大会要继续办下去,让百姓真正知道谁是他们的依靠。同时,广发榜文,招募贤士,咱们的摊子越来越大,人才缺口也大了。”
“遵命。”两人应下。
“对了,兵力方面,”朱明夷沉吟道,“虽然咱们现在有三十万披甲大军,但清廷毕竟占据大半个中原,底蕴深厚。咱们这点兵力,日子都难过!”
他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继续招募流民,扩充军队。至少得有六十万大军,本王才能睡个安稳觉”
“再招募三十万?”侯天禄倒吸一口凉气,这需要庞大的粮饷啊。
朱明夷看出了他的担忧,哈哈一笑:“粮饷问题,不要怕,莫说六十万,就是六百万,六千万,本王一样养得起!。”
他走到城楼边,望着远处忙碌的景象,那是新招募的流民正在修缮城墙,计件付酬,干得热火朝天。
“只是,铸币的速度还是太慢。”朱明夷自言自语,“关中钱荒严重,必须尽快解决。”
秦王府的书房里,朱明夷正在和谢云舟、张云鹗讨论铸币的事情。
“宝陕局日夜不停地铸造‘秦王通宝’,但铜料消耗巨大,远远跟不上需求。”张云鹗愁眉苦脸,“市面上的铜器都快被收光了,再这样下去,只怕要引起民怨。”
朱明夷摸了摸下巴,眼中闪烁着奇特的兴奋光芒:“铜料的问题嘛……本王有个想法。”
他从怀里掏出那把无限子弹的消音手枪,在两人面前晃了晃。
谢云舟和张云鹗对这把“掌心雷霆”早已不陌生,但此刻看朱明夷的眼神,总觉得他又要冒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念头。
“我这把神枪,是可以无限激发的,对吧?”朱明夷问道。
“回王爷,确实如此。”谢云舟点头。
“那弹头是什么做的?”
“应是铜。”谢云舟仔细观察过击发后的弹头。
“这就好办了!”朱明夷一拍桌子,“咱们把它固定住,让它对着一个坚固的靶子一直发射!打出来的弹头收集起来,熔炼提纯,不就有源源不断的铜料了吗?”
书房里瞬间鸦雀无声。
张云鹗目瞪口呆,嘴巴张成了“o”型。谢云舟则是一副见了鬼的表情。
“王爷……这……这可行吗?”张云鹗结结巴巴地问。
“为何不可行?”朱明夷理所当然地说,“无限子弹,不就是无限的铜料?只要把它固定好,找个地方让它一直打,咱们就躺着收铜了!这可比去收破烂快多了!”
谢云舟回过神来,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丝狂热:“王爷此法……虽然闻所未闻,但细思之下,竟是至理!天庭赐予的奇物,果然有无穷妙用!”他开始在脑海中飞速构思如何设计一个能承受连续射击的靶子和收集弹头的装置。
张云鹗还是有些懵,但看到谢云舟都表示可行,也只能佩服地拱手:“王爷大才!这……这简直是点石成金的手段啊!”
“哈哈,点石成金算什么,咱们这是枪口生铜!”朱明夷心情大好,“这事就交给谢先生去办。尽快弄出个装置来,咱们的宝陕局可等着铜料开工呢!”
“遵命!”谢云舟激动地应下。
解决了铜料问题,朱明夷又想起另一件大事。
他让人召集了尤世威、尤世禄以及秦铁狼至秦王府正厅。这三位都是在沙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宿将,此刻齐聚一堂,甲胄未卸,风尘仆仆,显然是刚从军务中抽身。他们眼神中带着军人特有的审视与警惕,也在暗自揣摩朱明夷突然召见的意图。莫不是又有哪路军情紧急,需要连夜调兵遣将?
“三位将军,不必拘束,请坐。”朱明夷坐在主位上,语气比往日商议军情时多了几分郑重。他目光扫过三人,见他们依旧站得笔直,便又加了一句:“今日请诸位前来,并非为了军务,而是有一件关乎本王,也关乎秦王府未来,乃至关中长治久安的要事相商。”
听闻不是紧急军情,三人神色稍缓,依言落座,但腰杆依旧挺得笔直,目光专注地投向朱明夷,等他下文。尤世禄放在膝上的手,不自觉地反复摩挲着裤料,似乎有些心绪不宁。
朱明夷清了清嗓子,沉声道:“本王思虑再三,决定择日举行大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