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亮,我起身时袖口还沾着昨夜炭笔留下的灰。厂房里的灯没关,冷柜低鸣声比夜里更沉了些。系统界面悬浮在眼前,进度条已走过一截,**35个时辰**的倒计时静静跳动。
我没再坐下,径直走向发酵车间。三名学徒已经在门口候着,手里攥着铜尺和记录册。我把他们带进去,指着池壁上的刻度线:“从现在开始,每两时辰测一次内外温差,误差不能超过半指宽。记清楚,不是估,是量。”
其中一个年轻后生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尺子,小声问:“要是风大,温度忽高忽低怎么办?”
“那就多测几次。”我接过他手中的铜尺,贴在池壁外侧,“我们没法改天气,但能抓住变化的规律。这些数据,将来就是新工艺的根基。”
说完,我在第一张记录表上签下名字,把笔递给他。他们立刻分组站位,有人爬上木架去测顶部,有人蹲在池底检查排水口密封情况。我转身回到操作台前,抽出昨晚写的《原料预处理标准草案》,用镇纸压好,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七彩番茄必须在晨露未干时采,灵香青瓜避开午后强光——这些细节不能再靠经验模糊过去。我要让每一个环节都变成可执行、可复现的动作。
顾柏舟进来时,肩上扛着一捆新削的竹架。他放下东西,看了眼墙上的温差记录表,低声说:“田里刚摘了第一批果,按你说的时间掐准的。”
“裂果呢?”我问。
“挑出来了,还有些表皮发皱的也单独放了。”
我点头,跟着他往外走。清晨的田埂湿漉漉的,脚踩上去有轻微的咯吱声。隔离区那半亩试验田已经翻整好,新施的肥泛着淡淡的土腥气。我弯腰查看藤蔓根部,叶片虽有些发黄,但茎秆仍挺实。
“补钾之后再观察两天。”我说,“今天这批果子很关键,要全部编号入库,标‘t-01’。”
顾柏舟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人搬运。我蹲下身,亲手摘了一颗七彩番茄。果皮光滑,带着露水的重量,指尖能感受到那种微微的弹力。这正是低温浸渍需要的状态——活性足,组织紧。
回厂路上,李商人正站在门口等。他手里没拿油纸包,也没提订单,只背着手,脸色不太轻松。
“镇上有动静了。”他一开口就直奔主题,“赵财表亲那边连夜搭了个冰窖,挂出招牌说‘仿云家秘法,冰镇脆瓜条’,已经有摊主开始进货试卖。”
我没停下脚步,边走边问:“设备呢?恒温控湿有没有?”
“哪有什么控湿。”他冷笑一声,“就是挖了个地洞,堆了几块冰,连原料都不挑。听说昨天收了一批烂边瓜,切掉坏处就往下腌。”
我推开厂房门,顺手拉亮顶灯。操作台上还摆着昨天泡过的仿品残渣,水已经浑浊发酸。我把新摘的番茄放在旁边,红紫相间的色泽和那团暗沉的瓜条形成鲜明对比。
“他们以为降温就是技术。”我把番茄轻轻推到他面前,“可我们的‘低温浸渍’不是冷,是让酶活性刚好停在最佳点。差一度,风味就断了。”
李商人盯着那颗果子看了许久,忽然抬头:“你打算什么时候出第一锅?”
“等系统适配完成。”我打开记录册,翻到最新一页,“现在每两时辰的数据都在积累,等倒计时结束,我会用这些参数做首轮校准。第一批成品,只出五十盒。”
“这么少?”
“因为每一盒都要带认证码。”我指向草案角落的一行字,“包装上印‘田园女神系统溯源码’,扫码能看到从采摘到封装的全过程记录。他们抄不了流程,更造不出这个链。”
他沉默片刻,终于点头:“我去联系镇上的印坊,让他们准备防伪标签纸。你要什么样式?”
“简单就好。”我说,“一个方形码,下面一行小字:朝露凝香脯。”
“这名字……”
“取自晨采一级果,锁住第一缕香气。”我合上册子,“这款产品不会走批发,只供醉春楼和瑞丰商行的高端定制单。价格翻倍,门槛拉高,让他们连模仿的资格都没有。”
李商人嘴角微动,到底没再说劝阻的话。他掏出随身的小本子记下名称,又确认了一遍首批数量和交付时间,便转身离开。
我走到冷藏室门口,拉开最底层的抽屉。里面整齐码着二十几个玻璃罐,每个都贴着标签:**t-01批次·七彩番茄·A级果**。这是今天的试验储备,一颗都不能错。
顾柏舟不知何时走了进来,站在我身后没说话。我回头看他一眼,他指了指外面:“石料运到了,下午就能开始搭临时钢架。”
“嗯。”我应道,“你去忙吧。”
他没动,反而走近几步,压低声音:“昨晚睡得不好?”
我愣了一下,才意识到自己眼下可能有些发青。还没答话,手腕上的记录提醒震动起来——**新一轮温差测量时间到**。
我抬手看了眼时间,立刻转身往发酵车间走:“现在要去测数据,不能晚。”
他跟出来几步,在走廊拐角停下:“记得喝水。”
我没回头,只点了点头。
车间里,学徒正在读取铜尺上的刻度。我接过尺子贴在池内壁,感觉金属传来一阵凉意。记录纸上已经填了三轮数据,波动曲线初现雏形。
我把新数值写进表格,在下方划了一道横线,然后提起笔,在旁边标注:**待系统适配完成后,立即启动首锅投料程序**。
笔尖落下时,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操作台边缘。那行字的一端被光影切开,墨迹清晰,另一半却隐入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