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可知,近日偶读前朝笔记,记载一事,颇令人感慨。昔有寒士,文章锦绣,却因无名师引荐,无家世依托,屡试不第。
后愤而将文章投于某权贵门下,假托其名,竟一举高中!揭榜之日,权贵愕然,世人哗然。”
他顿了顿,饮了口茶,悠然道:“可见,文章好坏,有时不在笔端,而在落款之名啊。”
此言一出,周围几人皆露出会意的苦笑。一位友人叹道:“此非前朝独有之弊。如今科场,只怕……唉,心照不宣,心照不宣啊!”
另一人接口,声音略高,带着几分讥诮:“故而,如今这衡文之道,首重者,非才学,乃门第也!若无显赫家世,纵有子建之才,太白之狂,亦恐难入考官青眼。”
他们的对话,如同病毒般在诗会中悄然传播。许多原本对科举黑幕讳莫如深的文人,在酒精和同侪情绪的感染下,也开始大胆起来,纷纷诉说自家子侄或亲友遭遇的不公。
一种对现行科举制度“唯门第论”的普遍不满情绪,在雅士云集的沧浪亭中弥漫开来。
场景三:各地酒楼茶馆、驿站旅舍
清流书院分布各地的门生和追随者,如同最有效的信息节点。他们在与人闲聊时,总会“不经意”地提起:
“听说某地张解元,其父乃当朝二品大员……”
“嘿,你知道今科那个舞弊案吗?据说只是冰山一角……”
“寒门再难出贵子咯!如今这世道……”
他们还编写了一些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的俚语、打油诗,由市井小民、说书先生之口传播:
“考考考,官家的法宝;分分分,爷们的命根。”
“文章虽好,不如姓好;才学再高,不如爹高。”
这些言论,看似零散琐碎,却如同无数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民意暗潮。
它们没有直接攻击朝廷,也没有点名道姓批判某位官员,而是不断重复、强化一个核心观念,当前的科举评价体系,严重不公,门第压倒了才学。
这种舆论,巧妙地避开了政治红线,却精准地戳中了天下绝大多数寒门士子内心最深的痛处和共鸣点。
它让“科举改革”从一个敏感的政治议题,逐渐演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话题,为姜淮日后抛出“糊名誊录制”这一具体方案,铺垫了坚实而广泛的民意基础。
当京城的大人物们还在为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时,一场关于“公平”的理念风暴,早已在帝国的毛细血管中,悄然生成。
……
京城,贡院外墙,放榜次日。
皇榜之下,人头攒动。中举者欢呼雀跃,落榜者面如死灰,更有无数看客指指点点。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围观的人群中,除了惯常的唏嘘感慨,更涌动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愤懑之气。
几个落第的寒门举子,并未像往常一样黯然离去,而是聚在榜下,指着几个熟悉的名字,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人听见:
“看,李兄,又是那位‘赵钱孙’!他上次府试的文章我可是拜读过,平平无奇,此次竟高中经魁?莫非这学问还能一夜飞升不成?”
“何止是他!你看前三十名里,有几个是真正你我熟知的寒门才俊?不是世家子,便是官宦之后!”
“哼,‘衡文以才’?我看是‘衡文以姓’吧!”
他们的议论,立刻引起了周围大量落榜寒士的共鸣。人群中开始骚动,抱怨声、讥讽声越来越大。这时,一个声音格外清晰地响起:
“诸位!光在此抱怨有何用?朝廷取士不公,天下寒士之心已寒!我等当联名上书,请朝廷给个说法!要求科举衡文,回归才学之本!”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青衫士子,清流书院核心成员,站在一块石头上,神情激愤。
他并非空喊口号,而是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写就的《陈情书》。
上面赫然列举了今科几位中举世家子弟平日拙劣的文名与其高高在上的名次形成的鲜明对比,虽未明指舞弊,但强烈的反差足以引人遐想。
“对!联名上书!”
“要求公平!要求糊名誊录!”
“不能再让他们一手遮天了!”
群情瞬间被点燃。无数落榜士子涌上前,纷纷在那份《陈情书》上签名捺印。更有甚者,当场研墨挥毫,将胸中块垒书于贡院雪白的墙壁之上:
“圣朝求贤野无遗,奈何朱门锁云梯!”
“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有金银通九衢!”
墨迹淋漓,字字泣血。这已不仅仅是抱怨,而是公开的抗议!
.....
都察院御史值房。
几位素以耿直着称的御史,案头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多封内容相似的信件,有的来自地方门生。
有的来自同年好友,无不痛陈今科科举之不公,并附上了那份在贡院外墙引发轰动的《陈情书》抄本以及墙壁题诗的拓片。
“岂有此理!”一位黑脸御史拍案而起,“科场风气,竟败坏至此!若再不整治,朝廷将尽失天下士子之心!”
另一位于御史捻着胡须,沉吟道:“此事……背后恐有人推波助澜。不过,其所言,未必不是事实。如今物议沸腾,我等身为言官,岂能坐视?”
他们交换着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决心。这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科举舞弊案,而是关乎朝廷取士公正性、关乎统治根基的政治事件!弹劾的奏章,迅速在都察院内酝酿。
...
养心殿,御前。
皇帝面色阴沉地看着通政司呈上来的、厚厚的各地士子联名上书的摘要,以及都察院几位御史措辞激烈的弹劾奏章。
奏章中不仅揭露了今科的不公现象,更将问题上升到了“壅塞贤路,动摇国本”的高度。
“陛下,”首辅杨廷和,代表传统势力出列,试图缓和,“科场偶有疏漏,亦在所难免。且士子聚众,联名上书,恐非国家之福,背后或有……”
“或有?”皇帝冷冷打断他,将一份密报掷于御案之上,
“你看看这个!这是朕的暗卫从江南送来的!几个世家子弟,考前便已知考题,甚至请了枪手预先写好文章背诵!这就是你所说的‘偶有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