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桩,一件件,血泪交织,惨不忍闻。每陈述一桩,姜淮便当场审问,证据确凿者,轻则革职流放,重则,立斩台前!
高台之下,人头一颗颗滚落。鲜血,汇聚成溪流,沿着石板的缝隙蜿蜒流淌。
王焕之、蒋天雄等官员豪强,被强行“请”到台下观刑。看着往日与自己称兄道弟。
利益与共的同伙,如同猪狗般被屠宰,看着那喷溅的鲜血,闻着那浓郁的血腥气。他们一个个双腿发软,有人甚至当场晕厥。
这不是审判,这是一场公开的处决!一场用鲜血和头颅,来宣告旧秩序灭亡的祭典!
姜淮端坐高台,面无表情。他听着百姓的哭诉,看着仇敌的伏诛,心中没有快意,只有一片冰冷的悲凉与决绝。
他知道,唯有如此酷烈,如此不留余地,才能彻底击碎江北盘踞百年的黑暗,才能用这淋漓的鲜血,浇灌出新的秩序!
当最后一名苦主陈述完毕,广场上已斩首十七人!血染高台,夕阳将其映照得一片猩红!
姜淮缓缓站起身,走到台前。他的儒衫下摆,已被溅上的鲜血染红。
他望着台下黑压压的、激动而又带着一丝恐惧的百姓,声音沙哑却传遍四方:
“今日之血,是告慰亡魂之血,亦是涤荡污浊之血!”
“自即日起,江北新政,照江南例推行!凡有阻挠者,无论官绅,无论背景,皆以此为例,格杀勿论!”
他猛地抽出尚方宝剑,剑指苍穹,声如惊雷:
“我姜淮在此立誓!不清江北之弊,不还百姓青天,此剑,永不归鞘!”
“万岁!姜青天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如同潮水般席卷了整个滁州城,进而向整个江北蔓延。
王焕之、蒋天雄等人,如同被抽走了骨头,瘫软在地,眼中只剩下彻底的绝望。他们知道,江北,完了。他们,也完了。
姜淮用最直接、最残酷、最血腥的方式,强行将新政的铁犁,深深插入了江北这块板结的土地。
代价,是满地的头颅和流淌的鲜血。
收获,是无数百姓狂热的拥戴,和一个被强行打开的、血淋淋的崭新局面。
帝国的风暴,在江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酷烈高潮。而姜淮,也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完成了他从能臣到铁血枭雄的最终蜕变。
他的目光,已越过江北的尸山血海,投向了那最终决定帝国命运的,京城。
……
江北的血色祭典,如同最沉重的战鼓,其声浪不仅席卷了长江两岸,更以摧枯拉朽之势,重重撞响了帝都的宫门。
滁州城头悬挂的十七颗人头,尚未风干;广场上浸透青石板的血污,尚未洗净。
姜淮那“永不归鞘”的尚方宝剑,已化作一道无形的锋芒,直指龙椅之下的盘龙柱。
朝堂,彻底炸了。
这一次,不再是暗流汹涌,而是公开的、撕裂一切的决裂。
以齐王赵弘(虽证据未直接指向其谋逆,但其长史卷入江南盐税案,使其声望大损)
部分江北籍元老、以及与江南江北利益攸关的世家代言人为首,组成了空前庞大的“倒姜联盟”。
他们不再弹劾姜淮“酷烈”,而是直接攻击其“心怀叵测,欲效董卓曹操之事”!
“陛下!姜淮先屠江南,再戮江北,杀官如麻,立威于民!其手握两江军政,勾结靖安侯水师,更兼蛊惑人心,收买流民!
此非人臣之道,实乃国贼之兆!”一位白发苍苍的御史大夫,以头抢地,声泪俱下。
“其在江北,公然践踏律法,不经三司,不报朝廷,擅杀朝廷命官及有功名之士绅!此例一开,国将不国!臣请陛下立刻下旨,夺其职,削其权,锁拿进京,明正典刑!”
“臣附议!”
“臣等附议!”
附议之声,如山呼海啸,几乎要掀翻金銮殿的穹顶。满朝文武,十之七八,皆跪地请命。
剩下的,要么是靖安侯一系的军方将领怒目而视,要么是少数清流面色惨白,瑟瑟发抖。
龙椅之上,皇帝的脸色,第一次变得无比凝重。
他支持姜淮,是为了革除积弊,振作朝纲,而非为了培养出一个可能尾大不掉、甚至威胁皇权的权臣。
姜淮在江北的所作所为,确实已经越过了“能吏”的边界,触碰到了帝王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权力。
“众卿……”皇帝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姜淮所为,虽有酷烈之嫌,然其平定江南、梳理江北,于国确有功劳。且其所杀之人,皆罪证确凿……”
“陛下!”齐王赵弘终于亲自下场,他出列躬身,语气沉痛,“功是功,过是过!岂能因功掩过?
姜淮之功,在于办事;其过,在于乱法!若因其有功,便纵容其践踏朝廷法度,破坏祖宗成规,则我大周根基动摇,危在旦夕!
此非爱护贤臣,实乃纵虎为患啊,陛下!”
这话,狠狠击中了皇帝的软肋。
就在朝堂气氛压抑到极点,皇帝眉头紧锁,似乎即将做出决断之时,
殿外突然传来震天的喧哗!仿佛有千军万马,正涌向皇城!
“报,!”
一名禁军统领连滚爬爬地冲进大殿,盔歪甲斜,面色惊惶:
“陛下!京城……京城百姓,数万之众,聚集在宫门外!他们……他们……”
“他们如何?!”皇帝霍然起身。
“他们……高呼‘姜青天’,请求陛下……请求陛下不可听信谗言,加害忠良!”
禁军统领的声音带着哭腔,“人越聚越多,皇城各门皆被围堵,水泄不通!”
民意!姜淮经营已久的民意,此刻化作了最强大的武器,跨越千里,直接轰击在了帝国的心脏!
几乎是同时,通政司官员连滚爬爬送来八百里加急,不是一份,是上百份!
来自江南、江北各州府,由当地士绅、学子、甚至普通百姓联名上书,内容只有一个:力保姜淮!
“江北万民,叩请陛下明鉴!姜公乃我等再生父母,若去姜公,我等生不如死!”
“江南士子泣血上奏,清流书院乃天下寒门希望所在,姜公若去,希望断绝!”
更有一份来自顾青岩(虽卧病仍强撑)及江南数百学子联名的万言书,详细阐述了姜淮新政之必要。
驳斥了所有关于他“擅权”、“乱法”的指控,字字泣血,句句铿锵!
朝堂之上,刚刚还气势汹汹的“倒姜联盟”,瞬间哑火。他们可以操控言官,可以影响皇帝,却无法对抗这如同海啸般汹涌的民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