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延禧宫内几乎每日都能见到林芸伏案疾书的身影。
案几上堆满了稿纸,墨香与茶香交织,她的指尖因长时间握笔而微微泛红,却始终未曾停歇。
这一次,她开始编写《物理初探》,将力、光、热等基础知识用浅显的语言娓娓道来。
“娘娘,这‘力’为何能隔着桌子推动茶杯?”黛玉捧着初稿,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林芸放下笔,笑着取过一只瓷杯:“你瞧,若我用力推它,它便动了。这力虽看不见,却真实存在。”
她又在纸上画了几道线,“西洋人称之为‘作用力’,就像风吹帆船,看似无形,却能行千里。”
黛玉恍然大悟,提笔在旁批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两人相视一笑,又埋头于书稿中。渐渐地,黛玉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举一反三。
她将物理与诗词结合,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教给宫中学堂的孩子们。
弘曜和昭华学得兴致勃勃,连雍正偶然路过时,也驻足听了一会儿,眼中满是欣慰。
然而,当夜色渐深,雍正踏入延禧宫,却见林芸仍与黛玉头挨着头讨论斜面受力,连他的脚步声都未察觉。
他轻咳一声,黛玉慌忙行礼退下。
林芸这才抬头,歉然一笑:“皇上来了?”
雍正坐下,指尖敲了敲桌案:“朕若不来,芸儿怕是连用膳都忘了。”
语气虽淡,目光却扫过黛玉匆匆离去的背影,心底泛起一丝酸意:从前这时辰,芸儿总会备好热茶等他。
林芸浑然不觉,反倒兴致勃勃地递上刚写完的章节:“皇上看看这段可妥当?”
雍正接过稿纸,却握住她的手腕:“芸儿,朕更想看的是你。”
烛火下,林芸脸颊微红,这才察觉他的情绪,柔声道:“是臣妾疏忽了。”
她起身为他斟茶,指尖不经意与他相触,“明日臣妾陪皇上赏花可好?”
雍正这才展眉,将她的手拢入掌心:“一言为定。”
——
几日后,林芸在御花园的凉亭里向雍正提起一个大胆的设想:“皇上,臣妾想……在京城开设女子学院。”
见雍正眉头微蹙,她连忙解释,“不教四书五经,只授算学、医药和女红。
女子通文理,方能相夫教子,于国于家都有益。”
雍正沉吟良久。他想起林芸编书时神采飞扬的模样,又想到黛玉等贵女日渐显露的才华。
若女子学院办成,林芸的贤名必将更盛……他指尖摩挲着茶盏,忽然问道:“芸儿可愿亲自执教?”
林芸眼前一亮:“自然愿意!若能再邀些贵女相助,如黛玉这般才学的,定能成事。”
雍正凝视着她期待的目光,心底暗做决定。
他颔首道:“朕准了。不过须循序渐进,先以小规模试办。”
他未说出口的是,此举不仅能提升女子地位,更能为林芸积累声望,待时机成熟,封后之事便水到渠成。
林芸欣喜之下,未察觉他深藏的谋算,当即伏案拟定章程。
雍正从身后环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间,低笑道:“芸儿这般用心,朕倒要妒忌那些学生了。”
——
秋日里,京城西郊一座雅致的院落张灯结彩,匾额上“明德女院”四字乃雍正亲题。
开院当日,林芸一袭素色衣裙,发间只簪一支玉兰,却引得众人纷纷行礼。
黛玉站在她身侧,手持《算学启蒙》的讲义,从容地向来宾介绍课程。
“娘娘,家妹年方十二,可能入学?”一位尚书夫人急切地问道。
“自然可以。”林芸微笑,“凡年满十岁的女子,皆可报名。”
消息传开,京城贵女们蜂拥而至。
有慕林芸之名的,有艳羡黛玉才华的,更有单纯渴望读书的。
学院首批收了三十名学生,课程从晨间算学到午后医药,林芸亲自教授物理,黛玉则负责数学基础。
雍正微服来访时,正见林芸站在廊下,为一群少女演示磁石吸铁的原理。
阳光透过树影斑驳地洒在她身上,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
女子学院的兴盛超出预期,甚至有几家勋贵主动捐赠书籍。
芸儿的光芒,终究是藏不住了。
随着明德女院的声名远播,京城的街头巷尾开始流传着关于女子学院的种种议论。
茶馆里,几个身着锦袍的男子围坐一桌,脸上写满了不屑。
“女子就该相夫教子,如今竟公然入学堂读书,成何体统!”
一位留着八字胡的中年男子拍案而起,引得旁人纷纷侧目。
“可不是嘛!”另一人附和道,“听说那些贵女们还学什么算学、物理,简直荒谬!女子无才便是德,老祖宗的话还能有错?”
这些言论很快传到了朝堂上。
一日早朝,礼部侍郎赵德全出列奏道:“皇上,近日京城开设女子学院,引得民间非议不断。
臣以为,此举有违祖制,恐扰乱纲常,恳请皇上明察!”
话音刚落,几名保守派大臣纷纷出列附议,言辞激烈,仿佛女子学院是洪水猛兽。
雍正眉头微蹙,尚未开口,留京听政的林如海已上前一步,沉声道:“赵大人此言差矣!女子通文理,方能明事理、教子女,于国于家皆有益处。
沿海一带早有女子读书之风,何来扰乱纲常之说?”
兵部侍郎陈明远也站出来支持:“臣家中小女入学后,不仅学会了算账持家,还懂了些医理,如今家中老母偶感风寒,她都能照料一二。此等好事,为何要阻?”
朝堂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雍正冷眼旁观,待众人稍静,才缓缓开口:“朕设立女子学院,初衷是为开启民智,强盛国家。
若女子能学以致用,何乐而不为?此事不必再议,学院照常开办。”
反对派虽心有不甘,但见皇上态度坚决,只得悻悻退下。
如今的圣上可不是刚登基那会了,威望已达到鼎盛,皇上的决定几乎无人敢反驳。
退朝后,雍正召林如海至养心殿,问道:“林爱卿,沿海一带女子读书之风果真盛行?”
林如海点头:“回皇上,江浙、闽粤等地,商贾之家常让女儿习字算账,以便协助家中生意。臣以为,若能推广此风,于国于民皆有利。”
雍正若有所思:“既如此,朕拟在沿海增设几所女子学院,由明德女院选派教习前往指导,你以为如何?”
林如海大喜:“皇上圣明!此举定能造福一方。”
与此同时,工部的蒸汽船研制却陷入了困境。
允祥眉头紧锁,盯着桌上一堆图纸,叹道:“这蒸汽机的原理虽已明了,但精铁铸造始终达不到要求,稍一加压便炸裂,如何是好?”
工部尚书鄂尔泰擦了擦额头的汗:“十三爷,西洋人的冶炼技术远胜于我,咱们的工匠虽尽力仿制,但材料不济,徒呼奈何。”
允祥沉思片刻,忽然眼前一亮:“不如去请教贵妃娘娘?她既通晓物理,或许能有良策。”
鄂尔泰迟疑道:“这……女子干预工部事务,恐遭非议啊。”
允祥摆手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皇上那边,我去说。”
别人不知道他是知道的,娘娘可是会改良火铳的女子啊。
当日,允祥便带着图纸来到明德学院。
林芸听完来意,仔细查看了蒸汽机的设计图,沉吟道:“十三叔,精铁不耐高压,或许可以尝试以铜为内衬,外覆精铁,既能增强韧性,又能承受压力。”
允祥眼前一亮:“娘娘高见!我这就命人试制。”
林芸又补充道:“另外,西洋人的冶炼技术或许有独到之处。不如派人去南方寻访擅长铸造的匠人,尤其是闽粤一带,他们与西洋人接触较多,或许能有所借鉴。”
允祥连连点头:“娘娘思虑周全,我这就去安排。”
几日后,雍正召集军机大臣和工部要员商议舰炮研发之事。养心殿内,气氛凝重。
允禩率先禀报:“皇上,仿制的燧发枪已初见成效,但舰炮体积庞大,工艺更为复杂,目前进展缓慢。”
李先复忧心忡忡:“若无强舰利炮,海防形同虚设,一旦西洋人来犯,后果不堪设想。”
雍正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诸位可有良策?”
张廷玉上前一步:“皇上,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解决冶炼技术。可广贴告示,招募民间能工巧匠,凡有献技者,重金赏之。”
允祥也奏道:“臣已按林娘娘的建议,尝试以铜铁合铸之法制作蒸汽机,效果显着,舰炮或可借鉴此法。”
雍正微微颔首:“准。另着理藩院选派通晓西洋语言的学子,随商队出海,专攻造船与火器之术,先到澳门,看看葡萄牙那边有没有什么线索。”
议事结束后,雍正独留允祥,问道:“十三弟,芸儿的建议确实可行?”
允祥笑道:“四哥,娘娘的才智当真令人佩服。
她不仅懂原理,还能结合实际提出改进之法,工部的工匠们都佩服不已。”
雍正眼中闪过一丝骄傲,但随即又叹道:“可惜朝中守旧之人太多,否则以芸儿之能,何止于此。”
允祥正色道:“四哥,大清要强盛,就必须打破陈规。娘娘的才华,正是国家所需。”
雍正拍了拍他的肩:“朕明白。你放手去做,有朕在背后撑腰。”
一个月后,工部终于传来捷报。
采用铜铁合铸技术的第一台蒸汽机试验成功,虽比西洋原型简陋,但已能稳定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