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长沙还浸在腊梅香里,亲家老两口带着裹着棉服的小孙女,敲开了我家的门。“早就说要一起去衡山,今年总算凑齐了!”老伴笑着往屋里让,爷爷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沾沾南岳的福气,新岁都安康。”
一行七人驱车上路,越往南走,空气里的湿润就越浓,远山如黛,隐约可见云雾缠绕。抵达衡山脚下时,红墙黛瓦的胜利坊先撞入眼帘,“胜利”二字鎏金锃亮,在暖阳下透着庄重。外孙女拽着女儿的手蹦跳:“妈妈,这牌坊好高呀!”爷爷驻足端详:“这是纪念抗战胜利的,踏过这儿,才算真正进了南岳。”
沿着梵音古道拾级而上,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两旁的古树虬枝交错,松涛阵阵似梵音轻唱。姥姥牵着亲家母的手,慢慢走着:“这路走得舒坦,比城里的柏油路养脚。”不远处的“永峙南维”碑刻笔力遒劲,亲家公抬手摩挲着碑石:“‘永峙南维’,这衡山果然是南方的支柱。”女儿举着相机拍照,外孙女则追着林间的山雀,笑声洒了一路。
行至半山腰,南岳忠烈祠的琉璃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穿过“七·七”纪念塔,那五颗倒立的十字炮弹直指苍穹,让人瞬间敛了笑意。“这是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爷爷声音低沉,外孙女也收起了嬉闹,乖乖牵着我的手。薛岳题写的纪念碑铭刻在巨石上,字字泣血,记录着抗日将士的忠魂。祠堂内,密密麻麻的神位排列整齐,我们依次鞠躬,香火缭绕中,仿佛能听见先烈们的低语。
下山的路转往道观,道教第三洞天的匾额悬在玄都观门楣,朱红大门敞开,里面香烟袅袅。道士们身着道袍,手持拂尘,神色淡然。亲家母对着神像合十祈福,姥姥轻声说:“求个平安顺遂,孩子们都好好的。”紫竹林里翠竹青青,丹霞寺的红墙映着日光,湘南寺的钟声悠远,财神殿里不少人焚香许愿,外孙女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双手合十念念有词。
“寿比南山”的石刻前,大家纷纷合影。女儿笑着说:“爷爷奶奶们站中间,沾沾寿气!”爷爷摆摆手,却还是被推到了c位,镜头里,老人们的笑容比春日暖阳还暖。继续上行,南天门的牌楼气势恢宏,过了这儿,便似踏入仙境,云雾在脚下流转,仿佛置身云端。开云亭里稍作歇息,卖姜糖的小贩吆喝着,甜香混着山间的草木气息,格外宜人。
上封寺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已近山顶。寺内古佛青灯,僧人们正在诵经,肃穆中透着祥和。不远处的湖南广播信号塔直插云霄,与古朴的寺庙相映成趣。禹王城的残垣断壁诉说着远古的传说,外孙女听得入了迷,追问着大禹治水的故事。
终于登上祝融峰,南岳之巅的风光尽收眼底。云雾散去,群山连绵起伏,夕阳为山峰镀上一层金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亲家公感慨道。我们围着观景台,任凭山风吹拂,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爷爷望着远方,轻声说:“一家人整整齐齐,来趟衡山,这辈子值了。”
下山时,夜色渐浓,山间的灯笼次第亮起,像一串星星坠在林间。外孙女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意。亲家母轻声说:“这趟旅行真好,以后还要一起出来。”老伴点点头,我望着身边的家人,心里暖暖的——春节的意义,大抵就是这样,至亲相伴,踏遍山河,把温暖刻进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