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一座位于云贵高原深处的县城,平日里宁静而祥和。2015年初秋,一阵急促的警笛声划破了这份宁静。
县城边缘一条不起眼的河道里,一具被杂物半掩的遗体,正向世人无声地控诉着一桩骇人听闻的罪行。
河水潺潺,带不走弥漫在空气中的罪恶气息,也冲刷不掉凶手留下的蛛丝马迹。黔西县公安局的民警们,即将面对一场情与法、友与罪交织的复杂较量。
第一节 河道惊魂,初判疑云
初秋的河道,水位因前夜的降雨略有上涨。一名晨起劳作的村民,在路过河边时,瞥见了一抹不寻常的白色。
好奇心驱使他走近,眼前的景象让他魂飞魄散——一具人体被包裹在床单似的物件里,部分躯体裸露在外,隐约可见被捆绑的痕迹。他连滚爬爬地跑开,用颤抖的手拨通了报警电话。
警灯闪烁,现场迅速被封锁。刑侦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靠近尸体,进行初步勘验。
死者是一名3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颈部被电线紧紧勒绕,背部也有缠绕的痕迹。打开包裹尸体的布片,里面赫然出现了多层透明的封口胶带。尸体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腐败,推断死亡时间在48小时左右。
“不是意外。”经验丰富的刑侦队长面色凝重地说道。现场没有搏斗的痕迹,这很可能是抛尸现场,而非第一案发现场。
凶手用电线、胶带如此细致地捆绑,并且用床单包裹,说明其心思缜密,作案过程从容。“颈部勒绕的电线是致命伤,这应该是一起有预谋的杀人案。”法医的初步判断,为案件定下了基调。
那么,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凶手是谁?动机为何?是见财起意的图财害命,还是积怨已深的仇杀报复?
第二节 关键物证,床单指路
在细致入微的现场勘查中,一个看似普通的物证,成为了照亮迷雾的第一盏灯——那床包裹尸体的白色床单。
“这床单很普通,但又不普通。”一位细心的办案民警指着床单说道,“它质地普通,是市面上常见的款式,但洗涤得相当干净,折叠包裹尸体的方式也显得很有条理。”
他分析道,这种白色床单,最常出现的地方有两个:宾馆酒店,或者医院。医院的床单通常会印有机构的标识,但这床上面干干净净,什么也看不到。
“那么,对这个案件呢,会不会与我们宾馆酒店有关?”队长在案情分析会上提出了这个方向性的假设。这个判断得到了专案组的一致认同。
白色床单,就像一条若隐若现的丝线,将侦查视线引向了黔西县城及周边乡镇那数以百计的宾馆旅社。
一场大规模的排查行动旋即展开。警方组织大量警力,分成若干小组,对辖区内所有提供住宿服务的场所进行地毯式走访,重点询问近期是否有女性工作人员或住客失踪,以及是否有白色床单遗失的情况。
第三节 身份迷雾,服务员“罗燕”
排查工作紧张地进行着。很快,一个小组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县城某家宾馆,民警询问一名叫“罗燕”的服务员时,得到了一个关键线索。
宾馆经理反映:“服务员罗燕,从8月9号出走以后就没有回来上班,我们也觉得很奇怪。”一个服务员无故旷工多日,这本身就不寻常,而时间点又与河道女尸的推测死亡时间高度吻合。
“没有回去,会不会和我们现场的这一个(死者)是同一人?”侦查员的神经立刻紧绷起来。
深入调查后,一个更复杂的情况浮出水面:这个“罗燕”并非其真名。她的真实身份是罗静,来自四川宜宾。
酒店部门经理还向办案民警出示了一条短信,发送时间就在罗静失踪后不久。短信内容是:“经理,我娃娃生病了,很严重,我要回四川老家去看他,近段时间可能都不会回来了。”
这条短信看似合情合理,却引起了警方的深度怀疑。首先,不辞而别后用短信请假,本身就违背常理。
其次,这条短信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烟雾弹,意图将警方的调查视线引向遥远的四川,从而为自己争取时间,扰乱侦查方向。
警方立即采取了最直接的确认方式——比对照片。酒店其他服务员手中有罗静的生活照。当侦查员将照片与死者遗体进行仔细比对时,一个关键的个体识别特征出现了。
“我觉得这个吊坠呢,是个水晶的。”一位眼尖的民警指着照片上罗静脖颈处一个闪亮的饰品,再与尸体颈部发现的残留物进行对比,“好,与我们现场看到的(吊坠)一比,好!重合了!”
身份确认了!河道中的无名女尸,正是失踪的服务员罗静。案件的侦查,终于找到了坚实的基点。
第四节 轨迹追踪,消失在乾隆新城
既然确定了死者身份,下一步就是还原她生前的最后活动轨迹。罗静从四川来到黔西打工已有多年,因其工作的宾馆服务性质,社会关系较为复杂,接触人员众多。
警方调取了8月9日,也就是罗静失踪当天,酒店周边以及她可能途经的所有路口监控录像。海量的视频数据面前,侦查员们目不转睛,一帧一帧地追踪着那个熟悉的身影。
监控画面显示,8月9日下午,罗静独自一人离开工作的宾馆。她走过熟悉的街道,身影在数个路口监控中接连出现。“过了八毛线(注:应为当地一个地名或路口俗称)过后呢,她往右,就往乾隆新城方向走了。”侦查员描述着她的行进路线。
乾隆新城是当地一个在建的居民小区。监控捕捉到罗静从西大门进入小区后,就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再也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出口的监控画面里。
“我们由此就推断,死者是在(小区内)某处被害,然后被人抛尸到河道里去了。”侦查指挥员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乾隆新城小区,无疑就是本案的第一现场,至少也是与凶手遭遇的关键地点。
第五节 亲密好友,“小兰”浮出水面
围绕罗静的社会关系调查同步展开。外围走访的民警获得了一条重要信息:罗静在黔西本地有一个关系极其密切的女性朋友,两人相识相交已有七、八年之久,情同姐妹。
“罗静在黔西和一个叫小兰的关系特别好,经常在一起玩。”知情人士这样告诉警方。
这个“小兰”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知情人,她很可能掌握着罗静最后时刻的关键信息。
就在侦查员紧锣密鼓地核实“小兰”的真实身份时,另一路负责调查罗静财物情况的侦查员,传来了一个更具爆炸性的发现。
他们查询了罗静的银行账户记录,发现其在8月9日晚上8点过几分的时候,有一笔1万元的现金被取出。而取款地点,就在黔西县城的某个农业银行Atm机。
时间点如此敏感——就在罗静进入乾隆新城小区并失踪后不久!这绝不可能是巧合。警方立刻调取了银行监控录像。
画面中,一名背着黄色挎包、身穿白色衣服的女子,在晚上8点整走入Atm隔间,3分钟后完成操作离开。柜台前的监控探头,清晰地捕捉到了她的正面头像。
“那么一看,就是小兰!”参与调查的民警几乎脱口而出。这张脸,与他们正在调查的罗静的密友“小兰”完全一致!
警方立刻回头,再次仔细筛查乾隆新城小区的监控录像。果然,在罗静进入小区后不久,另一个熟悉的身影也出现了——正是“小兰”!而且,她最终消失的楼栋方向,与罗静消失的区域高度重合。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汇聚成一股指向明确的洪流。罗静失踪后,小兰为何能持有她的银行卡?为何能在罗静大概率已遇害的时间点取款?为何两人在同一天进入同一小区后双双“消失”?
“除了死者已经被他(她)控制了,才会有(银行卡)这些物品、现金才会到他(她)手上。”侦查员的逻辑清晰而冷酷。
这意味着,罗静的死,这位与她有着七八年情谊的“好姐妹”小兰,有着无法推卸的重大作案嫌疑。
第六节 真相大白,谋财害命的“姐妹情”
很快,“小兰”的真实身份被查明:陈英,黔西本地人。8月11日下午,在掌握了充分证据后,警方于其住所内将犯罪嫌疑人陈英抓捕归案。
面对铁证,陈英的心理防线迅速崩溃,对杀害罗静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审讯室里,陈英起初还试图用情感纠葛来掩盖真实动机。她声泪俱下地抱怨罗静:“那那个谁(指罗静的男朋友)打电话,起码打了我们十多个电话,然后都没接到……在微信里面骂那些,真的,我也找不到那个就行了,见人骂的麻麻的吗?”
她声称是因为罗静的男朋友对自己有骚扰行为,而罗静未能妥善处理,导致她心生怨愤,想“拿罗静出气”。
然而,这个理由在办案经验丰富的民警听来,苍白而可笑。仅仅因为朋友男友的几句骚扰短信和未接电话,就足以引发一场蓄谋已久的杀人案?这显然无法解释现场的电线、胶带,以及银行里被取走的现金。
在警方强大的审讯攻势和确凿的证据链面前,陈英终于撕下了伪装,交代了那个丑陋而真实的动机——钱。
根据警方的调查和陈英的供述,在长期的交往中,陈英清楚地知道罗静的银行卡里存有大约3万元积蓄。这笔钱,成了她觊觎的目标。所谓的“感情纠纷”,不过是她为自己即将实施的罪行寻找的一块遮羞布。
“准备这个电线,准备透明胶布,准备床单,是准备了很久很长时间了呢。”陈英的供词冰冷地揭示了她内心的预谋。她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很早就开始策划这场针对好友的抢劫谋杀。
8月10日,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陈英以某种理由(或许是邀请到家中做客,或许是有事相商),将罗静诱骗至其在乾隆新城小区的住所内。在罗静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陈英突然发难,用事先准备好的电线、胶带将其控制、捆绑。
“那些老姥爷(当地方言,意为‘那个时候’),罗静把他那个卡号那个卡拿出来,然后把密码拿给她。”陈英逼迫罗静交出了银行卡和密码。随后,她于当晚8点左右,前往银行Atm机,成功取走了1万元现金。
钱财到手,但陈英的杀机却并未熄灭。她深知,只要罗静还活着,自己的罪行就随时可能暴露。为了彻底灭口,她最终对这位相识七八年的“好姐妹”下了毒手。
她用缠绕在罗静颈部的电线,结束了罗静年轻的生命。事后,她用家中带来的白色床单将尸体包裹,趁着夜色,运至偏僻的河道抛尸,企图毁尸灭迹。
第七节 人性悲歌,迟来的忏悔与法律的审判
案件告破,但留给世人的却是无尽的唏嘘。七、八年的友谊,在金钱欲望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审讯尾声,提到好友罗静的死,陈英流下了眼泪,她表示:“我真的现在也很惭愧,也很后悔。”她希望能够得到罗静及其家人的谅解。
然而,这份在铁窗之下的忏悔,来得太迟了。她的行为,不仅残忍地剥夺了一个鲜活的生命,给罗静的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悲痛,也彻底摧毁了两个家庭。
她所谓的“后悔”,更多的是对自身即将面临的法律严惩的恐惧,而非对逝去生命和友谊的真正痛惜。
这起案件,是一出由贪婪导演的人性悲剧。陈英为了区区3万元,处心积虑,精心策划,对最信任自己的朋友布下死亡陷阱。她利用了彼此的熟悉与信任,这种背叛,让罪行显得尤为可耻和令人发指。
从刑侦角度看,本案的迅速侦破,得益于黔西警方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从河道边不起眼的白色床单,到宾馆服务员的不寻常失踪;从银行监控里清晰的取款人影像,到小区监控中两人重合的行动轨迹……每一个环节的精准判断和紧密衔接,最终织就了一张让凶手无处遁形的天网。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嫌疑人陈英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正审判。而这条曾承载过罪恶与悲伤的黔西河道,也终将在时光的流淌中,渐渐抚平伤痕,但它所见证的这幕因财而起的“姐妹”相残的人间悲剧,将长久地警示世人:金钱固然重要,但人性与道德的底线,永远不容践踏。信任与友谊,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切莫让贪欲的恶魔,吞噬了最基本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