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阳站在党校教学楼的台阶上,望着门楣上“实事求是”四个金色大字,回忆着莫高市的一切,深吸一口气,提起笔记本走进教学楼,开启新的学习旅程。
教室不大,但布置得简洁而庄重。木质课桌上摆放着统一发放的学习资料,每一张椅子都已有人落座。林海阳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将笔记本摊开,笔尖在纸上游移,却迟迟没有写下第一个字。
第一堂课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索》,由省委党校一位资深教授主讲。课程进行到一半时,老师抛出了一个讨论题:“传统治理模式是否还能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
一位年长的学员率先发言,声音沉稳有力:“我们县几十年来一直沿用‘村两委’主导、群众配合的治理方式,虽有局限,但稳定高效。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不应轻易否定这种经验。”
林海阳低头翻看自己带来的笔记,里面记录了莫高市光伏治沙初期如何一步步赢得村民信任的过程。他脑海中浮现出那片曾经荒芜如今绿意盎然的土地,以及那些曾满脸怀疑、后来主动参与项目的农户。
他本想沉默,可内心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如果连学习的机会都不去争取表达,那又何谈“求知”?
他举手示意,待老师点头后,才缓缓开口:“我同意张主任的观点,传统治理确实有其优势。但在莫高市,我们尝试了一些新的做法——比如通过数据监测和公开透明的方式,让村民看到变化,从而增强对政府的信任。”
他顿了顿,继续道:“比如,在推进光伏板铺设时,我们发现部分区域牧草生长受影响,于是引入了板下养羊模式,既解决了生态问题,也增加了村民收入。这个过程中,不是靠命令推动,而是用事实说话。”
教室里一时安静,几双眼睛落在他身上。
后排一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微微点头,眼神中透出一丝兴趣。
课间休息,几位干部围坐在走廊尽头的长椅上抽烟聊天。林海阳端着水杯走过去,笑着打招呼:“各位聊什么呢?”
其中一人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略带试探:“听说你是那个搞光伏治沙的‘明星市长’?”
林海阳不卑不亢地笑了笑:“谈不上明星,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那人没接话,旁边另一位年轻些的干部却开了口:“我们也想搞点新东西,可惜阻力太大。”
林海阳顺势坐下来,听他们讲起各自遇到的环保整治难题。他说:“我们在莫高市也经历过类似情况,最开始很多人质疑光伏板遮光影响生态,后来我们用数据说话,还请专家做讲座,慢慢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对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烟灰轻轻抖落在地上。
午休时间,林海阳独自来到图书馆。馆内光线柔和,书架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他径直走向政策类书籍区,想找找关于新能源融合农业发展的最新文件。
翻阅中,他的目光突然被一本学术期刊吸引。标题是《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变化与人类活动关联性研究》。他随手翻开,一组数据让他心头一紧——这正是他在离开莫高市前,笔记边缘写下的那组异常地下水位数值。
他立刻用手机拍照存档,并在便签上写下:“回程后需优先联系水利专家。”随后,他又继续查找相关政策文件,整理出一份《党校期间可重点关注议题清单》,希望能在学习中深入探讨这些议题,助力自己在思想和认知上有所提升。
借阅卡上,他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馆员登记时瞥了一眼:“林市长?莫高那边的事我看过新闻。”
这句话让林海阳意识到,即便身处党校,外界仍在关注他的动向。
傍晚,林海阳回到宿舍。窗外是一片静谧的梧桐林,风吹过树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坐在桌前,打开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写下今天的感悟:
“真正的成长,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被人称颂,而是在无人注视时,依然坚持思考与前行。”
他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教学楼灯光渐次亮起,心中一片清明。
夜色渐浓,党校的钟声悠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