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阳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刚刚结束拉力赛的莫高市文化广场。夜色已深,人群散去,舞台上的灯光也熄了大半,只剩下几个工作人员还在收拾道具。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焰火的味道,但更多是夜晚沙漠特有的凉意。
他刚从酒庄回来不久,心情仍未完全从那场盛大的仪式中抽离出来。可他知道,这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属于他的新阶段,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具挑战。
桌上的电话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
“林市长,省里来通知了。”秘书的声音有些迟疑,“组织部那边要开评议会,关于您这一阶段的工作表现……”
林海阳点了点头,虽然对方看不见,但他还是低声应了一声:“知道了。”
挂断电话后,他没有立刻坐下,而是走到办公桌前,将桌上散落的几份文件理齐。目光扫过墙上那句座右铭:“当官就要为老百姓做实事”,字迹已经有些褪色,边角也被岁月磨得发白。可这句话,始终像一根绳子,牵着他一路走来。
第二天一早,他就接到了省委组织部的通知函。信封很普通,却压在心头沉甸甸的。打开一看,果然不出所料:组织部将于下周召开对他的工作评议会,并初步决定安排他参加金城市委党校的干部培训。
他盯着那行“党校深造·内部观察对象”的字样,嘴角微微扬起,又迅速收敛。他太清楚这个标签意味着什么——既是对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政治素养的进一步考验。
评议会在一周后如期举行。会议地点设在省委大楼第三会议室,气氛肃穆,与会者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也有几位年轻的处级干部列席旁听。林海阳坐在靠窗的位置,听着一个个评委轮番发言,语气或温和,或犀利,或中立。
“林海阳同志确实在莫高市做出了不少成绩,特别是在新能源和文旅融合方面,成效显着。”一位年长的评委开口道,语调平稳,“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他在处理一些重大合作项目时过于强硬,缺乏灵活性,容易引起外界误解。”
“我补充一点。”另一位年轻评委接过话头,“他在推进国际项目时,确实表现出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但在对外谈判中态度偏硬,可能会给上级部门带来压力。”
“还有就是年龄问题。”另一位评委皱眉道,“三十五岁就担任市级主要领导岗位,成长速度太快,需要适当‘沉淀’一下。”
这些评价,林海阳并不意外。他听得认真,脸上却没有太多情绪波动。他知道,在体制内,能被议论,本身就是一种认可;而真正的考验,往往是在那些看似平常的细节里。
最后,省委书记做了总结性发言。
“林海阳同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的实干精神值得肯定。但作为领导干部,光有热情和能力还不够,政治素养和大局意识同样重要。我们决定安排他进入党校学习,既是对他的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考察。”
掌声响起,林海阳起身点头致谢,心中却明白,这次党校之行,远不是一次简单的进修。
回到莫高市后,他开始着手交接工作。时间紧迫,许多项目正处于关键节点,尤其是光伏治沙工程和生态农业试点,都需要有人接手跟进。
他召集了几位核心班子成员开会,逐项梳理当前进度,并明确责任分工。会上,他特意叮嘱负责环保项目的副职:
“光伏板铺设区域的土壤湿度监测不能松懈,特别是北侧风沙较大的地段,每周至少两次数据反馈。”
那位副职连连点头,记录下重点。
散会后,林海阳独自留在办公室,整理出一份《莫高市重点工程推进备忘录》,详细列出每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潜在风险点以及下一步建议。这份材料,是他留给接替者的“路线图”。
在翻阅旧笔记时,他无意中发现一页关于光伏治沙初期试验的数据记录。那上面有一组数字让他眉头微皱——当时测得某片试验区的地下水位异常升高,但因后续忙于赛事筹备,一直未深入分析。
他在笔记本边缘写下:“待回程后再复核。”
放下笔,他望向窗外,天边最后一抹晚霞正缓缓消退,暮色渐浓。
几天后,他收拾行李,准备前往金城。临行前,小奕打来电话。
“你到金城后记得住哪个房间,我去看看你。”
“别麻烦了,党校管理严格,不一定能见上。”
“那你记得带件厚点的衣服,这里最近降温厉害。”
他笑了笑,轻声说:“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
挂断电话后,他低头看着放在床头的一件手工毛衣,是小奕织的。她没说什么,只是把衣服叠好放进箱子时,说了句:“你总说自己是沙漠里的守梦人,这次去金城,别忘了带上这片温暖。”
他轻轻抚过毛线,指尖传来细腻的触感。
离开莫高市那天,天气晴朗。他坐上车,回头看了眼熟悉的街道、远处的葡萄园和光伏板阵列,心中升起一丝不舍。这座城市,是他用汗水和坚持一点点浇灌出来的绿洲。
车子启动,驶出城区,朝着金城方向而去。
党校位于金城市西郊,环境清幽,教学楼错落有致,围墙外是一条安静的小路,偶尔有骑车的学生经过。林海阳下车时,阳光正好洒在主楼门廊上,照得“实事求是”四个金字熠熠生辉。
他提着箱子走进大门,脚步坚定。
身后,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
身前,是另一段未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