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阳在党校宿舍醒来时,窗外的阳光已经斜斜地洒在书桌上。他坐起身,揉了揉眼睛,昨夜那场关于地下水数据的研究还留在脑海中。他随手翻开笔记本,目光落在昨天写下的那一行字:“真正的成长,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被人称颂……”他笑了笑,合上本子,走到窗边拉开窗帘。
楼下传来一阵笑声和脚步声,是早起活动的学员们。林海阳望着远处的教学楼,忽然想起昨晚小组会议上的事。文艺晚会的消息像一块石子投进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原本大家都不太在意这个活动,有人甚至建议随便凑个节目应付过去。可林海阳却第一次主动提出要出一个正式节目。
“我想弹钢琴,唱一首自己写的歌。”他说这话时,声音不大,但语气坚定。
当时屋子里安静了几秒,有人露出惊讶的表情,也有人半信半疑地看着他。“林组长还会弹琴?”一位女学员忍不住问。
林海阳点点头,从行李箱里翻出一本旧琴谱,封面上印着“2013年校级文艺汇演一等奖”。他轻轻摩挲了一下封面,仿佛看见了大学时代的自己——那个在晚会上一曲《献给爱丽丝》赢得满堂彩的年轻人。
他将琴谱摊开,纸张微微泛黄,几页角落已经卷起。但他记得每一个音符,就像记得莫高市每一片光伏板的位置一样清晰。
“我们不一定要炫技,但要有诚意。”他对组员说,“这首歌讲的是基层干部的心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排练开始得并不顺利。钢琴调音师临时请假,音响设备老旧得连基本混响都调不出来。几位愿意唱歌的组员节奏感参差不齐,有几次甚至跟不上节拍器。
林海阳没有责怪任何人。他亲自调试键盘音准,用手机播放节拍器辅助训练。他把歌词重新拆解,加入朗诵段落,降低演唱难度,同时增强情感渲染力。
“这里可以加一段独白。”他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比如‘我们在风沙中前行’,然后接一句‘只为让沙漠开出花来’。”
有人点头,有人皱眉。排练室里空气有些凝滞,窗外梧桐叶随风摇曳,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再来一遍。”林海阳说完,手指落在琴键上,第一个音符缓缓响起。
歌声与琴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道光穿透了沉闷的空气。那位原本质疑他的女学员,此刻眼中多了几分认真。她跟着旋律轻声哼唱,渐渐找到了节奏。
一次排练结束后,林海阳独自走出教室。走廊尽头传来隐约的掌声,他抬头望去,只见戴眼镜的中年男子站在不远处,正默默鼓掌。
“没想到你还有这手。”对方走近几步,语气里带着几分欣赏。
林海阳笑了笑,没说什么。他知道,这是种认可,也是一种观察。
文艺晚会当天,礼堂布置得庄重而温馨。舞台中央摆放着一架黑色立式钢琴,灯光打下来,琴漆反射出柔和的光泽。林海阳坐在后台,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击着节拍。
轮到他们小组登台时,观众席上传来一阵低语。有人认出了他,低声议论着:“这不是那个搞光伏治沙的市长吗?”
林海阳走上舞台,深吸一口气。他向台下点了点头,手指轻轻按下一个音符。
琴声响起,如水般流淌开来。紧接着,是他略带沙哑却富有力量的声音:
“我们在风沙中前行,
用汗水浇灌希望的种子;
脚下的土地不再荒芜,
是我们心中最深的信仰。”
副歌部分,他闭上眼,声音拔高:
“哪怕前路荆棘遍布,
我们也要点亮星辰的方向;
沙漠也能开出花朵,
只要心中有光。”
就在副歌高潮处,麦克风突然断电,扩音器发出一声刺耳的杂音。观众席上一片哗然,有人站了起来,有人小声惊呼。
林海阳没有慌乱。他示意同伴退后一步,独自走向舞台中央。他放下话筒,清唱起来。
没有扩音,没有伴奏,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在空旷的礼堂里回荡。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当他唱完最后一个音符,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学员站了起来,用力鼓掌。林海阳微微鞠躬,转身走下舞台。
演出结束时,一位党校老师走向后台,手里拿着一张纸条。
“你这首歌,能不能给我一份乐谱?”她轻声问道。
林海阳接过纸条,上面写着她的联系方式。“当然可以。”他说。
回到宿舍已是深夜。林海阳坐在桌前,打开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准备写下今天的感悟。他停顿片刻,最终只写了一句话:
“才华,不只是技能,更是表达真实的勇气。”
他合上本子,望向窗外。教学楼的灯光依旧亮着,像星星点点的火光,照亮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