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试试。”林志远挂掉电话,立刻吩咐人去找陶罐。
很快,一只其貌不扬的陶罐被送到了现场。
抢修队员小心翼翼地将陶罐泡进温水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只罐子上,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一分钟,两分钟……
什么也没发生。
就在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周正礼老糊涂了的时候,奇迹出现了。
罐壁上,开始凝结出一层细密的水珠,水珠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终汇聚成一道极细的螺旋裂痕。
那道裂痕,就像一条狰狞的伤疤,无声地诉说着地下的危机。
“这是……赵工的‘陶器应变显影法’!”一个老工程师惊呼出声,“他用特殊的陶土,记录了长期应力变化,这裂痕,说明地下有沉降!”
林志远顿时感觉后背一阵发凉。
他立刻调取了该陶罐对应区域的地质资料,锁定了一处隐蔽的沉降带。
“快!挖开看看!”林志远一声令下,抢修队立刻行动起来。
挖掘机轰鸣着,挖开了厚厚的土层,电缆隧道侧壁,赫然出现一道细微的裂缝,地下水正缓慢地渗透出来。
更可怕的是,裂缝下方,恰好是燃气支线走廊!
“卧槽!这要是爆了,整个新区都得上天!”一个抢修队员惊恐地喊道。
林志远倒吸一口凉气,不敢想象如果燃气管道被地下水腐蚀,引发爆炸,会造成什么样的灾难。
“立刻抢修!切断电源,疏散燃气!”林志远声嘶力竭地指挥着。
经过一夜的奋战,险情终于被排除。
事后,林志远心有余悸地给周正礼打了个电话。
“周老,这次真是多亏您了!”林志远语气里充满了感激,“要不是您提醒,后果不堪设想啊!”
电话那头,周正礼的声音依旧平静:“不是我厉害,是老规矩还记得路。”
元宵节后的第一天,各大媒体的头条,都被“陶罐救急”的新闻霸占了。
“黑科技还是土办法?一场断电引发的思考”
“当智能遇上传统,城市安全的新思路”
“老专家妙手回春,陶罐立功保平安”
各种标题党层出不穷,把于佳佳和她的“城市感知联席会”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人质疑,这纯粹是炒作,是“科技倒退”;也有人赞扬,这是对传统智慧的尊重,是“人文关怀”。
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于佳佳显得格外冷静。
她没有急于辩解,而是联合市应急局,发布了一份《极端情境下感知冗余建设指南》。
指南明确提出:当数字系统失效时,原始感官经验应作为“最后防线”。
于佳佳还在发布会上,拿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过去一年,陶罐网络共捕捉到14次“异常共振”,其中3次已被证实存在潜在风险,远超同期传感器报警的有效率。
“我们的城市,不能只依赖冰冷的数字,更要倾听来自地下的声音。”于佳佳的声音不高,但却掷地有声。
媒体们疯了,他们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开始深挖“陶罐网络”背后的故事。
赵工,那个神秘的陶罐制作者,也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然而,任凭媒体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赵工始终不肯露面。
最后,还是姚小波,凭着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在一个偏僻的街角修车铺,找到了这位隐姓埋名的“扫地僧”。
赵工穿着一身油腻的工作服,满脸的沧桑,双手布满了老茧。
他拒绝了所有采访,只是交给姚小波一封信,托他转交于佳佳。
信中写道:
“我们修了一辈子管道,以为是在修钢铁,其实是修人心。地不会说谎,但人会装睡。”
随信附有一本手绘《地下声纹图谱》,标注了全市47个“易震点”,皆源自赵工几十年巡线经验。
于佳佳收到信后,默默地将原件送入市档案馆特藏室,复制品则挂进了联席会会议室。
那张图谱,不仅仅是一份技术资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姚小波站在于佳佳工作室的窗前,看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城市。
“佳佳姐,你说,这城市里到底藏了多少故事啊?”
于佳佳没有回答,只是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
“喂,老王,帮我查一下,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智能井盖项目……”
春雨如酥,却也带着一丝料峭的寒意。
于佳佳裹紧风衣,领着新一批“听地人”——有退休工人,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还有几个穿着冲锋衣的驴友——沿着泥泞的小路,走向即将启用的新区地下管廊。
管廊入口处,巨大的盾构机还未来得及撤走,钢铁巨兽的残骸带着一股浓烈的工业气息。
于佳佳深吸一口气,潮湿的空气里,混杂着泥土和钢筋的味道,还有一丝淡淡的,难以察觉的腐朽气息。
突然,她停下了脚步。
在施工预留口旁,一片狼藉的泥土中,半片碎陶兀自静默。
于佳佳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拾起它——正是当初那只在锅炉房里“退休”的空罐残片。
陶片边缘粗糙,断裂处带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无声的故事。
她将陶片带回工作室,没有立刻扔进垃圾桶,而是找来金缮工具,小心翼翼地将它修补完整。
金色的线条在陶片上蜿蜒,像一条条细小的血管,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
当晚,于佳佳在工作笔记末尾写下一行字:“技术终将迭代,但有些信任,只能交给时间来烧制。” 窗外,整座城市的地下管网静静呼吸,仿佛无数陶罐在黑暗中低语。
“于姐,你说,这批新井盖,真能行吗?”小助理抱着文件,有些担忧地问道。
于佳佳没有抬头,只是拿起那只修补好的陶罐,轻轻摩挲着。
“行不行,得让它们自己说。”
元宵断电事件后的第三天,市应急局的大会议室里,气氛异常紧张。
寂静的空气里,只能听到讧式空调轻轻的嗡嗡声。
林志远坐在主位,手边放着调好的ppt,他的扑克脸依然冷峻,双眸却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会议桌四周,坐着市里的各部门领导和专家,每个人的表情都严肃得像是被定格的画面。
会议开始,林志远点开了一段监控录像。
画面中,抢修现场的一名工人无意间踢翻了温水盆,浸泡中的陶罐滚出,裂痕迅速显影,那一瞬间,仿佛所有人的呼吸都停滞了。
林志远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这就是那天晚上,陶罐显影的过程。”
录像停止,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几秒钟后,一个官员打破了寂静,语气中带着不屑:“这算科学依据吗?能写进应急预案?你们这是在开什么玩笑?”
立刻有人附和,质疑声四起。
林志远眉头紧锁,双手撑在桌面上,眼见会议陷入僵局,他看了一眼身旁的于佳佳。
于佳佳并没有立即反驳,只是静静地坐着,嘴角微微上扬,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
会议结束后,于佳佳留下,递给林志远一份文件。
林志远接过文件,封面写着《非标感知证据采纳建议书》,厚重的纸张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油墨香。
于佳佳低声说道:“林局,这不仅仅是建议,更是一份证据。”
文件的附件有三页,分别是五十年前地质队的手绘应力图、赵工的维修记录中关于“陶器应变反应”的零星笔记,以及锅炉房老职工回忆录节选:“赵师傅说,土比铁诚实。”林志远翻阅着附件,眉头逐渐舒展,心中的疑惑渐渐消散。
为了验证陶罐的可行性,于佳佳联合环卫协会启动了“扫帚震频联动测试”。
陈秀兰组织了八名凌晨清扫工,在不同的路面条件下使用同一型号的扫帚作业,同时采集音频与地面湿滑数据。
三天后,陈秀兰拿着报告走进于佳佳的办公室,脸上带着一丝得意的微笑。
“佳佳姐,我们得出了结论,扫帚尾端震动频率低于8hz时,预示结冰概率达91%。”于佳佳接过报告,仔细阅读,心中不由赞叹陈秀兰的敏锐和敬业。
她将报告命名为《低语之具》,提交至市政交通联席会。
果然,有人嗤笑道:“扫大街还能上应急台?”但当夜一场冻雨来袭,六区环卫组依据《低语之具》的结论,提前布撒了融雪剂,避免了多起交通事故的发生。
舆论迅速反转,于佳佳的名字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与此同时,赵工托姚小波转交了一本破旧的笔记本,封面写有“声纹备忘”四个字。
姚小波带着笔记本找到于佳佳,眼神中带着几许好奇和敬意。
于佳佳接过笔记本,一页页翻开,里面记录着赵工多年的观察和思考。
其中一页标注着:“东郊泵站南侧,陶片遇潮现‘人’字纹,三十年必有一震。”
于佳佳立刻带队实地勘察,发现该处正位于新建地铁联络通道上方。
她以个人名义致信规委,建议暂缓爆破施工。
然而,信件石沉大海,无人回应。
于佳佳没有气馁,她带着陶罐和录音设备,在工地外围连续七夜蹲守,录下了地下持续的低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