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眼看时机成熟,立刻站了出来。
“白老的这个例子,给我们提了个醒啊!城市发展,不能只看冷冰冰的数据,还得听听老百姓的声音!我建议,成立一个‘城市感知联席会’,把各行各业的人都拉进来,大家一起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
王建国这招,可谓是釜底抽薪,直接把“不可译信息”这个概念,转化为了实际的行动。
高,实在是高!
一周后,职工文化宫。
“我说于老板,你把我们这些老娘们儿叫来,到底是想听啥?我们可都是大老粗,说不出啥高深的话!”陈秀兰的大嗓门,在空旷的文化宫里回荡,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
她身后,站着六个穿着橘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把扫帚,像是来参加什么特殊的扫帚展览。
于佳佳笑着迎了上去,赶紧递上几瓶矿泉水。
“陈姐,您别急!今天请各位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声音!各位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扫马路,对路面的情况最熟悉,有什么异常,肯定瞒不过各位的耳朵!”
说着,于佳佳示意技术人员播放一段录音。
录音里,是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时而清脆,时而沉闷,似乎没什么特别的。
“各位仔细听,这段声音里,藏着道路结冰的预警!”于佳佳神秘一笑。
“啥?扫地还能扫出结冰预警?于老板,你不是在忽悠我们吧?”一个年轻的环卫工,一脸怀疑地问道。
于佳佳没有解释,而是示意技术人员展示一组数据分析图表。
图表显示,当路面即将结冰时,扫帚摩擦地面的声音会发生变化,高频衰减会提前47分钟出现。
“各位,这就是‘不可译信息’的力量!这些声音,无法用传统的仪器测量,但却被各位的耳朵捕捉到了!以后,各位的扫帚,也是咱们的监测仪了!”于佳佳语气激动地说道。
陈秀兰听完,猛地一拍桌子。
“好!于老板,你这话我爱听!以后谁再说我们扫大街没用,我就拿扫帚抽他!”
“于老板,我们没文化,啥都不懂,以后就听你安排了!”其他环卫工也纷纷表态。
于佳佳看着这些朴实的劳动者,心里充满了感动。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他们却拥有最敏锐的感知力,这才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啊!
很快,王建国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城市感知联席会”被纳入了“智慧城市人文补充模块”,争取到了年度十万元的专项经费。
“佳佳,钱是给你们了,但是必须出成果!上级要看到‘闭环’!”王建国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地说道。
“王主任,您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于佳佳信心满满地说道。
她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计划——启动“百人听地计划”,招募具备特殊环境感知力的普通人,每人配发定制的陶罐和记录手册,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城市的声音。
计划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报名首日,就收到了217份申请,其中不乏一些奇人异士,比如常年守桥的交警、夜间巡逻的保安、还有聋哑学校的教师……
其中,聋哑学校张老师提交的申请,让于佳佳深受触动。
张老师在申请中附了一段视频:一群聋哑学生,用手掌感受操场音箱的震动,通过节奏的差异,分辨音乐的类型。
于佳佳当即决定,特邀这所聋哑学校参与试点。
不久之后,一个暴雨之夜。
常规监测显示,一切正常。
但聋哑学校的值班教师却突然上报,说孩子们集体用手语表达“地面在抖”。
郑卫东接到消息,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前去核查。
结果发现,排水主管网出现了局部负压共振,如果持续下去,很可能引发塌陷。
事后,建委通报表扬了“特殊感知群体”的贡献,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成为了城市安全的守护者。
于佳佳看着手中的报告,心中充满了感慨。
这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知,却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城市。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吧!
深夜,姚小波在于佳佳工作室的电脑前,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发呆。
“我说佳佳姐,这都几点了,你还不睡啊?”姚小波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抱怨道。
“快了,快了。”于佳佳头也不抬地说道,她的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
“我说,你这又是搞什么名堂啊?又是数据又是陶罐的,整天神神叨叨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搞什么邪教组织呢!”姚小波打了个哈欠,说道。
“去你的!什么邪教组织,我这可是为了城市安全!”于佳佳没好气地说道。
“切!城市安全?关我屁事!我只想早点睡觉!”姚小波嘟囔着,准备回自己的房间。
就在这时,电脑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对话框,显示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
于佳佳点开邮件,只见里面只有一句话:
“智能井盖已就位。”
于佳佳看着这行字,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小波,你先别睡,过来看看!”于佳佳喊道。
姚小波不情愿地走了过来,凑到电脑屏幕前。
“这是啥意思啊?”姚小波疑惑地问道。
于佳佳摇了摇头,她也不知道这封邮件是谁发的,也不知道“智能井盖”指的是什么。
但她隐隐感觉到,一场新的战斗,即将打响。
她抬起头,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
“不知道,但总感觉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于佳佳喃喃自语道。
姚小波看着于佳佳凝重的表情,心里也开始有些不安起来。
他总觉得,于佳佳正在策划着什么大事,而他,似乎也要被卷入其中了。
他挠了挠头,问道:“佳佳姐,你说,咱们这城市,到底还有多少秘密啊?”
于佳佳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关掉了电脑,然后走到窗边,拉开了窗帘。
窗外,是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高楼大厦在夜色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穿梭不停。
“秘密?多着呢……”于佳佳看着窗外的夜景,轻声说道。
春节前,联席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室门口摆着十三只陶罐……
春节前的联席会,那叫一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会议室门口,一溜儿摆着十三只陶罐,各个试点区域的“土特产”,看着就让人觉得这会开得不一般。
会前默立一分钟,所有人像被点了穴一样,手贴桌面,感受那城市建筑的“心跳”。
说实话,姚小波觉得这仪式感有点尬,但他还是老老实实地照做了。
毕竟,现在流行“沉浸式体验”,谁知道大佬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整个会议过程,静得像停尸间。
没有领导讲话,没有专家发言,只有暖气管道偶尔“滴答”、“滴答”地发出声响,像是在嘲笑这群装模作样的人。
散会后,姚小波整理影像资料,突然发现白烨这老头,居然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
他把一张写满批注的纸条,叠得整整齐齐,塞进了写着“东城区·锅炉房”的那只陶罐里。
姚小波当时就想,这老头儿肯定憋着什么坏呢!
但他忍住了没打开看,只是默默地按下保存键,备注:“这次,他们真的学会了闭嘴听。”
“小波,帮我把这些陶罐搬到资料室去。”于佳佳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姚小波应了一声,走过去抱起一只陶罐。
入手微凉,罐壁粗糙,像是带着泥土的温度。
“佳佳姐,你说,这陶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啊?”姚小波忍不住问道。
于佳佳神秘一笑,指了指天上的月亮。
“等着瞧吧,答案,很快就要揭晓了……”
元宵节的灯笼还没来得及摘,新区数据中心就猝不及防地“熄火”了。
不是小打小闹的跳闸,是那种彻底的、断崖式的黑暗,仿佛整个城市的神经系统都被人一刀切断。
林志远,市应急管理局的“救火队长”,一张扑克脸在应急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冷峻。
他带着一队人马,像一群训练有素的猎犬,在黑暗中摸索着。
各种检测设备轮番上阵,红外成像仪,超声波探测器,却连根毛都没发现。
“林局,所有线路都检查过了,没发现结构性问题啊!”一个工程师擦着汗,语气里带着一丝绝望。
林志远眉头紧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数据中心瘫痪,影响的可不仅仅是网络游戏和外卖订单,而是整个城市的运转效率。
交通信号灯、医疗系统、银行交易,甚至连他老婆追的剧,都得跟着遭殃。
就在这群人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林志远的电话响了。
来电显示是“周正礼”,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喂,林局吗?我是周正礼。”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而固执的声音。
“周老?您有什么指示?”林志远不敢怠慢,这位可是地质勘察队的退休老队长,倔脾气出了名的,但关键时刻,顶得上十个专家。
“指示不敢当,就是想提醒你一句,”周正礼慢悠悠地说,“还记得去年封存的那些陶罐吗?拿一个出来,泡进温水里试试。”
林志远愣了一下,陶罐?
那不是于佳佳搞的那个什么“城市感知联席会”的玩意儿吗?
一群老头老太太,拿着陶罐在城市里瞎转悠,说是要听什么“地脉的声音”,当时他还觉得这纯粹是瞎扯淡,浪费纳税人的钱。
但现在,死马当活马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