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一听赶紧把金丝糖咽下,一个老头出现在了门口,约莫六十岁左右。
李承乾起身施礼:“拜见老师。”老头点点头,让李承乾坐好。
葛明看到李承乾起身早就跟着起来了,古人太看重礼数了,跟后世看重第一学历一般,影响到你的前途。
“小子葛明,拜见萧师。”
萧瑀仔细打量打量葛明的样子,点点头说到:“果然跟你外祖父有几分相似。”
“萧师认识小子的外祖父?”
萧瑀没有回答,反而问到:“拼音、伤口缝合、牛痘、爬犁全都是你搞出来的?”
“呃,不全是。”
萧瑀点点头,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接着问道:“那如何才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呢?”
“自然是如同萧师一样做好教化,读书更能明事理,道德水准也就高了。”葛明最想知道自己外祖父当年如何,只是好像这老头不愿意多说。
“更多的人读书谈何容易,你有办法?”萧瑀问完就摇摇头,只觉得所问非人。
萧瑀说的读书跟葛明说的读书完全不是一回事,古代讲究的是精英教育,大致相当于后世的素质教育。想要素质教育需要财力支撑,否则基本就是妄想。
葛明说的读书就如同葛家庄子的孩子一般,主要是识字为主,时基础教育,经过基础教育后出色的再继续深造,这成本就完全不同了。
自从后世提倡素质教育之后教育成本倍增,其实原因就在这里,学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大多对以后生活工作无用,但是别人学了你家娃子要是不学,好像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从你家娃子出生开始就决定了阶层,早就输了十万八千里了。
“萧师,很多人读不起书是当官的责任。”
萧瑀听后一愣,然后笑了起来。
“不错不错,孺子可教也。”
萧瑀是李渊的老臣,深得李渊的信任,但是老早就跟李世民勾勾搭搭,所以早就是李世民的人。这老头出身兰陵萧氏,是梁明帝的第七子,这还不算,还是隋炀帝皇后萧皇后的亲弟弟。
大业末年投降了大唐,武德元年就成了内史令,所以跟葛明的外祖父刘文静相识一点也不奇怪。在刘文静被陷害谋反时,李钢、萧瑀都曾经给刘文静说过情,但是李渊一意孤行还是冤杀了刘文静。
萧瑀是跟刘文静有交情的,现在看到了故人的后人,心中也有几分疼爱。
“葛明,老夫听说你在临渝给庄子上的娃子请了先生,不收束修不说,成绩优异者还能获得奖励,可有此事?”
葛明心想你都说的这么清楚了,这还能是假的?葛明看看李承乾,估计是这货透露了。
“萧师,确实如此。”
“好啊好啊,老夫还听说你家庄子户户有丁授勋,这就是教化的结果呀。”
“萧师过奖了,庄子上的娃子不过能识字而已。”
“这就不容易了,好啊好啊。”
老头不停的好啊好,葛明都有点骄傲了。其实自己也没做什么事,至少在葛明自己看来是这样。但是在当时确实不易,皇帝家的庄子也没见庄户能免费读书的。
然后老头才开始授课,居然是讲历史,而且是春秋五霸,葛明居然听得津津有味。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风格,但是任何一个名师的授课肯定不枯燥,枯燥是无法成就一个名师的。
葛明记得袁天罡的授课,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再加上这个老道见多识广的缘故,所以非常有意思,十分对葛明的胃口。上课天天听故事,葛明自然是乐意的。
孙思邈的授课就不同了,神医做事有章法、有步骤,所以葛明在孙思邈这里享受了比较正统的教育。再说老孙道儒两家都精通,所以讲课也非常有意思。
萧瑀的讲课会更加有深度一些,并非袁天罡和孙思邈没深度,而是当年葛明年幼,他们觉得讲深了葛明也听不懂。萧瑀的课自然不是启蒙,更像是后世的提高班之类的东西。
给太子讲课主要是讲治国、讲得失,葛明听得出来这老头对史书怕是研究的非常透彻了。
一堂课讲完,老头口干舌燥,居小新适时给老头端上温水,喝过水之后老头就走了。
“高明,今天课上完了?萧师怎么走了?”
李承乾说到:“没啊,萧师的课讲完了,休息一会还有其他教授来授课。”
“萧师也没给你留作业?”
“什么是留作业?”
“就是给你出点题目,下次上课之前交上去,萧师要检查的,要是做的不好你挨板子。比如齐桓公为何能首先称霸?齐国又为何没落?”
李承乾听后挠挠头,说道:“你是侍读,要是本太子受罚你要代替本太子受罚。”
葛明听后暴跳了起来,说到:“高明,我恩师不是这么说的。。。。。。”
葛明再看李承乾正在偷笑,就知道被骗了。其实不留作业蛮好的,唐代连太子都减负了,后世的娃子居然还在卷。
居小新给两人也端上了温水,葛明跟李承乾说笑了一会,然后又来了一个老头,看年纪跟刚才的萧瑀差不多。
李承乾起身,葛明也跟着起身。
李承乾施礼葛明也跟着施礼,原来是孔颖达,孔家的后人,最擅长经学。
孔颖达一看今天有生面孔,自称葛明,让李承乾先坐下,然后对葛明说到:“拼音字母是你搞出来的?”
葛明觉得自己在文化人圈子里还挺有名气,刚才萧老头也问了拼音。
“学生胡搞乱搞,就无意中弄了出来。”
孔颖达听后哈哈大笑。
“葛明你就不用谦虚了,要是胡搞能搞的出来才怪,那么多蚯蚓一般的字符不是心思缜密之人是弄不出来的。”
葛明听后只有一点不好意思,因为抄袭后世不算抄袭。
孔颖达又接着问到:“标点符号也是你搞出来的?”
“正是学生,这不是胡搞出来的,源自学生读书需要句读。写信需要句读,防止别人误解了学生的意思。”
孔颖达点点头,笑着说到:“标点符号是个好东西啊,以后的书中加入标点,让后世人不会曲解了先贤的本意。”拼音孔颖达不看重,反倒看重这些标点符号,因为这东西对他来说更加重要。
以后儒家经典全都加上标点,免得同样一句话有不同的解释,那自己就是其中的权威。
讲经讲经如同念经,喜欢的听得津津有味,不喜欢的只想倒头就睡。李承乾强打精神,葛明趴在桌子上,葛明也是没办法,早上起的太早了,本就没什么精神,还遇上一个这样念经的老头。
昏昏沉沉中,葛明听到一个声音。
“葛明,小人怨女詈女,则皇自敬德,作何解释?”
葛明懵叉叉,左看看右看看,差点忘记了自己叫葛明。
孔颖达早就看出李承乾和葛明在发呆打盹了,要是以往只要太子殿下没睡着随便讲完就算了,毕竟这玩意要不是家传自己都不愿意学。
哪个孩子喜欢研究这个的?现在好了,有了葛明老夫可以喊葛明起来回答,也让太子殿下醒醒盹。
孔颖达又问了一遍:“葛明,小人怨女詈女,则皇自敬德,作何解释?”
此时葛明才算稍稍清醒,知道是在叫自己回答问题。回答老师的问题要站起来,这完全是本能。葛明迷迷糊糊站起来,记得这是尚书里面的句子,意思是如果小人怨恨你辱骂你,那就说明你还需要谨慎自己的德行,反正孙思邈是这么解释的。当然了,这也是古人的价值观。
不过葛明当时呵呵一笑不以为然,这不是瞎扯淡嘛,有几个人能按照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
葛明组织了组织语言,说到:“意思是虐待自己,善待别人。”
孔颖达年纪不小了,以为自己耳朵不好,什么虐待自己,善待别人?扣了扣耳朵,问道:“什么?”
葛明一看这老头居然有些耳聋,大声说到:“学生是说虐待自己,善待别人。”
孔颖达一听还真是这两句,差点被气死,就这还圣童呢?这两句居然这么解释的?真想知道他启蒙老师到底是谁。
“那好,你解释一下。”
“是。”葛明这才说到:“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为喜欢怨恨,人品之差令人发指,喜欢辱骂和埋怨其他人。我们要如同圣人一般要求自己,要关怀、爱护辱骂你的这些小人,因为他们辱骂你肯定是你做的不够好。”
“所以小子总结为:虐待自己,善待他人。”
李承乾听后有些懵,居然还能这么解释。
孔颖达听后也有些懵,不能说葛明解释的不对,但是总结怎么听着这么不舒坦?这两句的本意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让更多人喜欢你,哪怕是原来辱骂你的小人。如今葛明这么一解释,老夫怎么想要提刀宰了小人呢?
书房内陷入了寂静,葛明觉得自己总结的没错啊,这种因为别人评价就改变自己,这不是善待别人虐待自己是什么?
葛明的价值观很简单,你根本就不可能让很多人都喜欢你,你只要让最亲的人喜欢就足够了,不然你会活的很累,这是古人和后人价值观上的不同。
过了半晌之后孔颖达才开口。
“葛明,老夫听你意思好像有其他想法,不如咱们一起探讨探讨。”
葛明心想本小郎君又不傻,咱回答的就是主流的答案,考试的话都要满分的。到了东宫少说话,多看,不然坏人太多容易被害了。
“孔师,小子认为人一直都要提升自身的修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是基础。小子相信,经过虐待自己、善待别人之后,个人修养一定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让原本诋毁你的小人都受到教化。”
葛明说完施礼,孔颖达眼睛眨了半天,这里面要是没有虐待自己、善待别人的话说的还算不错,怎么葛明这孩子非要加这么两句?
当然孔颖达不知道了,善待自己、虐待别人是葛明后世用了二十年的签名。
老孔觉得一天的好心情都被葛明这句虐待自己、善待别人破坏了,看着催眠时间也够了,不是,上课时间也够了,连水都没喝就下课了。
葛明陪着李承乾送孔颖达出了书房,两人回来又开始闲聊。
“高明,我是不是说错话得罪孔师了?”
李承乾吧嗒吧嗒嘴,说到:“这倒不至于,孔师傅不会这么小气。”
“嗯嗯,孔师是按照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肯定不会生我的气。”
李承乾觉得看不清葛明的脸,因为这货站在道德制高点,光线太强很刺眼。
“高明,下面是什么课?”
李承乾开心的说道:“射箭。”
“哟,还有体育课?不错不错。”
古代精英教育讲究的是君子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不过这个指的是周朝就开始的。不过到了唐代有变化,贵族家的孩子已经不学御也就是赶车,而是学骑马了。
总体来说就是理科文科兼顾,连体育生和音乐生的内容也要学习,别看后世很卷,其实古人更卷,不过人家卷是因为有条件,每个学科全是私教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这后世比得了?
骑马射箭就有意思了,葛明骑马是跟舅舅刘树义学的,基本功还算扎实,毕竟十岁开始学习骑马了。古代不会骑马,就跟后世没驾照一般。后世没驾照还能打车,古代不能“打马”,雇车的话哪里有骑马速度快?
葛明射箭就完全不会了,连自己父亲也不怎么练习射箭,估计准头不怎么样,所以不愿意现眼吧。
虽然东宫破破烂烂,但是什么地方都有,射箭场比后世的足球场还要大不少,两人到的时候已经有人在等着了。
“明哥儿,你会射箭吗?”
“不会,别看我不会,我还不想学,看看热闹就行了。”
李承乾琢磨着葛明这句别看我不会我还不想学,觉得非常有道理,居然不住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