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杨涟与邓云飞、陈启、常明良等人率领两万大军已抵达苏州。
此时,苏州境内协助徐宏基造反的士绅与读书人,已经被王绍徽和俞资皋抓捕得差不多了,仅剩下一些漏网之鱼躲在暗处与朝廷对抗,为此王绍徽也是头疼不已。
杨涟抵达苏州后,第一时间便与王绍徽等人完成交接,直接安排人手将协助徐宏基谋反的几家士绅及复社主犯全部押往南京,交由江宁亲自发落。
至于其余从犯,杨涟当场下令就地处决。
这一决定让王绍徽与俞资皋惊得目瞪口呆。
虽说这位“铁血修罗”杨大人早已凶名在外,号称所过之处血流成河,可他们没料到,杨涟竟如此凶狠,即便主犯全被押往南京,从犯仍有近五千人,这可不是几十、几百人的小数目,这位杨大人竟说杀就杀,手段实在令人胆寒。
王绍徽先前还觉得自己已经够狠的了,如今跟杨涟一比,简直像个初出茅庐的新兵蛋子。
见王绍徽面露难色,杨涟也没客气,直接让邓云飞请出尚方宝剑。
王绍徽见江宁竟将尚方宝剑交予杨涟,瞬间明白杨涟敢如此行事,背后定然得到了江宁的允许甚至授意,否则区区一个锦衣卫千户,绝不敢一次性处决这么多人,当即表示赞同。
随后,杨涟命士兵通知苏州城内所有百姓前来观刑,行刑地点选在苏州河畔,并贴出告示广而告之百姓。
此时的苏州百姓早已被接连的变故吓得心神不宁。
太平日子过了这么多年,谁曾想自朝廷钦差到了南京之后,苏州也没能幸免。
先是以复社为首的一众读书人与新兴学派斗得不可开交,紧接着城内爆发动乱,连几位富商都被牵扯其中。
南京城又传来魏国公徐宏基谋反的消息,百姓还没喘过气,就发现苏州的一些富商、士绅与读书人也卷进了这桩谋逆大案。
短短时日,变故接踵而至,早已让百姓们惶惶不安。
听闻又要处决人犯,苏州城内幸存的读书人顿时骂声一片,唾沫星子恨不得把江宁淹死。
百姓们虽然心中害怕,却还是壮着胆子前来观刑。
当日,杨涟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高坐高台之上,当众宣布一众犯人参与谋逆大案,依大明律判处斩首之刑,随即下令行刑。
刹那间,一队队官兵押着一批又一批涉案人犯跪在苏州河畔,手起刀落,上百颗人头滚落河中,鲜血瞬间将河水染成血水。
这一幕把前来围观的百姓吓得魂飞魄散,然而行刑并未就此停下,杀完一批,又押来一批,如此反复,足足杀了几个时辰,才将五千人犯尽数处决。
此时的苏州河已是一片血红,在夕阳的映照下,透着几分诡异的恐怖。
反观杨涟等人,全程面无表情,事完事之后便径直打道回府。
返回巡抚衙门后,杨涟立马将张文和请来,二人开始商议在苏州发动文字狱,将那些与朝廷不对付的读书人及士绅列入清洗名单。
对付这些藏在暗处的家伙,杨涟实在太专业了,他先前本就是这类人的代言人,还是元老级别,如今要揪出他们,简直像回老家找亲戚一样熟门熟路,片刻功夫便列出一长串名单。
张文和见状也不甘落后,当即拿出自己暗中搜集的证据,同样列了一长串名单。
或许连江宁都没料到,杨涟这个“铁血屠夫”与张文和这个“当世贾诩”联手,竟能爆发出如此恐怖的能量。
第二天,大队官兵开始在苏州城内四处抓人抄家,百姓们再次被吓坏。
本以为昨日杀了那么多人,总算能天下太平,没曾想一大早,苏州城又迎来新一轮的腥风血雨。
江宁的大侄子邓云飞干得格外卖力,一边按名单抓人,一边负责抄家。
平江伯陈起、怀远侯常明良也不甘落后,同样十分卖力。
这可把王绍徽和俞资皋惊得差点掉了下巴,原本一些他们没发现的漏网之鱼,全被杨涟揪了出来,看这架势,他显然是有备而来,熟门熟路得像回老家找亲戚一样。
二人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协助。
一时之间,整个苏州城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就连一些喜欢趁机批评朝政、议论天下事,甚至写书暗讽朝廷的才子与大儒,也全被列入清洗名单,无一漏网。
杨涟与张文和干得热火朝天,到最后,南直隶巡抚王绍徽竟沦落到给二人打下手,负责登记造册、整理查抄所得的财物。
实在是他觉得自己插不上手,眼前这几位爷能文能武,仿佛就没有他们不会的,索性安心当起了账房先生。
然而数日之后,常州府、松江府等几个州府竟爆发了民变,百姓走上街头,打砸抢烧,焚烧店铺,无数街头混混、地痞流氓也趁机冒出来为非作歹。
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南直隶巡抚王绍徽当即吓得脸色发白。自己治下发生民变,若是被人借机弹劾,后果不堪设想。
反观杨涟,冷笑一声道:“看来这些江南士绅和读书人也没别的招数了,翻来覆去就这几下。
不过他们主动跳出来也好,省得本官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正好一锅端了。”
作为此次江宁的代言人,杨涟当即下令,由邓云飞和俞资皋二人分别领兵一万,赶往常州府、松江府,直接武力镇压,捉拿带头闹事的士绅与读书人,若是遇到反抗,就地格杀勿论。
二人领命告辞。
王绍徽忙道:“杨大人,此事是否要请示坐镇南京的江侯爷?
咱们贸然行事,万一引起更大动荡,可担当不起啊!”
杨涟哈哈大笑:“王大人尽管把心放肚子里,有本官在,南直隶乱不了。
至于南京的江侯爷,咱们就别去打扰了,他这段时间忙着处理南京勋贵谋逆一案,已是分身乏术。”
听着杨涟的话,王绍徽苦笑着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坐镇南京的江宁也收到了松江府、常州府爆发民乱的消息。
不过他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已经将杨涟派了出去,还给了尚方宝剑,若是连这点事都摆不平,那杨涟也别干了,趁早回家种地去吧!
由于朱由校处置徐宏基等谋逆勋贵的旨意尚未抵达,江宁便先着手整顿南京六部衙门。
他以开会为名,将南京城内六部尚书、督察院等一众官员悉数请到无事堂。
众官收到消息,个个吓得胆战心惊。
先前江宁拿下徐宏基等勋贵,便是借着开会的名义在无事堂内动的手。
没成想才过短短时日,这位钦差大人又要“开会”。
众人虽满心恐惧,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去开会。
徐宏基手握二十五万兵马尚且栽在江宁手里,他们可没徐弘基的实力和胆量,只求江宁能给他们留几分体面。
一众官员到齐后,江宁也没绕弯子,直截了当地说:“如今大明朝上上下下都在为中兴大业奋斗,朝廷接连推行新政,满朝文武忙得不可开交。
大明朝不养闲人,南京虽是陪都,却不是让你们来养老的。
若有人愿干,便好好干。
不愿干,立马上书辞官回乡便是。
至于想浑水摸鱼的,趁早打消念头,免得最后落得满门抄斩,那可就不好看了。”
见江宁把话说得如此直白,当场便有几位须发斑白的官员表态,愿辞官回乡养老。
江宁满脸微笑地点了点头。
另有部分官员称自己仍有干劲,想为大明中兴添砖加瓦,出一份力,江宁也笑着应下。
毕竟南京六部、督察院的官员并非全是来养老的,其中不乏在朝堂受挫、被边缘化才调来南京的,他们愿意出力,自然再好不过。
待一众官员都表明态度,江宁宣布散会。
众人走出无事堂,神色各异,有人庆幸得以平安“落地”,也有部分因政治理念与江宁相悖而被迫辞官的,好在江宁未下死手,允许他们辞官还乡,总算留了份体面。
当日,数十封集体辞官的奏书便快马送往京师,呈报朱由校。
这些官员在江宁准许下,已开始收拾行李准备返乡。
而留下来的官员则个个振奋,盼着能放开手脚施展才干。
不过江宁并未立刻给他们安排具体事务,而是让小老弟温体仁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内容便是朝廷如今推行的各项新政。
毕竟若不熟悉新政便贸然行事,很可能与江宁等人的规划背道而驰,甚至走了弯路。
随着年关渐近,江宁索性直接撂挑子了,领着老魏和朱由检在南京城内闲逛起来,其他事务全交由温体仁与自己的开山大弟子陈子龙打理。
陈子龙也不负所望,在温体仁和郭允厚等前辈的协助下,很快便将朝廷各项新政贯彻落实、全面推进。
此时的南京城,早已没了先前的腥风血雨,反倒处处透着祥和安宁。
江宁三人走在街道上,心情也格外舒畅。
只见街上百姓往来穿梭,商贩沿街叫卖,再也不见勋贵子弟仗势欺人,亦无读书人在光天化日下无病呻吟。
老魏满脸骄傲地笑道:“侯爷,南京城如今一改往日奢靡之风,这可都是您的功劳啊。”
江宁闻言,正色道:“魏公公这话错了。
这份荣耀,本侯不会独享,它属于咱们所有人。”
老魏听了,不禁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