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碰撞发生在水下200米,属于温跃层以下,声波能传出上千公里的距离。
整个航母编队的声呐都捕捉到了这次碰撞发出的一系列声波。
甚至可以听到艇身被一点点挤压变形碎裂的整个过程。
01号黑龙无人潜艇迅速上浮,利用机械臂收取了被割断导线的通讯浮标,五分钟内便向关岛方向撤离。
潜艇在水下可以利用声波传递数字化信息,但信息量非常有限。
通讯浮标则不同,可以利用卫星通讯,传送大量数据。
小白龙冒险去收取通讯浮标,是为了确保其不被救援人员打捞到,见到导线被利器切割,从而发现端倪。
其实如果潜艇还能被打捞起来,艇上记录的航行数据得以保存的话。
鹰国军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完全有可能发现菲尼克斯号撞山前被假声呐信号欺骗的证据。
可惜潜艇残骸已经落入深达万米的海沟,根本不可能有被捞起来的一天。
舰队的舰载机,五分钟便到达了事发区域,他们看到的,是潜艇被挤压破碎之后,浮上来的一片残骸,漂浮在几平方海里的范围之内。
阴影瞬间笼罩了整个舰队,原本斗志昂扬的舰队,瞬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
白房子和三角大楼在事故发生十五分钟之后,便收到了消息。
三角大楼指示:对外封锁消息,舰队暂停行动,展开搜救和事故调查工作,等待下一步命令。
鹰国潜艇不是没发生过重大事故,在马六甲、在南大西洋都出现过潜艇失踪或者潜艇撞山事故。
但那些都是单独执行任务的潜艇。
这次航母编队内的潜艇突发如此严重的事故,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至于封锁消息,这也很好理解。
这个临时混编的航母舰队,是要去龙国舞刀弄棒耍威风的,结果还没到人家地头,棍子就直接敲自己头上了。
我大霉戾奸海军不要面子的吗?
一艘攻击核潜艇不是损失不起,但在这个铆足劲出去装x的时候,总有那么些不得劲。
从确定目标,获得许可准备发动攻击,到一步步实施,最后收拾现场,事了拂衣去。
这个过程不到一个小时时间。
李世铭打了哈欠,伸了伸懒腰,又回去睡觉了。
小白龙仅仅留下一组海豚,在水上水下,各个方位近距离观摩鹰国海军的事故调查。
李世铭这晚上睡得很香,至于三角大楼的职员会不会被半夜被上司通知加班,与他无关。
第二天醒来,一切风平浪静。
双航母混编舰队的行动轨迹,是军事机密,不会向外界实时公布。
李世铭却很清楚,舰队在原地“技术性”休整。
一艘攻击核潜艇,130条生命,并阻挡不了鹰国人脚步。
两天都捞不上来有用的东西,三角大楼命令舰队继续前进,执行既定任务。
收到小白龙通报鹰国舰队继续航行的消息,李世铭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他原本也没指望这点小动作,就可以阻挡鹰国人的脚步。
岸炮上舰的场面还是会上演。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也许这次对峙事件之后,决策层会更加容易接受自己的发展计划也不一定。
尽管西太周边战云密布,但鹰国的经济却丝毫不受影响。
马照跑,舞照跳,股市更是一片鲜绿。
蓝星单极霸主的实力,就是如此豪横。
去年年末,雅狐和龙腾鹰国公司的Ipo神话对市场的影响力,在进入新的一年后,完全显现出来。
对李世铭而言,最明显的是,互联网初创公司的投资门槛变高了。
以前多是一些苦哈哈的技术宅,怀揣着梦想,等待着被资本看中,投入资金后一飞冲天。
互联网行业的热度炒起来后,手里掌握着技术的创业者,变成了资本追捧的对象。
只要你手里掌握着技术,只要你的创意足够,根本不愁投资。
这样一来,创业者的地位变高,他们能获得的权益也变得更大。
投资市场上,一度出现寻求投资的初创企业僧多粥少的局面。
好在刚刚成立的FAtpANdA还带着成功孵化雅狐的光环,虽比不得几大老牌投资公司财大气粗,却也在互联网投资圈里小有名气。
此时资本涌向互联网的狂热程度已经逐渐有失去理智的迹象,FAtpANdA的业务开展也变得更加谨慎。
一方面是竞争者突然增多,一方面是投资目标质量的良莠不齐。
毕竟这段历史,对李世铭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实在太过久远。
前两年李世铭已经把能想到的,有印象的成功企业,挨个投了个遍。
还有些后世着名的企业,现在根本还没有创立,创始人不知道在哪个学校忙着毕业,还是在哪个大公司里当码农。
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这句被后世股民奉为圭臬的话,在此时此刻,是非常有道理的。
李世铭将FAtpANdA的经营重点做了战略调整,手上剩余的十几亿资金,重点放在已投资企业的A轮或b轮融资上。
这样既可以保证盈利,又可以更快的催化投资目标完成融资上市。
寻找新投资目标的业务没有完全停止,但采取战术性收缩。
考察工作更加细致,审核流程更加严格。
化简为繁并不是李世铭吃饱了撑的,反而是必要的。
资本的大量涌入,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现象——兜售概念。
有的人,有的企业,对外宣称要开发一种xxx技术,这种技术的前景如何如何,将来会如何如何。。。
这些东西,短时间内真假难辨。
更有甚者,一个经营传统行业的公司,将自己名字后面加个“达康”,或者加上网络公司的后缀,也堂而皇之地声称进军互联网,开始筹备Ipo。
李世铭是有未来眼光,但他有许多事要做,不能把大量精力消耗在调查和辨别上。
在市场上大量资金的推动下,这些企业也可能赚到钱,不过对李世铭来说,风险还是太大。
做惯稳赚不赔的生意,这些炒短期的项目,风险过大,李世铭果断选择放弃。